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物流融合发展振兴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策略研究
2020-02-21熊政力
熊政力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电商物流融合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农村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电商物流融合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并且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甘肃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近年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打造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甘肃现已初步形成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和以庆阳为主的瓜籽、小杂粮生产基地,以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为主的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以及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酿造原料生产基地及以蔬菜、枸杞、人参果、葡萄、食葵、蜜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特色农业产业都分布在县域以下的乡村地区,产生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难等问题,如何有效推进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对甘肃省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探索县域电商物流的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经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出路。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电子商务。从广义角度来看,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活动而言,电子商务是指商业活动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包括音频、视频、文本等。电子商务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数字贸易、数据传输和电子支付等,也包括电子证书、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电子签章等安全手段。它实质上是传统的商品或服务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参与交易的各方不进行见面交易,而是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任何不直接接触的手段进行商业活动,是电子商务区别于其他商务形式的主要特征。而以网络通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为代表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应该是电子商务的技术特点。
(二)农产品物流。根据2001年8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和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结合农产品运销特征,把农产品物流界定为: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包括为高效率、高效益的农产品及其信息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农产品物流就是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常温、保鲜和冷藏)、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有机组合。包括一系列物质运动过程、相关的技术信息组织和处理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上的物流管理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创造了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部分加工价值。
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进行界定,我们发现农产品现代物流从生产到消费包括多个环节,把农产品从生产、采摘、分类、包装、加工、储藏、运输,到配送、销售等环节快速有效地整合起来,可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县域以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农产的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上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减少流通损耗、降低农产品的成本费用,提高农民的收入,能够快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甘肃省县域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发展建设
(一)政策环境极大改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甘肃省的电商物流的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自2015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甘肃省紧跟国家形势先后出推出了《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意见》《甘肃省通道物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甘肃省市县乡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随着这些政策的相继落实,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将会得到快速推进和重大发展。
(二)网络布局不断优化。甘肃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大通道物流的战略布,物流网络布局大幅优化,极大提升了物流中转能力和增强了的通道物流枢纽功能。在拓展方位上,沿陇海、兰新线的西向通道,沿兰渝线的南向通道,以及包兰、兰青、青藏线,构成了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商贸物流大通道。从节点城市看,兰州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天水、酒泉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以及甘肃的平凉、庆阳、金昌、武威、酒泉、嘉峪关等地区级流通节点,成为支撑甘肃商贸流通的骨干节点。从物流基地看,以发展绿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国际物流为重点的张掖基地,发展有色金属、化工产品和居民消费品物流为重点的白银基地,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工业原材料物流为重点的定西基地,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物流为重点的陇南基地,发展清真食品加工、民族用品、日用品销售物流为重点的临夏基地,发展农畜产业和产品物流为重点的甘南基地,构成商贸物流的市场支撑。
甘肃省农业极具特色优势,草食畜、优质林果、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以及戈壁农业是甘肃农业的重要支撑,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居民消费升级、保障食品安全和脱贫攻坚,甘肃省加快发展现代电商物流业,着力健全完善市县乡农产品物流体系。从市场建设看,加快中药材产地市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建设,如《甘肃省市县乡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20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从物流体系看,要加强冷链物流、商贸园区建设。要求每个市州完成大型商贸物流园区与三大国际陆港、三大国际空港、六大商贸物及国内商贸物流基地有效衔接。从物流配送看,重点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农村物流配送资源整合,如“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军对接”“农餐对接”等。
(三)流通服务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交通”的深入发展以及商贸流通网络布局的大幅优化,甘肃省流通服务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从大数据看,商贸流通将和大数据结合,形成功能齐全、智慧互联的一站式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从物联网看,商贸流通有望加快普及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无线电射频、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等信息技术,促进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销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从电子商务看,物流配送将继续推进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发展,提升快递物流配送能力。物流配送服务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与之配套的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以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从农产品检验检测看,将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农产品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与第三方检测相配合的检验检测制度。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看,将推进原产地追溯管理。从市场信用体系看,将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信用记录建设,形成违法违规行为“黑名单”制度,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四)市县乡三级物流体系初步形成。随着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的发展,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快速增长。据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从2014年的13.5亿元增长至2017年26.74亿元,并持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这充分说明甘肃省要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从物流基础设施看,目前甘肃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39万公里,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7.96%,已经具备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路网基础。从电商服务网络看,在电商扶贫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甘肃省已建成75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实现了贫困县全覆盖,占86个县区的87.21%。建成1159个乡级电商服务站,其中40个深度贫困乡建成33个。建成537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覆盖了50%的贫困村。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初步成型。从农村物流体系看,甘肃省正加快建设县级农村物流中心,升级改造建设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打造上接县、下联村的农村物流中转节点,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相关单位物流资源与电商、快递等企业的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共享衔接,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因此,总体来看,市县乡三级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三、甘肃省县域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以下的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从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发展看,甘肃省县域以下的农村地区的网络环境建设薄弱,在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资费水平、通信速度、网络安全与保障等方面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从农村现代物流建设发展看,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关乎物流配送的成本。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近年来甘肃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2017年建成农村公路1.17万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了沥青(水泥)路,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5.6%。但甘肃土地面积较大,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农村公路的规模总量、路网密度和路网效率对于满足农村人口出行和促进农产品输出都较为不足。在运输设备方面,农村运输车辆以小货车、面包车、三轮车、摩托车、卡车为主,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甚至主要依靠驴车、马车作为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的运输工具,由于农村缺乏大型冷库以及冷藏车辆,运输效力差,农产品损耗率高,物流成本高。在物流网点的建设方面,县乡村的物流配送中心、节点、服务点较少,造成物流配送效率低下。
(二)县域以下的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向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转变,作为经济运行关键环节的电商物流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甘肃省农村电商物流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特别是物流资源较为分散,市场秩序尚未完全建立,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农村物流的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即便是较为大型的物流企业,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率也不高,这说明加快电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在于培育和壮大电商物流企业,也在于提高电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随着《甘肃省市县乡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落实,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的信息化程度将会得到较大提升。该方案提出,要立丝绸之路信息港及商贸电商物流数据交换平台,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物流资源信息主要集中区为载体,搭建省农产品电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功能齐全、智慧互联的一站式农产品电商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实现省内、国内、境外电商物流信息共享。
(三)县域以下的农村电商物流专业人才紧缺。随着物流业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的转变、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及冷链物流建设的大力实施和农村县乡村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农村物流配送将不仅是体力活,更多的是技术活,农村物流配送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由于甘肃农村市场经济不活跃,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加之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地方政府对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不重视等多种因素,甘肃省农村物流配送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迫切需要加强培养和培训体系的建设,加快培养能满足农村物流信息化发展需求的物流配送专业人才,夯实农村电商物流的人才支撑基础,为脱贫攻坚战略和通道物流产业强基固本。
四、探索电商物流融合发展促进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一)培育和壮大农村物流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和壮大农村物流市场经营主体,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促进农产品内需和外贸发展的重要路径。农村物流市场经营主体过散、过弱、过小就会扰乱农村物流市场秩序,阻碍物流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农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是支持和引导农村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村物流企业与城市物流企业和新兴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引进、重组和扶持等方式带动农村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鼓励农村物流企业兼并、加盟整合农村小微物流经营户,促进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物流经营方式发展。三是促进农村市场经营主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建设,着力优化农村物流供应主体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生产企业的培育和扶持,通过壮大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改变农村过于分散、质量低下的种养结构,在源头上促进农村物流的壮大和发展。
(二)不断提升农村物流配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物流配送信息化水平,改变农村物流配送散、弱、小的局面,让信息和数字多跑路,让人员和车辆少跑路,不仅能有效降低物流空载率,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寿命,也能缩短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减少损耗率,促进物流经营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降低整体物流成本。一是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物流、电商、供销、邮政等多种资源,加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着力提升农村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水平和降低农村物流配送的整体成本。二是积极支持和推动物流企业对物流网、冷链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仓库运输产业链管理技术的应用,加强龙头物流企业对仓库、托盘、储运标准化的建设和应用,提高农村物流配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三是做好物流企业、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与大数据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使内贸、外贸相互补充,农产品生产和城市消费相互促进,构建起促进物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信息数据大网络。
(三)大力推动产销衔接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产品产销衔接在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品供给质量、增加农民受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农产品虽产得出,但产不好、卖不掉、卖不好的有效途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于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的协同发展能有效提升农村物流配送的水平和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农商互联,把农产品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产销一体等创新方式有机联系起来,大力发展农批、农超、农社、农企、农餐等产销衔接模式,实现产品与需求、流通与销售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农产品品种、质量和价格的地区需求,以市场需求来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产销的精准对接,更好地优化农业的生产和流通的过程。同时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加大市场宣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三是大力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扶持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创新扶持力度,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农业合作社和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优势,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服务链、城市需求端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