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构建的三重维度

2020-02-21王雅坤戴钢书

社科纵横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制度思想

王雅坤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1]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党进行思想建设的题中之义。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理想信念内含对现实状态的理性批判与对“善”的追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种“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中,应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全社会价值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一、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构建的价值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只要关涉现代化的题域,就会考虑到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向与制度建设具有深层的逻辑关系,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背景题设,人们精神层面对自由的渴望与社会转型期对秩序的需求之间构成一种张力,而制度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这使得制度构建与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要求具有内在的洽合性。只有对社会转型期的背景进行全局式的把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地位的应然要求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2]作为精神范畴,理想具有多种层次,包括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近期理想与远大理想等。这里的理想是指凝聚全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理想,它居于最高层次。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3]。一个人的信念有高中低的层次之分,其中,信仰作为最高层次的信念,居于统摄地位。理想信念是社会理想与信仰的统一。理想信念这一复合概念,是我们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确立其核心地位。

从根本上来说,理想信念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在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关系中,社会的价值导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从总体上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统领社会价值目标的思想教育活动,对达成一致的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理想信念属于精神动力的核心构成要素。理想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为基础而形成的,内含理性因子;信念是在理想基础上形成的坚定不移的观念,是情与理的合金。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基础之上,一旦确立,就会成为人们强大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建设,能够巩固其核心地位,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引领具有重要作用。

(二)顺应理想信念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制度”一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也成为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的时代契机。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运转模式,而制度本身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能够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刚性支撑。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软约束构筑硬环境,才能更好地将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落地。

一方面,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系列转型必然带来人们思想上的分化、冲突和裂变。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上的整合,要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成员凝心聚力的高度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化转向,要求我们将制度建设纳入视野范围之中。理想信念教育现代化转向内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精神,而基于人本主义立场的自由与发展也是制度精神的逻辑旨归。“制度价值就是体现制度之所以为制度、制度之所以应该是制度的进步理念。它的内容是丰富的,但就其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人本、自由、发展这三个理念。”[4]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彰显理想信念教育的人文归属,同时发挥制度刚性的理性边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构建时所要考虑的内容。

(三)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加强党对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如何构建实体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片段式教育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因此,制度设计与实践的重要性凸显。

从历史进程来看,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赓续。在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支持极微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依靠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动员广大人民参与革命斗争。意识形态工作长期以来都是我党的革命优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将精神层面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在实际斗争中达成教育目标。从现实条件来看,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是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把握达到新高度的表现。人类的实践活动蕴含着强烈的价值取向,即将“理想”变成“现实”,它只能在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中来实现。从未来发展来看,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要想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从根本上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

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构建的原则遵循

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制度建设是制度需要与制度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对制度构建原则的探讨,内隐“制度是什么”的设计理性,它是对制度建设的规律性把握。我们在制度建设时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但是,也绝不能忽视党的领导作用。邓小平曾经指出:“绝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5]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时,应充分论证制度建设的理论前提,提供制度建设的价值定位,为制度运行筑牢理性基础。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原则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的基础。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在新时代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上升到新高度,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作用。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内容设置。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受教育主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论,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第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方法建设。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掌握理论知识。习近平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武装头脑,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理想信念。注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当前的发展与挑战,问题与机遇,在时间与空间的大格局中把握规律,增强政治定力。

(二)以“人民至上”理念为价值旨归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1]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除民瘼为己任。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构建的核心一环,内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精神,在制度设计中应体现人文主义的现实关怀。

以“人民至上”理念为价值旨归,要坚持“因人而异”的设计理念,在制度内容上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制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层、不同教育人群的显著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够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要求。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原则,不仅是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构建的必然要求,也是制度设计合理化的内在动因。理想信念教育制度设计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应然功能,在实践中也应该体现出其代表大部分主体利益的表征。理想信念教育制度设计的“人民至上”原则使得每一主体都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使得社会成员最大程度释放创造性和积极性。只有按照制度理性原则进行制度设计,才能换取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实现制度运行效率的提升。

(三)以制度效能最大化为目标指向

“制度效率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制度的社会性效率,它主要表现为通过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另一层是指制度本身的设置与运作以最小的成本费用获取最大化的收益,即通过降低或减少制度安排的建立及实施过程的成本如所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获得最大的实际效果。”[4]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中介,它中间必然存在一个被评价的问题。

实现制度效能最大化,一是要确保形式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制度形式的逻辑性;二是保证制度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即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确保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主体都能前后一致地使用;三是确保制度的合规律性,这是制度效能最大化的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理论认为,制度是否有效的根本判断标准,就是这一制度是否符合社会运转的基本规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与客观现实是否相一致。要放在社会具体历史条件中去分析制度设计的依据,从根本上把握制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分析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具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只有这样,制度设计才具有科学性,制度效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三、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构建的路径初探

在进行制度设计的理论论证之后,怎样构建合理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自然地成为逻辑进路。制度建设本身是一个不断调适、演变的过程,我们在进行路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性,用系统的理论支撑起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在体系化的组织管理与日常生活中构筑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框架。

(一)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设置科学化

“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理论化,它是建立在客观实践基础上的、运用抽象思维对理想信念本质内容的捕捉与把握。我们认为,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建设,首要一点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设置的科学化,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理论成体系化,进而依靠丰富而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支撑起整个制度建设。

第一,要在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过程中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我们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应在批判中显露真理的锋芒。第二,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加强“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的理论探讨。立足当前世界大势,我们现在应该探讨的问题比如:中国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如何切实构建稳定的、有效的人民民主监督机制;对比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讲清楚为什么共产主义是一个过程,如何去认识这一过程的实现。只有“知”,才能产生“情”,才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念教育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二)理想信念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化

教育是一种合力,我们要构建一种自上而下的、有效运转的制度模式。制度安排体现在:一是组织外部、各个组织之间规章制度的确立;二是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要素关系的确立[6]。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设计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制度的顶层设计,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秩序导向,这一主体应该来自行政力量。

第一,我们要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制度领导主体,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塑造的话语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而且也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理想信念教育制度的构建才有可能调动各方相应的教育资源;第二,组织管理体制的建立,离不开社会多元格局的制度背景。我们要形成党政群团共管、多元配合的管理格局;第三,要落实责任主体,协调各管理机构的运转。制度的实施主体是人,是处于各个管理部门的个体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构成制度的有效运转。如何协调各个管理部门的行为活动,克服思想惰性,避免制度异化,是在构建组织管理体系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理想信念教育运行过程常态化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7]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显性表达,只有深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坚持不懈推进教育工作的风气,使人们形成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新媒体作为人们获取知识最便捷的途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要想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形式上重视与人的日常生活接轨,利用人们关心的信息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力量;二是要在教育工作中注重隐性教育,创造轻松的氛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总是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焦点关注,缺乏对其所受教育的明确感知,甚至存在着对所受到的教育的不知不觉,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是无意中的学习。”[8]隐性教育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潜移默化中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进行隐性教育内容的设计。

总而言之,理想信念教育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我们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同时,要充分借鉴古今中外有关制度的理论、准确把握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核,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的建构策略和实现路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度与信度,在动态运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制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思想与“剑”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