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还原情境法解决诗歌多元解读的困惑

2020-02-21史香香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47期
关键词:生平欣赏者含蓄

史香香

【摘要】诗歌极具含蓄性,不同的欣赏者对一首诗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考验:面对众多的答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笔者在对众多的诗歌欣赏进行研究后,提出利用还原情境法解读诗歌的方法,希望给众多的同行们提供一点借鉴。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诗歌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给我们的想象留下了余地。

一、诗歌的含蓄美造成了诗歌的多元解读

中国诗歌的含蓄性,使文本的多元解读性发挥到了极致。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所表达的感情,历代就有三种解读:有人认为是凄清悲苦,有人说是开襟旷远,有人更认为写出了喜悦的感情。

多元解读对文学爱好者是一种乐趣,因为体会的感情越多,越有“温故而知新”的趣味。但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负担:一方面,语文课堂需要多元解读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应对考试时答案的唯一性,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考试时可能被判为错误。因此,当前在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也必须处理好与“规范”“导向”之间的关系。面对形形色色的答案,怎样判断哪一个才最接近作者的感情呢?我觉得运用还原情境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情境法的含义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许多人往往把情境和意境搞混。意境与情境的主要区别是:意境往往只是对景物描写而言,而情境是针对整首诗,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前两句,由床、月光、霜三种意象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意境,而后两句就谈不上意境了,而情境不仅包含全诗,还包括李白本人的生平及性格特征,创作这首诗前后的时代背景等。另一方面,意境具有主观性,同一句話,每个人感悟的意境可能是不同的,但情境指的是作者本人的感受,欣赏者应当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情感,而尽量从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因此相对比较客观。

三、情境的具体内容

如果要还原情境,那么该还原哪些内容呢?我认为首先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即:作品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此外还有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性格特征。

例如要欣赏张继的《枫桥夜泊》,那么我们就应该搜集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中所描写的意象:半夜月落、乌啼、 霜、江枫、渔火;寒山寺的相关典故;佛寺钟声的作用。掌握了这些信息,我们再来欣赏作品,可能就会有更深的感触。

四、还原情境法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还原情境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首先,还原情境必须有充足的资料,如人物生平、主要作品、时代背景等。如果一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固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作者是无名氏或名气不大的人,那么很可能没有资料或资料很少。其次,还原情境还要求欣赏者具有很强的语言的敏感性,对古代文化有较深的研究。第三,还原情境还要求欣赏者富有想象力。

还原情境,学生能初步掌握即可,只要他们掌握了方法,今后,随着知识的增加,人生阅历的增长,他们对诗歌一定会有更多的领悟。

猜你喜欢

生平欣赏者含蓄
含蓄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含蓄
赠方瑶
曾巩生平
雪浪洪恩生平考略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课堂朗读中听者角色的正确定位研究
含蓄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