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维度及使命

2020-02-21邢悦婷邓淑华

社科纵横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形态现实建构

邢悦婷 邓淑华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矢志不移地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课题。时代需要理论与思想,新时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新的阶段。青年兴则事业兴,青年强则事业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发展和现实前景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关联决定了青年历史责任的内在要求和基本遵循。因此,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理解马克思主义结合社会现实的三重维度是青年责无旁贷的使命与责任。

一、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逻辑规律,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力。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基础,同时,理论发展是实践创新的引导,其实践创新和理论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建构其新形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结合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总结了诸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理论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实践经验与教训加以系统与科学的总结、概括与归纳,并通过学科体系和话语范式进行提炼和抽象,从而创造性地升华成马克思的理论规律。“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处在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同时由实践为其赋予生机活力,并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将其修正[1](P208)。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就是以其实践创新为基础和根本,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规律的过程。实践创新构成其新形态建构的现实材料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归宿以及检验标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中不断推进其理论发展,才能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建构提供最丰富深刻的思想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实践创新决定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建构的现实素材和理论遵循。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明确与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对其实践创新的引导作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坚定以富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的指引。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理论的影响和作用,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自信与理论定力,以发展的理论作为实践的解释与引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作为指导实践创新的思想理论武器,这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应有的理论素养。可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践创新的过程,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科学指导和有效引领。只有坚持其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辩证统一的建构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才会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过程,具有当前社会现实的鲜明特点以及反映中国问题、展现中国立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广大青年在把握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和现实实践经验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在现实实践中产生的新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这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客观要求,也是其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理性自觉。

二、马克思主义结合社会现实的三重维度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尤其需要探究和把握其理论的三重基本维度,运用和发挥三重基本维度的三重现实功能。马克思主义作用于社会现实的过程,就是由切入剖析的审视式到反思批判的引领式,再到变革塑造的超越式的辩证运动过程。问题意识、价值意识和实践意识三种基本维度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作用于社会现实的三重关系及其改造世界的三重现实功能。

(一)剖析与回应:以问题意识审视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结合社会现实、改造世界的第一重维度是坚持以问题意识审视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包含多重向度。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它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光芒;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表达了实事求是的态度。问题本质上就是实践中的种种矛盾,或者说是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精髓,也是面向现实问题、把握时代特征的切入点。马克思主义不仅注重哲学中的问题,更重视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和解答当时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坚持问题意识的首要步骤就是切入和剖析现实,审视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常用“批判”二字来指代自己的理论武器,而马克思早就指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P203)。要明确只有问题是“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恩格斯说,马克思深刻洞察力和伟大创造性表现在“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3](P21)。马克思主义两大伟大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发现和剖析社会问题并切中问题的本质、分析社会发展的典型代表,乃至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理论观照现实的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思想,只有与时俱进地不断发掘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重大挑战,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理论的创新,从根源上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活力。所以,审视和剖析存在于时代中的社会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理论任务和鲜明理论特征。

(二)反思与批判:以价值意识引导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结合现实实际、改造世界的第二重维度是其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的价值意识引领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不仅体现在问题意识中,更集中体现在其强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识和对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自由与解放的终极关怀中。马克思主义不仅注重现实中的问题,更重视社会现实问题中的价值,重视满足人民的理论需求和利益诉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问题和多重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反思与批判的手段清理和超越了以往价值立场、价值理念哲学的世界观,并重新构建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立场和价值理念。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反思与批判社会现实,逐步清理了以往历史哲学理论和思辨辩证法的保守性质,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同时又批判了费尔巴哈有关人本主义的论述,汲取了其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历史哲学理论和辩证法的具有革命性质的理论建构和价值重塑。因此,价值立场需要依托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才能确立,同时反思和批判也要依据理论建构特定的价值立场才能进行。马克思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其进行了反思批判和价值引领,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里程碑。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类幸福为价值旨归与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意识。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始终坚持以实现人民自身利益目的与客观历史规律相结合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识,才能引导现实实践正常推进、有迹可循;只有尊重现实实际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识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反思与批判社会现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理念引领社会现实向前推进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功能。

(三)改造与重塑:以实践意识超越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结合社会现实、改造世界的第三重维度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实践意识超越社会现实。马克思早就提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远远不够的,现实实际也“应当力求趋向思想”[4](P11)。因此,社会现实、价值导向、思想理论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必须通过实践的手段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注重现实中的问题、问题中的价值,更重视实现价值的现实中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客观性、规律性地认识社会现实,其根本任务和根本特征是改造社会现实。理论形成之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树立了新的世界观,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点是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意识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每个环节当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理论归宿就在于通过理论指引实践、再由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发展的辩证的运动过程,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革命性飞跃。不是从观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实践的形成,应该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4](P92)。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实践的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动因,一次次深刻总结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历史经验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实践智慧体现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4](P220)。因此,社会现实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以实践意识超越当前社会旧现实,重塑新现实。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视角对社会现实进行辩护,而是以联系、发展、全面的唯物辩证的武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性批判,并通过团结人民大众将“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发挥无产阶级的物质力量和实践力量变革旧有社会现实中的保守性、不合理性的部分,同时保留其进步性、合理性的部分,并将其作为构成和塑造未来社会现实的重要基础。坚持实践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走向共产主义现实存在的必由之路。

三、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使命

认知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时代主题,其理论的科学指导,历来是青年发展成才的重要思想保证。青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接班人,对其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创新事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当代青年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三重现实功能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理论启示,应当以问题意识为“起点”去发现、分析问题,以价值意识为“方向”去反思、批评现实,以实践意识为“车轮”去解决问题、重塑现实,坚持辩证统一的思维路径、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宏观开放的全球视野,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青年使命及其内在要求,使青年切实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一)以问题意识为“起点”切入、剖析社会现实

实现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青年使命,青年首先要学习、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思想方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发现问题、观照现实,而后切中本质、剖析现实。认识和树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我们进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的逻辑大厦的首要路径和重要视角。坚持问题意识,首先要明确问题的产生源,即问题来源于哪里?问题来源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现实当中,而不是存在于书本话语、权威话语和政治话语之中。所以,青年应该熟读书本,但又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本身之中。青年理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超越书本,理论观照社会现实存在,敢于发问,从而走近和走进现实,在社会现实发展中发现和提出需要迫切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并以理论化的形式分析、总结和凝练问题,坚定地迈出坚持问题意识的第一步。发现、回应现实问题是第一步,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剖析和回答就是坚持问题意识的第二步。问题不会自动呈现,答案亦是如此,需要主动发掘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就是发现问题、提供答案的“天才似的第一提琴手”。马克思既以敏锐的历史与时代眼光发现问题而闻名,也以深刻的理论思维剖析问题而著称。因此,青年不仅要做具有敏锐历史眼光的发现问题的能手,还要做具有深刻理论思维的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手。坚持问题意识,理论起点是现实问题,理论重点则是问题答案,由起点到终点的运思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解题过程。青年应该努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思维,树立剖析现实、回应问题的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审视社会现实,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建构理论新形态提供思想性的贡献。

(二)以价值意识为“方向”反思、批评社会现实

当代青年作为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和生命力的生力军,应该在观照和把握现实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理念。一旦缺乏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就会对青年发现、剖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造成消极影响,有害于青年承担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事业的历史使命。习总书记强调,“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青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价值意识,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上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性、辩证性地科学反思和深刻批判。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部分青年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前提性反思和现实性批判,而乐于进行事后论证或辩护,或者所谓的批判也仅点到为止或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和深刻性。北大钱理群教授批评道,当代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着部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青年主张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把个人利益放在人民、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之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摈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出发点,把生命的价值局限于一己之私,并没有从理想信念的坚定、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充实、帮助他人的快乐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因此,青年有必要对此进行纠正与坚决抵制,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人的主体功能,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和“批判的武器”,对我国社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继续引领社会现实的重要功能;面对这个最好和最坏交织呈现的复杂的时代,坚守道德底线、坚定价值立场是当代青年承担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重要历史使命的又一必然要求。

(三)以实践意识为“车轮”解决问题、变革现实

结合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次深远的革新、现实实践的一次次历史性的飞跃,都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成果,因此,当代理论新形态的建构就是直面和应对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和严峻考验的实践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谈到,“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重点主要“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5](P48)。当代青年尤其应当注重在马克思主义同社会现实的深刻互动和交往当中寻找启示与指示,不断开拓实践意识,以实践意识为“车轮”去解决社会问题、变革社会现实,力求在重塑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的当代形态建构的历史使命。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中磨砺意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培育青年的根本方法,也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进程反映出社会现实的实践是一直革新的,因此,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理论“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6](P50)。为了更好地承担和实现当代青年的重大责任,青年们应该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变革社会旧现实、塑造社会新现实的实践智慧和“扬弃”智慧,推动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和思想经验的及时总结。广大青年要求知若渴,博览“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注重在实践活动中磨练人生经验和增长社会知识。培养广大青年的实践意识是一项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人民群众作为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青年当以问题意识为“眼睛”去发现、分析问题,以价值意识为“头脑”去反思、批判现实,以实践意识为“双手”去解决问题、变革现实,将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的三重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统一于自身人生的成长、成熟以及马克思主义使命实现过程当中,切实为其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事业作出贡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是人们剖析事物主体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并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态度,结合实践的精神追求主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互动过程循环往复,实践与理论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7](P298),这具有很强的合目的性与指向性。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事业富有深重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其使命在青年一代,希望在青年一代。我们永远相信,面向现实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我国青年不断前行,不负使命、奋发有为,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新形态现实建构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新形态西装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