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用于胆结石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0-02-22陶欣
陶 欣
(辽宁健康产业集团抚顺市矿务局总医院普外科,辽宁 抚顺 113006)
胆结石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结石类疾病,该症发生率高,且起病急,病情复杂[1],表现为右上腹部、右肩部疼痛。该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引发急性、慢性的胆囊炎,提高胆囊癌发生风险,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较为严重影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石用药、消炎利胆片等。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严重患者主要以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症概率较高,不利于患者机体恢复,因此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内镜技术逐步完善,其在胆结石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资料显示[2],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疗效显著。为验证其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6例胆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治疗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胆结石患者116例临床资料(时间: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患者均伴有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梗阻性黄疸、寒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0∶28;年龄30~63岁,平均年龄(43.10±7.57)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3.51±0.90)个月;结石数量1~6个,平均(2±1)个;胆总管直径0.71~3.12 cm,平均(1.31±0.82)cm。观察组男∶女比例31∶27;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44.86±8.34)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3.31±0.80)个月;结石数量1~5个,平均(2±1)个;胆总管直径0.61~3.32 cm,平均(1.53±0.92)cm。组间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16例患者均符合胆结石诊断标准,且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加入,并签署了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存在严重不全者,不具备手术适应证者,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者,存在胆道手术治疗史者,精神疾病或交流存在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选择开腹手术,患者给予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右腹胆区做切口,逐层对皮肤、皮下组织实施分离,显露胆道,对胆囊实施常规切除后,将胆囊总管的前壁切开,切口长度在1 cm左右,借助石钳将结石夹出。术中开展胆道造影,借助取石网套取,后以T型管实施引流。
观察组选择联合腹腔镜、胆道镜,借助超声、CT等定位结石的位置,后开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时行四孔穿刺法,创建CO2人工气腹压,压力维持在13 mm Hg左右。确定穿刺具体位置,选取术中所需的操作孔、观察孔,穿刺点分别选择在右腋前线0.5 cm处、脐孔1 cm处、肋缘下右锁骨中线0.5 cm处、剑突下1 cm处。对胆囊三角区实施解剖,分离胆囊管及动脉,将腹腔、胆道镜置入,取可吸收夹1枚,放置在胆囊管距离胆管0.5 cm处,取肽夹1枚,放置在胆囊动脉远处,实施离断操作。胆总管内若有较明显、较大的结石存在,可借助取石钳取出,胆道镜下降需通过剑突处,通过主操作孔,借助取石网将较小结石清除,后将10号导尿管、冲洗泵置入,对胆道实施冲洗。借助胆道镜对胆总管实施检查,查看有无狭窄、胆道畸形、遗漏结石等。观察是否存在炎性渗出物、管道通畅与否、有无狭窄,将T型管合理放置在胆总管的下段,在腹腔镜下将胆管壁缝合,将T型管引出,取0.9%生理盐水注入,固定T型管,查看其周围有无渗出现象存在。术后给予患者常规监护,并根据实际病情,给予适量止血、镇痛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经治疗后,临床各项体征消失,血象、生命体征均回归正常,结果显示全部转阴,即为治愈;经治疗后,临床各项体征减少程度≥50%,血象、生命体征有效恢复,结果显示部分转阴,即为有效;经治疗后,临床体征、血象、生命体征、检查结果改善均不明显,即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有效率和治愈率总和。②观察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包括肛门排气、住院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等。③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如肠胃不适、胆道损伤、胆道动力障碍等。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围手术期指标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n(%)]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8%(57/58),其中有效3例,治愈54例,无效1例;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48%(49/58),其中有效14例,治愈35例,无效9例。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5,P<0.05)。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各围手术期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胆管损伤1例,胆道动力障碍1例;对照组发生肠胃不适3例,胆管损伤2例,胆道动力障碍5例。组间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45%(2/58)]低于对照组的[17.24%(10/58)],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5,P<0.05)。
3 讨 论
胆囊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具备储存、浓缩胆汁功能,还具备多种复杂生理功能,如免疫、化学功能等[3]。此外,胆汁还会在人体胆囊中持续存储、浓缩,伴随机体食物摄入,发挥激素调节的作用,影响胆囊排除胆汁。胆汁对脂肪、食物中营养吸收、消化具有重要作用,如其发生功能障碍,会影响胆固醇、胆汁酸比例,造成调节失衡,引发胆汁瘀滞,出现结石[4]。其发病与多类因素有关,如肝硬化、餐后零食、不吃早餐、体质肥胖、喜静少动等[5],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发热、腹痛等。
现阶段,临床对于胆结石主要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6],对于结石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多采用手术治疗。既往传统开腹手术可充分显露出胆管,对手术操作的开展十分有利,但会给机体带来较大创伤,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需较长时间恢复,且会引发众多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康复十分不利。据相关资料指出[7],胆结石以开腹手术治疗效果较为良好,但预后不甚理想。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结石展开治疗,简化了手术各项操作,且有微创手术的优势,可有效减少机体创伤,降低术后出血量,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据相关文献显示[8],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结石实施治疗,与开腹组相比,疗效更为显著。
腹腔镜属纤维光源内镜的一种,开展腹腔镜手术时均需在手术位置周围做4个小孔作为置入点,置入腹腔镜后便可清晰获取腹腔内具体情况,对掌握病因十分有利,进而确保手术操作更为精确。胆道镜的组件包含了CCD质量光学,其存在较高的成像质量[9],对手术、治疗的开展十分有利,在胰胆管内镜逆行造影术中,该光学组件可使治疗效果提升,二者联合使用,可开阔手术视野,有助于彻底将结石清除。联合治疗的技术要点在于手术入路的选取、术中熟练运用胆道镜。选取手术入路时,胆囊管直径若>0.5 cm,同时,结石部位处于胆总管和胆囊管汇合处下方,则需通过胆囊管完成胆道镜的置入[10]。此外,将胆总管前壁切开后将胆道镜置入也为临床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该位置处于胆总管和胆囊管交界,周围血管相对较少,且存在清晰的手术视野。运用胆道镜时,尽量将Trocar头部与胆总管贴紧,对顺利将胆道镜置入胆总管内十分有利,便于全程探查胆总管[11]。
本次研究对照组选择开腹手术,观察组选择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结果显示,对比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用时,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28%)较对照组(84.48%)高,这些结果与李炯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文中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8.33%,表明联合腹腔镜、胆道镜对胆结石展开治疗,疗效确切,手术情况得以有效改善。此外,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对比,观察组(3.45%)较对照组(17.24%)低,李炯等研究中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与本文基本一致,表明联合治疗可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由此可见,胆结石治疗时选择联合腹腔镜、胆道镜,疗效显著,手术情况得以有效改善,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