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社会道德问题,谱写政治狂想曲
——兼评刘茂生教授著《社会与政治的伦理表达:萧伯纳戏剧研究》

2020-02-21王聪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萧伯纳伦理道德伦理

王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1.0 引言

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家,也是最早被介绍到新中国的著名剧作家之一。早在建国之前,便有不少学者将其作品引介到中国。国外有关萧伯纳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国内有关萧伯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至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著作或博士论文对其进行多层面研究,不失为一种遗憾。刘茂生教授的专著《社会与政治的伦理表达:萧伯纳戏剧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弥补了研究空缺,对推动国内学界对萧伯纳戏剧的深入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该书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入手,对萧伯纳戏剧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和系统研究。萧伯纳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完成了50余部戏剧作品,其叙事形式与戏剧类型多有不同。作者以敏锐的戏剧文本分析能力,独辟蹊径,巧妙地运用具有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综合考察萧伯纳所生活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清晰地勾勒出萧伯纳的戏剧创作生涯,兼顾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戏剧宏观发展史,既高屋建瓴地指出萧伯纳在戏剧中所传达的社会、政治、伦理关怀,也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英国文学的伦理道德传统。作者巧妙地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重要术语与概念融入萧伯纳戏剧的具体分析之中,从伦理的视角解读人物的伦理动因及道德初衷。该书凝聚了中国学者将文学伦理学批评运用到文学文本研究的智慧,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相关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该书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精巧的创作阶段的划分、全新的研究路径、逻辑关联的研究内容等。作者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指导,从社会、政治、伦理三个维度切入萧伯纳戏剧文本的分析,较全面地梳理了萧伯纳戏剧的主题、戏剧形式、艺术特点等,为萧伯纳戏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2.0 精巧设计:创作阶段的划分

本书作者以独特而敏锐的戏剧洞察力,巧妙地将萧伯纳创作生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其深思熟虑之后的审慎选择,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四个不同阶段从历时的角度将萧伯纳的戏剧创作生涯串联起来,而不同阶段的不同戏剧类型或者戏剧的主要关注点是分期的主要依据。第二,虽然不同阶段的戏剧创作的关注点略有不同,但是从共时的角度看,四个阶段的戏剧都共同书写了英国的道德伦理问题。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四个阶段表面上是根据历史、时间发展的简单划分,实际上却是作者在发掘出萧伯纳戏剧所遵循的伦理道德主线后匠心独运的精巧设计。

从共时的角度看,萧伯纳戏剧创作的第一阶段,即“维多利亚社会批判的伦理表达”包容了1891年到1900年间的社会问题剧。这一阶段的社会问题剧是萧伯纳开启戏剧生涯的良好开端,也是其关注伦理道德的首次尝试。萧伯纳创作的第二阶段主要指1901年到1913年“对伦理道德的自觉探索”阶段。萧伯纳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升级为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自觉关注,突出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塑造”(刘茂生,2019:10)。萧伯纳第三阶段(1914年到1928年)戏剧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戏剧的道德使命与审美理想的融合”。萧伯纳戏剧创作第四阶段(1929年到1950年)的主要特征被概括为“政治的狂想与伦理表达”,展现了萧伯纳对政治伦理和道德理想建构的强烈诉求与愿望。较之前面三个阶段的创作,萧伯纳此刻 “在关心现实政治的同时,更表现出了对伦理理想秩序的渴望及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所面临的艰难选择”(刘茂生,2019:12)。对社会、国家以及国际政治问题的关注自然成为萧伯纳的戏剧创作素材,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成为萧伯纳戏剧的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展示了萧伯纳一贯坚持的艺术观:“艺术必须服务于政治,并且是宣传思想的工具”(刘茂生,2019:192-193)。

总之,刘茂生教授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指导下,结合社会历史因素,全面地分析了萧伯纳剧作在四个阶段中对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的关注。本书通过从萧伯纳创作初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到后期对政治理想构建的研究,发现这一不断深化升华的进程无疑是萧伯纳戏剧创作观的发展进化史:即经历了对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的“初步尝试”、“自觉探索”、发展与深入的四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0 全新路径:文学伦理学批评

本书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重新解读萧伯纳的戏剧,娴熟地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与重要术语融入具体文本的分析之中,因而探索出一条从伦理的视角剖析萧伯纳戏剧的全新路径。

文学文本的解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然而并不是任何理论都适用于萧伯纳的戏剧研究,因此选择恰当的理论也是该著作的独具匠心之处。之所以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合理并深入地剖析萧伯纳戏剧文本的现实需要;该研究方法对萧伯纳戏剧研究具有重要的适切性。

首先,考量萧伯纳遵循“以道德伦理为创作主线”的创作观(刘茂生,2019:138),其戏剧作品与道德伦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种适用于萧伯纳戏剧研究的文学批评方法必然要观照道德伦理,关涉社会道德问题。萧伯纳认为,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批评”(刘茂生,2019:38),萧伯纳的戏剧无处不是有关社会与现实生活的。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责任,也是作家勇于社会担当的自我选择。因而,也就不难理解萧伯纳在戏剧创作中一以贯之并始终坚持“艺术要有自己的使命”的伦理主张(刘茂生,2019:序5)。萧伯纳的戏剧完美地呈现了文学的教诲作用,其戏剧创作的目的就在于引起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因此,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重新解读萧伯纳的戏剧是不二法门,对深入剖析其戏剧的现实意义颇具合理性。

其次,文学伦理学批评对萧伯纳戏剧研究具有重要的适切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方法与解读萧伯纳戏剧文本的现实需要的适配性。“文学伦理学研究即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刘茂生,2019:37)。这恰好满足了萧伯纳戏剧研究的现实需要。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读者可以从伦理的角度多层次、全面地解读萧伯纳戏剧与其剧作家身份、读者自身以及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状况等的关系。作者巧妙灵活地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如伦理禁忌、伦理意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回到历史的现场,分析剧中人物行为的伦理原因及道德初衷”(刘茂生,2019:37),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伦理道德的启示意义并准确把握萧伯纳戏剧的社会现实价值。因此,运用该理论研究萧伯纳戏剧,既提供了关涉伦理道德的恰当的全新的研究路径,也为英国戏剧研究提供了鲜明而独特的学术视角。

4.0 三维坐标:社会、政治、伦理

该著的创新性还体现在研究内容的逻辑内在关联性。具言之,作者睿智地抽离出萧伯纳戏剧所关涉的社会、政治、伦理三个维度,并巧妙地处理了三者与戏剧、艺术、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即社会与戏剧之间的关系、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伦理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这三对关系紧密地贯穿该著始终,既丰满了本书的内容,又完善其框架结构。三对关系并驾齐驱,协调共生,极具说服力地论证了该著标题“社会与政治的伦理表达:萧伯纳戏剧研究”的合理性。

其一,社会与戏剧之间的关系。作者特别注意到萧伯纳创作所遵循的重要原则——“艺术真实”,即“艺术真实必须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刘茂生,2019:21)。换言之,萧伯纳戏剧取材于现实生活,同时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该著理性地将萧伯纳所生活的社会与戏剧之间的关系置于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之中,重新审视社会生活与戏剧创作之间的关系。社会现实是物质基础存在的场域,而戏剧创作是意识形态的文化载体,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映前者,两者是相互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是戏剧的素材来源,戏剧则是社会生活的文化镜像。这也间接论证了萧伯纳所坚持的创作观:“戏剧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家在处理题材时,须阐明其社会意义”(刘茂生,2019:8)。

其二,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于把艺术的功用定义为“服务于政治”的萧伯纳来说,戏剧艺术是实现其作为戏剧家的责任与使命的有效途径。诚然,萧伯纳一生创作完成的50余部戏剧作品是其对艺术追求的最佳注脚。对萧伯纳的研究倘若仅仅局限于生平研究或者单纯的作品研究,都不免流于片面。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萧伯纳研究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双管齐下的必要性,在该著始终将萧伯纳作为一名费边社成员这一政治身份纳入文本解读之中。在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下,萧伯纳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对民主政治的理想追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其创作之中,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他早期的社会问题剧以及末期的政治狂想曲式的戏剧创作中。两个阶段不同创作类型的转变,即是一个从大众的、普遍的社会问题到敏感的重大政治问题的渐进过程。早期的社会问题剧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了社会问题,而后期的政治狂想曲式的戏剧则一改早期的现实主义手法,创新性地采用虚构的方式——“政治幻想剧”“政治狂想曲”,为政治理想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萧伯纳将剧作家的责任与使命、社会政治问题、对生活的批评等有机汇入戏剧这面最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之镜。可以说,萧伯纳创作的一生既是与英国社会、政治共同发展的一生,也是一位剧作家的政治理想与艺术不断成长的一生。

其三,伦理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该著提纲挈领地总结了从王尔德到萧伯纳的英国文学伦理传统,既是对萧伯纳戏剧研究中伦理特征的总结归纳,又是对这一时期乃至英国文学发展特点的概括与提升。与此同时,秉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的文学创作似乎不涉道德,而实际上王尔德的创作并“没有真正地离开道德这一核心问题”(刘茂生,2019:254)。其中,代表英国现代戏剧较高水平的《认真的重要》(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便以轻松的闹剧形式“呼应了王尔德在包括戏剧在内的所有艺术创作中对英国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刘茂生,2019:258)。可见,表面上宣扬艺术无关乎伦理道德的王尔德也并非一位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置之不理的作家,他对伦理道德的书写方式是委婉的、不露锋芒的,事实上与萧伯纳的文学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萧伯纳四个阶段的戏剧创作始终没有脱离伦理道德的主线,在内容上“全景式地书写了英国社会的道德现状”,在戏剧发展的时间轴上,“又续写了英国戏剧的伦理道德传统”(刘茂生,2019:260)。王尔德与萧伯纳都是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看似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作者却以睿智的思维,将两者在戏剧创作中的主要关注点落脚在伦理道德,总结并概括出新的发现:王尔德与萧伯纳以不同的方式传承并发展着英国文学中的伦理传统,颇具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5.0 结语

《社会与政治的伦理表达:萧伯纳戏剧研究》一书以精巧的创作阶段划分、全新的研究路径、逻辑关联的研究内容,探讨了萧伯纳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等的关注,并从历时的角度概括了从王尔德到萧伯纳时期的英国文学传统。刘茂生教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伦理的视角剖析了萧伯纳戏剧中深刻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现代意义等,既弥补了国内萧伯纳戏剧研究的诸多空白,又为今后的萧伯纳戏剧研究乃至英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猜你喜欢

萧伯纳伦理道德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萧伯纳与小女孩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戏猜年龄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