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指导
2020-02-21李松莲
李松莲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达效果;作答方法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们在考试中遇到的一只拦路虎。中国古典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浅显直白,抒情往往曲折幽杳,方式方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古典诗词有的触景生情,有的寓情于景,方法指导还有的以景结情,甚至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等。本文试图用常见的诗句来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分,以便于在教学中准确地使用这些词语。
一、从触景生情说起
首先,我们先来看岳飞的这首《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金讲和期间,岳飞在军帐中深夜难眠的复杂心境。我们先看这首词如何抒情。首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后面写起身后的所见所感。在静夜里,岳飞倍感孤寂沉痛,平日里郁积的愁情便一起涌上心头了。这里情绪的触发点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因为景物某种特殊的特质而触发诗人的内心情怀,这就是觸景生情。这里的“触景”是前提,是情绪的缘起。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人内心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所有一切便都涌上心头了。
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更侧重于先有景,再把情融于景物描写中的过程。很多时候,“寓情于景”接下来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难以区分哪个先哪个后,而是情与景的彼此交融。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春天夜雨,对于心忧黎民的杜甫来说,一场春雨自然让他内心欣喜。这首诗我们不说它是“触景生情”,原因在于作者看到下雨了就写它是“喜雨”,是就雨来写雨,并没有因此景而触发内心郁积的其他情绪,它不具备看到景物引起内心波动的特点。作者通过写雨来赞颂雨,来表达春雨带来的欣喜之情。所以,这可以称为“寓情于景”。
三、托物言志
前面说到了“借景抒情”,这个词在字面上和“托物言志”是近义词,也常常被学生混淆。仔细体会,这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情”和“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情感、情愫、情绪,而后者是志向和抱负,是一个人的人格追求和价值追求。其次,前者是“景”,是眼见之物,却未必是一个完整的“景物”,写作者往往选取与情感相近的多个景物;而后者往往体现在某一个事物上,作者把它作为抒发志趣的载体。我们会发现许多托物言志的诗,比如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蝉》等,都是专一于某一事物,竭尽所能地挖掘出这个事物身上自己所要表达的志趣。
故此,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尽管在概念上有相交相容的地方,但披索探究,总会找到作者运用的主要的表现手法,进而由表及里,读懂诗歌,感受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