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以某理工高校为例

2020-02-21高玉敏

社科纵横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高玉敏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在人生发展进程中,大学时期不仅意味着身体的迅速成长,更意味着大学生的发展逐渐受到心理与社会环境的影响。面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大学教育不仅要在鼓励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更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1世纪初,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1]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心理危机高发人群,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经常受到悲观、沮丧、焦虑、紧张、抑郁、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的影响。大学生的成才及人生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对学生个人有巨大影响,还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成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部分高校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选修课的形式,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本身固有的基本理念之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从1915年第一位学校心理工作者格赛尔(A.Gesell)开始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2]。自“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和指导方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目标,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3]。

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这项工作发展的日渐深入,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存在年级差异

大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各异,大学新生入学初期会因为学校适应、全新的人际关系等原因出现一些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和辅导员需要关注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经常组织班级活动,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用心及时地掌握班级同学的思想动态,丰富大学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大学二年级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阶段,这期间学生比较容易出现情感、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学习压力造成心理焦虑,个性差异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等,高校可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类型的讲座,或者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大学三年级,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造成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较多,这一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平衡好学业和能力两方面的发展,学会自我管理。毕业生的突出问题是择业求职的心理困惑,此时需要帮助学生合理准确地自我定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使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事实上,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学校或者心理健康教师,家庭的配合在现实生活中尤为重要,但是这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比较难以实现的。综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展开,科学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二)目前高校心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存在认知偏差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结构。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更多体现在文件和口头教育上,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的课程教学以专业教学为主,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仅仅是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投入和相应的设施配套等也没有得到落实。在一些行政管理干部的观念中,教学就是一种形式,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才是王道,只求学生在校期间不发生意外即可。高校心理咨询仍然局限于“不求不治”的无价值观医疗观念,仅仅满足于帮助来访学生回归正常人的知、情、意状态,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心理成长的意义和价值非常有限。

第二,大学缺乏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活动均欠规范。

目前,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课学期各校不同,基本上平均每周一节课。由于缺乏监督,许多高校仅能保证第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课程设置也只能满足一个学期的教学要求,安排2个学分的32~36个学时。授课教师非专业的占比更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辅导员等,且缺乏科学规范的教材选用标准,一些学校教师自编教材,编写者自身就是心理学专业的门外汉,教材的质量可想而知。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师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为主,剩余学时则由讲座或者其他活动来填补,随意性较大,这样较为自由和宽泛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学难以保证教育质量的实效。作为课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多数学校会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辩论赛、专题讲座等。许多高校每年都会以举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契机开展大型的校园宣传、体验、指导等活动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但活动一年仅此一次,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值得怀疑。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堪忧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从业门槛过低,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的现状是,有心理学背景和专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教师比较紧缺,课堂教学多数是思政专业类老师,教学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专业知识有要求的,因为普遍缺乏足够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缺少专业的训练过程,教师对于大学生日常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技能训练比较忽略[4]。另外,由于不掌握心理咨询方面的技巧,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问题,授课教师往往习惯从德育的角度,用心灵鸡汤或大道理去感化和说教,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专业性的疏导。这样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还会加重大学生的心理病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软实力”不足,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咨询工作的良性运转。

3.应注意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大学阶段学生们接触的不仅仅是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单纯体现为课堂教学,因此学生管理者等教工群体也要有心理健康意识,他们与学生的日常接触更多,更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隐患。如果只关心有没有把课开起来,而不太关心实际的教育效果,就会导致工作中存在形式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收效甚微。

管理体系的科学顺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管理混乱、职责定位模糊等问题也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X理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000年7月,学校学生工作(部)处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中心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站17个,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绿色心晴”工作室6个,鼓励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2006年4月接受心理健康中心指导的学生团体——心理健康协会成立。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搜寻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问题,比如如何化解人际冲突等来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除24个学时课堂理论教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包含8个学时的实践课程: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参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观看一部心理电影;听取一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还开发了包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爱情心理等主题的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平台,任课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心理游戏、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有所掌握,从而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其心理自助能力。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二)创立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33135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团队化、专业化的工作格局

“33135体系”涵盖五个方面,即三级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学院(部)心理辅导教师、班级心理委员三级立体式管理;三个制度: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例会制度、专业督导制度;一个主题:每学期围绕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三个保障:心理档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障、硬件保障;五个精品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十佳心理委员评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户外宣传日、校园八分钟约会、特殊人群爱心关注。

学校大学生健康周的内容特色鲜明,包括:心理征文比赛、心理讲座、心理户外咨询、心理知识培训、关爱自闭症儿童、“微笑在我心”照片展、大学生心理团体游戏、心灵电影赏析等等。同时作为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学校心理中心还开展了以“合格心理委员的职责与技巧”为主题的心理委员培训讲座。培训内容以2019年为例,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方面展开。从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为心理委员明确了作为活动组织者、健康守护者、朋辈辅导者的角色定位。通过一些社会话题和主讲人自身的经历,为在场的班级心理委员讲解了存在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化解的危害,还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传授了心理委员基本工作技巧,并对心理委员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强调作为心理委员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助人技能。此类培训使班级心理委员对开展班级心理健康工作,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实施危机干预起到了积极作用。“33135体系”试图引导学校师生常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回馈于他人、社会和国家;促进自我与他人、情境的和谐发展,最终构建“助人自助”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对专业性要求高,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指的是具备心理学知识,能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能开展心理辅导和相关培训,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这一教师群体[5]。高校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将一批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教师或专家选配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担任专职工作,制定专业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心理辅导、教学与学术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对全体教工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6],要实施“先培训、后上岗”制度,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

大学生群体在出现心理困扰时,互联网是普遍能接受的途径。网络的方式,既能保护大学生个人的隐私,又能节约成本。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掘社会资源,鼓励各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机构将服务互联网化,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向网络化和信息化转变。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选派负责任且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教师管理网站运营,让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站获取有效、专业的信息,能简单判断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对策,从而能及时地、科学地解决自身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一起发力,共同配合,它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繁琐的工程。同时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