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及其教育价值蕴涵
2020-02-21田安政
王 鑫 田安政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的首要位置,分别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教育强国指明方向,并对文化建设和教育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那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教育服务究竟有哪些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由何构成?如何让这些先进文化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落地生根?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文化建设和教育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文化兴则教育兴,教育不停止则文化不中断。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脉相承。建国以来更是如此。从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崭新局面,到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稳步推进。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教育事业实质上发挥的是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而文化事业又提供了指导性、直接性、理念性作用。
事实上,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 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磅礴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博大精深的内在机理,世界地图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相得益彰,奔腾东流的岁月中沉淀了深厚的精神养料;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持续不断的教育传承,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和方法。例如,在京张铁路修建时,詹天佑及一代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字形线路,使得铁路提前贯通,蕴含着中华民族迎难而上的奋斗文化。这种文化力量,在课本中保留下来,被无数人知晓、学习,最终作为文化软实力,激励后来一代代中国人,使之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今的中国“天眼”探秘太空、“蛟龙”入海、“墨子”升空等,不也正是文化得以传承,又以教育力量影响后来人前行的例证吗?
反过来看,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般而言,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是作为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是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内容得以传递和深化。教育的内容本身是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动态的选择,高校通过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和创新,即“文化再生”。以教育手段造就个体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进行文化的再次创造,让每一代人构建出有自己所在时代烙印的文化。让前辈们的精神得以永续,就必须借助教育手段,让强有力的时代文化得以保存、交流、传播、提升。这也是高等教育中不断加强文化教育和精神引领的根本所在。
在此基础之上,应该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国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早在改革开放时就有体现,20 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不断强调:“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文化建设,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出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说明,中华民族既然创造了具有5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继续创造意味着教育政策的根本遵循不变,价值基点不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方式方法,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构成,每一个都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且层次丰富、内涵宽广,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也是开展文化教育的基本依托,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水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国在当下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厚实:传统节日、传统习俗、诗书典籍,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性革新。事实上,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传统的继承,同时也并非简单的复古或延续,需要伴随新理论的建设,伴随创新而不断丰富。
时代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随时代拥有新的内涵。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善于在创造中觅得前进方向,比如宋明理学的产生就是宋代学者对经典体系进行的一次再造。中国当下的文化教育,也需要不断探索文化传统的当代表达形式,以指导当下青年的的学习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渐高涨。最好的例证就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大众文化领域中受到追捧,这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折射了当下社会对喷涌而至的低俗文化的主观排斥,但也不能否认,一些网络文学趋向“短、浅、丧”,一些网络热点迷雾重重,甚至存在不法分子添油加火,通过劣质文化混淆视听的情况。试想,本来生气盎然的时代青年,倘若面对的是一个容易迷失的网络空间,接触到的文化却又与真正的传统文化相去甚远,那危险性就不言而喻。其实,种种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和传播机制都值得重视。如果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和追踪,我们可以从中探索文化转型的路径,那就是对既有的文化现象进行引导,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坚持对外来文化“取之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促进传统价值回归。
(二)革命文化
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中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革命文化成长于中华文明的危难之际,在最艰难的岁月中,革命者牢牢把握最先进的革命理论,紧紧植根于人民群众,焕发中华文化的最大创造力,成就了全新的革命文化。从辛亥革命开始,两千多年的皇帝被赶走,到新文化运动,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为中国人民送来马克思主义,再到中国革命的实际积累,新式文化的不断成长,随着旧的、消极的、保守的文化逐渐被舍弃,新的、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才一步步艰难走来。革命文化崇尚大众文化、底层文化、整体精神、吃苦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树立新理念和新作风,展示与旧文化截然不同的一面。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有利于为高校管理提供道路、理论支撑。
时代在变,但革命文化永不褪色。党的十九大顺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带领党的新一届领导核心,集体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亲身体验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可谓字字珠玑,催人奋进。一时之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广大青年师生领会红船精神的热潮。同时,红船精神是众多革命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以外的革命根据地时代的革命文化、长征时代的革命文化、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代表中国新希望的延安精神文化、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这些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继承、发展与创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内涵丰富,价值意义重大且深远,值得教育工作者仔细研究,认真学习,制定革命文化价值传承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方案,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所延伸。毋庸置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实质也是革命文化在当下的延伸。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是完全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抽离出来的,而是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必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时代召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纵深发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过时论”也好,“终结论”也罢,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的拦路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怀柔远人,和合邻邦。结合这个伟大时代,“一带一路”正在走向世界,贸易往来和国际交流日益加深,形成了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圈。伴随着全球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反思,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体,世界期待中国给出有价值的思想贡献,期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发掘解决当代人类发展困境和国际秩序难题的理论资源。随着高校学生的留学交换日益普遍,我们在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优秀文化也应该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产生进步,让世界全方面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向纵深发展给当代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的持续课题是,如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广泛传播并持久传承。
三、教育服务工作必须融入先进文化
随着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愈发紧迫,在教育服务管理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愈发必要,不能仅靠行政命令指挥教师与学生,只能通过制度、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大家的共识,引导大家将教育发展的管理与新时代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发展教育的方法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都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须牢牢植根在过去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须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古为今用,发展和推动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固步自封。
(一)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是要把优秀文化传播开、普及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者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是先入为主的、晦涩难懂的理论,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的“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讲,提出了重要的指导,即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导向,为广大学生构建良好正确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模式,建设强大而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提升教育管理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育管理人员的公信力、影响力、领导力,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自身的理论深度和阵地意识。无论是党课学习,还是报告会,渗透优秀文化都不是一件易事,先决条件是管理者自身对于优秀文化的认识高度。教育工作者唯有牢牢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等,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错误观点和错位思想,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探索最佳讲授方法,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在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中找准航向,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以文化育人,以思想建设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从哪里来?从主观感受中来,从口口相传中来,从思想道德教育中来。思想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本身具有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而且国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是相统一的,共同引导、调节和规范人们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契机,也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绝佳载体。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活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必须强化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文化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就必须坚持文化育人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思想建设的根本原则不动摇。
(四)培养学习者传承文明的责任意识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能搞丢了”,这是习近平同志记在心上的一件事。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过程中,担子还很重,使命还很多。每一代人都先是文化的承继者,再做文化的开拓者。对于肩负育人使命,传承、交流、提升、创新文化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教育管理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敢为人先,敢当大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并向下有力递送,才会让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依归,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做到文化建设与教育服务的辩证统一,中华文明才不会被搞丢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党的十九大绘制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当今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又是当下和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让大学生找准中华民族的文化来源,构建传承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推陈出新,需要注入更多的教育关怀和管理活力。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靠的还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力量。有理由相信,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将在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和教育服务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冲锋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