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衰败现象分析
——基于Q自然村落的思考

2020-02-21

社科纵横 2020年2期
关键词:村落城镇化农民

邓 遂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一、城镇化背景下的喜忧参半的乡村社会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乡村社会(以Q自然村落为例)发展呈现出喜忧参半的景象。令人可喜的是:乡村居民,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获得一定程度上生产决策权与社会流动自主权,农民活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中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民整体也由饥饿走向相对经济宽松,一部分农民市民化成为城镇市民,乡村社会自然环境的宜居性日益提升,此外随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乡村社会在公共饮水、卫生、医疗、通讯、交通等有明显进步,乡村社会物质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大批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社会,以及新生人口的不足,曾经贫困而人声鼎沸乡村社会,正变得“好山好水好寂静”,加之城镇经济与文化模式对乡村社会的侵蚀,乡村社会传统节假日的喜庆习俗也日渐消失,呈现出一片衰败现象,乡村社会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二、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衰败现象及其表现

乡村衰败现象是指乡村社会呈现出的一种与发展繁荣、昌盛相反的衰落、溃败的发展趋势。乡村衰败是传统乡村社会自我发展进程走向终结并处于解体的社会失序状态。乡村社会的衰败,以Q自然村落为例,集中地表现以下四大方面问题:

(一)人口问题突出

乡村人口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乡村实际的常住人口(非指户籍人口,指真正长期生活于乡村社会的人口)日益萎缩、乡村劳动力严重不足、乡村老龄化非常严重。乡村社会衰败最集中地表现在乡村青壮年人口的流失,留守乡村社会人口以老弱病残为主,社会老龄化非常突出。乡村社会生育观念已经改变,晚婚、生育少子化现象严重,传统早婚、多生的生育习惯早已不复存在。社会是人的社会,随着乡村社会人口的萎缩,尤其是最具活力的青壮年人口的流失,乡村社会的全面衰败、凋零就显得自然而然了。乡村社会的人口问题引发多种负面社会与家庭问题,如乡村社会老龄化问题,由此引发的乡村家庭养老问题,乡村社会劳动力不足,由此引发乡村社会土地抛荒问题,乡村建设劳动力缺乏问题、乡村红白喜事缺乏张罗的劳动力等,甚至出殡竟然找不到足够的张罗性劳动力。Q自然村落人口顶峰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常住人口约270左右,那时进城打工居民通常在农忙时节、传统节假日时返乡。自2000年开始居民进城打工返乡日渐变少,更多的年轻居民开始在异乡生活,仅年老父母留守老家。Q自然村落常住人口现在也日渐萎缩,现在常住人口约160多人,但实际长期留守村落的人口不到60人,这些留守人口以老人与小孩居多。Q自然村落现在高度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约30人,其中80岁以上人口8人,养老问题非常严峻。由于人口少,上世纪80、90年代较为兴旺的人兽医疗业、零售商业、传统乡村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等,也因缺乏人气而逐渐没落,直至消失。曾经农忙时节热闹的田野也仅剩人影寥寥的劳作老年人,曾经种植两季稻田基本改种一季稻,更有些田地直接荒芜了。

(二)村落内聚力涣散

随着村落青壮年人口的外流,村民关注目光的外移,传统乡土情结的日渐消散,村民与村落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减弱,村落内聚力日渐涣散,村落维护与建设乏力。幸运的是国家对村落的经济优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日渐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落自身维护与建设力量的不足。2年前,Q自然村落为应对村落内聚力涣散、劳动力紧缺、村落公共问题突出等问题,曾召开小组村落家族会议,经过艰难讨论勉强达成几项村落公共协议,如:村落有丧事的话,每家庭有适龄劳动力的人员必须回老家奔丧参与料理、村落建设事务一经村落集体决定的每家必须执行,首先出人工,实在有困难的(生病)则需出钱替代等。但村落公共协议的实际落实却不尽人意,随着乡村经济的宽裕,筹集金钱方面还好说,但筹集人力方面却是非常艰难。加之Q自然村落所在区域并没有形成专业的公共建设公司与乡间婚丧礼俗代办公司等,因此造成村落公共建设与公共事务处理乏力。

(三)乡村建设规划缺位

乡村社会不像城镇社会有着统一城镇规划,还有着专门的执法队伍——城管,乡村社会住房建筑大都由各个家庭自主选定建设用地,而后向相关部门提出用地申请。乡村社会相关社会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缺乏社会服务与严格执法意识,其办事潜规则是金钱与人情本位。这导致乡村社会老宅基地抛荒与不科学建筑或违章乱建并存。乡村社会没有统一的村落建设规划也没有类似于城管的专门执法队伍,因缺乏提供建筑科学规划服务,导致不科学不美观的建筑、违规建筑大量滋生,直接影响村民居住生活质量、影响村落建筑美观,造成不必要的耕地流失与宅基地的浪费,也为村落公共建设埋下隐患。

(四)乡村治理危机问题

乡村社会治理危机直接表现为三个方面:乡村治理精英人才匮乏、乡村治理民主流于形式、乡村社会治理财政危机。乡村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流失直接导致了乡村社会治理阶层精英的极端匮乏,严重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能力。目前乡村社会真正年轻精英都不屑于参与竞聘村级干部,村民对村级竞聘大多不关心,村级竞聘大多是流于形式的人情关系战。乡村主要竞聘者大都是外出打工没有竞争力、只能留守乡村的中老年人员,其心态基本是“混几个生活钱”,能贪就贪,不能贪就混,缺乏进取心与社会服务及管理意识。近年来国家为了防治村级腐败、推行透明乡村治理,增设监察委,村级各类党政干部人数进一步增加,导致村级财政更加紧张,在乡村公务公开有名无实的同时,监察委本身又成为村级腐败的新趋势。据了解Q自然村落所在行政村,监察委员违规私卖村林木,鉴于人情,同时考虑新的监察委还得将其养肥,故对违规监察委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大事化了,小事化无。与村委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不力对应的是乡村财政一年财政赤字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每村都有或多或少的烂尾账与糊涂账。在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情况下,村级干部热衷于积极申报(甚至造假申报)各类社会项目以套取或截留国家上级部门各类拨款,成为乡村社会常态。

乡村社会衰败的四大表现,只是相对区分与独立,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最终使乡村社会,如Q自然村落,呈现出“青山绿水好寂静”的衰败景象。尽管得益于乡村人口萎缩带来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承载压力的减少,原来光秃秃的山长满树木花草,曾经“无雨干涸,中雨成灾”的河流常年清水长流,现在也很少中雨成灾,但因长期农药、除草剂的普遍采用及曾经的过度开发活动,乡村社会生物多样危机严重。乡村社会曾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出哇声一片”的热闹景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虫鸟竞逐的生态图谱、逮鱼捉虾的乡间童趣早已绝迹,乡村社会剩下的是稀疏的白头垂髫的身影、偶尔的清晰而低沉的犬吠声、幢幢寂静肃立的别墅般的村居,剩下的是“好一个寂静社会”!

三、对乡村衰败现象的讨论

(一)如何看待乡村衰败现象

从中国社会城镇化发展角度看,当前乡村社会呈现出的衰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社会进步、开放的产物,是农民获得摆脱土地束缚、进城务工蜕变为城镇市民的过程,也是农民从追求温饱到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们也要看到,乡村呈现出的衰败现象本身并可怕,可怕是乡村衰败背后隐藏的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难题,其核心是留守乡村者与异地务工者的社会地位的提高问题和各种权利保护问题,乡村社会衰败种种表现对应的是农民各项权利保障问题,如农民养老权、留守弱势者利益权、乡村居民家庭幸福权、乡村公共事务参与权、个人发展权、舒适居住权、生活环境权等等。乡村社会衰败从侧面揭示出我国社会城乡社会发展存在的巨大差异,我国城镇化转型本身伴随着剧烈的社会阵痛,也昭示了国家与社会需要给予乡村社会,更准确地说是要给予农民权益更多的关注与维护。

(二)乡村衰败是必然的吗

在城镇化发展世界性潮流下,传统乡村社会衰落与转型是必然的,但乡村社会衰败现象却并非必然的。如西方社会城市化过程虽然也呈现出大批农民离开乡村蜕变为城镇市民,但西方乡村社会并未呈现出社会衰败现象,反而实现了传统乡村社会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性乡村社会的升级转型,传统乡村小农经济升级为现代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相比并不存在多少劣势,乡村社会反而在资源与环境方面更具吸引力,乡村社会更成为社会上层偏爱的居住地。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乡村社会出现的衰败现象是我国城镇化社会转型在“系统性城乡隔离社会治理制度”——这一特定制度环境下展开的特定产物。系统性城乡隔离社会治理制度是城市中心主义理论实践的产物。“城市中心主义在城优于乡的国家话语体系中不断被生产和固化,并进一步影响社会形态和个体选择行为。”[1]在长期城乡社会隔离的社会治理制度下,形成了巨大的城乡社会差别,当农民获得摆脱土地束缚融入城镇社会的城镇化机会时,大批农民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逃离”乡村社会就成为必然,没有“人气”的乡村社会必然走向衰败。

(三)乡村振兴的发力点何在

乡村社会衰败现象需要以乡村振兴来应对,那么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力点何在?这里首先要理解乡村振兴具体目标是什么。根据的笔者理解,乡村振兴目标不是回归传统乡村社会文明,因为这种复古与社会发展潮流不符,而且也没法实现。乡村振兴目的在于实现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性乡村社会。笔者认为,乡村社会振兴的发力点在于利用我国社会城镇化转型的机会,打破城乡社会隔离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公共基础服务体系,实现城乡间人力资源与商品及服务的自由流动,以全面松绑农民政策、消除农民的社会歧视、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为振兴乡村社会的契机,尤其要落实农民不仅有其土地权更有其转让收益权,让有城镇化意愿的农民通过土地转让收益获取融入城镇的资本,不能让土地权成为农民市民化的束缚与负担,同时让有意愿留守乡村的农民通过土地权转让获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机会,为乡村农业现代化准备条件。这样通过围绕农民权利保护问题为核心的系统性城镇化制度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以激发农民追求个人发展、谋求家庭幸福的热情与活力,以消除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现状,把中国社会“集中型城镇化”升级为“分散型城市化”[2](P159-161),在乡村城市化同时城市乡村化,实现传统乡村社会升级转型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性乡村社会。

猜你喜欢

村落城镇化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