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2020-02-21
农村市场存在假冒伪劣商品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城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食品难有藏身之处,一些不法商贩便利用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消费水平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弱点,将假冒伪劣食品以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非法食品加工厂也由城市逐渐转向农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农村消费者。
经营主体的守法意识不强
当前,农村食品经营者普遍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形式,实行分散经营,农村食品生产源头“小、乱、散”,生产经营者绝大多数是本地村民,自由或租赁房屋,以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业为主,守法经营意识不强,食品加工户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现象屡有发生,生产条件差,卫生环境不重视,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难保证。
无照经营较为普遍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必须先进行办理《卫生许可证》,然后凭《卫生许可证》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但是,由于有关部门在办理许可证时,会产生相关的费用,因此很多农村的视频经营者为了省去费用便不去办理。同时,在换证、年审中对农村部分视频经营户又未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导致大量的农村食品营业户的前置审批缺失,从而致使部分乡镇、农村的视频无照经营普遍存在。因此,无证无照摊贩推着板车、开着拖拉机从就近集贸市场、副食品批发点购进部分食品,到各乡镇集贸市场经营,流动经营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監督部门力量不足
对于农村农贸市场日常监督活动,具有管理职能的市场监管部门主要有工商管理、畜牧防疫、卫生监督等部门。随着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通过与颁布,管理部门也随之发生的变动,这就使得在市场管理工作的交接过程中,许多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基层中管理部门正在积极转变职能,加强了农村农贸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农资市场监管与管理、制止不正当手段的恶意竞争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方面的农村农贸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监管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对于基层执法部门中的监管市场力度明显不足,以及辖区内农村农贸市场众多,导致基层执法部门对农村农贸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明显减弱。
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
农村消费者遇到权益受侵害时,往往不知如何保护自己,或碍于同乡、亲戚或是邻居的情面,不愿意去投诉。其次,有些村庄距离执法部门所在地较远,往返不方便,为了几元钱的食品,考虑到往返路费,再加上检测、鉴定等费用,因此取消了投诉举报的想法。尽管有的部门在各乡镇及主要行政村建立了维权监督站,聘请了监督员,但由于是兼职,没有专业知识及设备,要处理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诉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