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快激发数字文化产业新动能

2020-02-21杨晓东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文化

杨晓东,崔 莉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10;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方式。疫情按下的暂停键,加快了工作和生活的网络化特征,在以线下为主的文化产业领域受到巨大冲击之时,互联网文化消费迎来了高涨的人气,经历着数字化的重塑和变革,催生着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创新。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不断胜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市场对恢复重振的信心不变,文化消费的激情活力不变。因此,疫情将加快催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加速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的数字化转变,推动文化科技研发的数字化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有效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文化产业具有新时代的引领性

此次疫情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数字化场景,恰恰是中国经济新动能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文化产业深刻影响着现代经济体系,更关乎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将进一步提升要素和融合拓展,以新文创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呈现出多元、融合、创新、引领的时代特点,文化新业态将持续涌现新型创新模式,为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一)数字经济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催生了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通用技术以及共性技术的条件下,对于数字经济而言,数据是要素、网络是载体、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是促进包容、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经济阶段。而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数字经济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创意创作、生产制作、传播传输和互动服务,具有传播网络化、技术融合化、生产数字化、消费个性化等特征,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现代经济体系,也关乎文化自信。

“十三五”期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新支柱产业,而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创意产业中最为核心部分。据《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预计达到8万亿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提高,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也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①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组建专项课题组:《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2019年8月3日。。

2017年,原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不仅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增力量,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九大提出要着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源泉,更将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推动民族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壮大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支持,并通过法律规定、礼仪制度、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行为准则。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戏曲、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学艺术的保护传承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振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其他行业发展深度融合,鼓励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在全球网络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教育、阅读、培训、交流等方式,逐步同信息网络平台相结合,成为价值观选择和文化影响的重要条件。这就更加需要发挥数字文化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化传播,把握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树立现代信息技术传播观念,创新传播手段,重构传播格局。需要在数字网络平台以及不断衍生的微型新平台,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内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三)以文化+旅游融合为出发点,推进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十九届三中全会之后,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文化部重组为文化和旅游部,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期望。文化和旅游产业两者的深度融合,使得文化更有利于旅游的品牌化、特色化、效益化发展,旅游也有利于文化的内涵力、品质力、影响力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是靠综合体制改革,尤其是全域旅游为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以红色旅游为核心,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红色旅游发展传承红色文化,推动老区脱贫。三是通过乡村旅游、旅游外交等具体举措,实现通过文化旅游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当前,数字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以及5G商用,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空间。一方面,云计算、虚拟技术、物联网、软件设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逐步形成了数字创意产业的基础架构,将有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内容的数字化、渠道的数字化、用户的数字化。另一方面,5G的高网速将真正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商用,推动万物互联带来的大规模物联网业务,包括产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数字工厂等,将激发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随着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加速,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数字化水平,进而促进科技机构开发面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工具。同时,各地以智慧城市为重点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生态资源和产业资源等结合,促进了数字文化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带动发展。如故宫、敦煌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机构已经开始探索优秀文化资源与科技融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日报等机构也开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创新融媒体的应用形式,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与数字经济相融合。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切面,而文化科技融合将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四)数字文化产业贡献率提高,以新文创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以数字技术、云平台技术、区块链技术、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文化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加快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本次疫情可以看出,线上文化娱乐增长较快,无论是“云放映”“云展览”,还是“云演唱会”“云旅游”“云蹦迪”等大量涌现,重塑了文化娱乐的消费场景,既是短期的应对之策,也是互联网文娱平台和内容创意对数字文化产业模式的创新和探索。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对全国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0%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0%,2020年2月14日。。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比22.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②资料来源:张翼:我国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5日,03版。。

以新文创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向更多经济领域、文化资源拓展。当前阶段,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使命还是提升内容质量、提高原创能力,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IP。同时,加快数字文化内部多领域的融合创新。如腾讯着眼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整合了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通过自己在消费互联网“连接者”的角色向“各行各业最贴身的数字化助手”的角色转变。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和抖音、西瓜视频等在内的多产品矩阵,成功地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占据了短视频崛起的风口,进而拓展至社交领域,并投资华尔街见闻、极客公园、机器之心、新智元、财新世界说等资讯媒体,快看漫画、声影动漫等原创漫画平台,游戏短视频MCN薇龙文化等新业态。这些数字文化领军企业不断在文化领域开拓布局,不断涌现出众多数字文化新业态。

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存在的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在全球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不少领域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但随着国内数字文化市场增长趋缓,以及若干新技术逐步成熟转为商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着一个新变局。在新变局中,原有的问题越来越制约着进一步的发展,而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产业深度融合产生的新需求,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了众多新机遇。

(一)新技术的应用是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但科技含量不高仍是数字文化的突出短板

从历史上看,印刷术、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纷纷涌现,颠覆性的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技术进步带动了众多新业态的快速呈现,如基于信息技术升级带来网速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和算法分发的精准推送,推动了短视频的爆发性增长。当前,基于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日渐成熟的大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促使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的增长阶段。

虽然,我国互联网商用的二十余年已经给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充分的红利,但从近年来的多个证据表明,互联网已经不能再从总体上给数字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大的、革命性的红利了。尽管近年来包括芯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硬科技”的头部企业明星频出,然而整体高新科技和高端制造企业增长并不快。总体来看,数字文化的科技含量不高仍是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

(二)找准以新文创为代表的数字原创能力提升机遇,但数字文化国际竞争力仍需提高

近年来,在优质文化内容领域,陆续形成的首播、独家、自制等原创形态,成为数字文化巨头需要掌握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数字文化领军企业的不断创新,我国数字文化内容原创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一些游戏成功出海并占领当地下载榜前列,国漫水平不断提升,部分自制网络综艺节目竞争力已经超过传统媒体,数字音乐已成为音乐领域原创的主要来源。一些传统文化机构,如故宫、敦煌等纷纷与数字文化企业展开合作,涌现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网红产品。

但从总体看,我国在国际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具有高度影响力的IP,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需提升。虽然在一些细分领域建立起一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优势,但还是在国际巨头并非看重的主要领域或者通过后发优势所获得的发展空间,而在有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域,如影视、动漫、音乐等领域,其在相当重要的IP创新方面还是输入国。

(三)向产业互联网融合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会,但需要推进数字文化加快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在消费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式仍主要侧重于消费互联网。从趋势来看,消费互联网在向产业互联网等更多领域融通和拓展,如变革中的腾讯迈入了数字文化企业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型之路,得以进一步推进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特别是在具有高度融合特征的文化旅游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以及新近崛起的以电竞等为代表的文化与体育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然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仍然较为缓慢,生产要素投入和创新不足。在数字创意技术、AR/VR/MR等技术运用和工业设计、工艺生产流程改进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在传统企业中普及数字文化的新型创意方式、推动基于用户需求的洞察而开展的前端产品企划和设计以及通过数字创意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一体化转型等方面同产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数字文化出海面临着从资本出海向产品出海、技术出海和规则出海转变,需要更加重视核心价值观和国际视野

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化龙头企业向海外拓展市场的主动性增强,逐步从大规模并购海外优质文化资产、公司、团队的资本出海形式,向通过投资海外公司或制作面向海外市场的新产品转变,从而推动基于我国数字文化市场验证过的技术和规则也随之出海,如头条系的算法分发技术、腾讯承办亚运会电竞项目,以及在国内建立起的电竞俱乐部赛会制度等成功出海。部分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也初具竞争力。

当然,还存在着对当地文化市场的熟悉程度,各国对知识产权、数据隐私等的开放和重视程度不一,以及各国文化政策的不同,给出海企业带来不少的困扰。同时,伴随着出海,应该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发掘,并通过创意,使之成为具有“中华内核,全球意识”的新内容,进而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三、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

此次疫情催生了数字文化的消费,也激发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动能。为进一步规范其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在坚持党的领导、重视科技创新以及鼓励多元主体、保护知识产权和文化开放等方面改革实施相关举措。

(一)坚持党的领导,树立社会效益优先的发展导向,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1.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和网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教育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做好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树立社会效益优先的文化产业发展导向。打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经济基础。牢牢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①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7年5月7日。。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重视文艺队伍建设,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二)重视数字文化技术、标准的研发、创新和应用、转化

1.优化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和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产业技术与服务平台,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型载体,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完善专利转化运用平台等中介服务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领域集成与应用。通过发展创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众筹试点等多种模式促进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

2.加强数字文化领域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围绕数字文化发展重大需求,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建立文化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科技创新联盟和协同创新平台等,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平台。支持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文化领域重要装备、工艺、系统、技术平台等相关研究。

3.提升数字文化行业标准化水平。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快文化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②资料来源: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文化部网站,2017年2月23日。。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经验,在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我国文化领域的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应用推广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虚拟现实、交互娱乐等领域相关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研究制定,建设数字内容生产流程、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三)鼓励中小微企业、个人创意者和专业创意组织发展,充分激发数字文化的创新创意

1.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人创意者和专业创意组织的原创和竞争力的支持和培育。坚持“源头开放、终端自律”原则,激发创意活力并通过市场主体发挥自律作用。持续建设数字文化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给予个性化的税收减免优惠与扶持,加强资金、渠道、培训和相关公共服务以及版权保护,有效推动创意生成和转化生产。

2.加大力度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需要解决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政府补助奖励资金等能够有效到达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路径,支持其孵化、成长和壮大。借鉴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等机构,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信用研判和评级,探索出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创意者路径的经验,鼓励支持风投、天使投资以及科技金融机构利用多种方式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3.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人创意者和专业创意组织的培训。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小微企业、个人创意者得以持续不断地提升创新创意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支持鼓励国有文化机构和民间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科研机构、文艺院团、文化创意专业机构等,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通过课堂授课、公开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形式,开放更多文化资源和创意能力培训。

(四)完善“有效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育良性的数字版权生态环境

1.要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由于数字文化产业迭代速度较快,产业发展及创新既需要确保对版权的有效保护,也需要加快便利版权应用,实现严格保护和有效运用的平衡。要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尽早出台。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司法-行政-市场”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队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按照行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司法判例,进而形成指南、解释甚至修法,培育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社会环境。

2.要鼓励版权保护技术和方式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和算法精准分析以及区块链技术等从技术端入手强化版权源头管理,提升盗版行为识别能力,强化反盗版的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依规快速有效惩罚侵权者,并合理赔偿被侵权人损失,切实解决当前司法赔偿周期长、诉讼费用高、执行率较低、执行后所得到的赔偿也较低等问题。

3.既要鼓励版权运用又要加强版权保护。在版权运用方面需要设置较为简便的应用程序,拓展合理使用范围,并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制定知识产权运用规范。在版权保护方面需要强化国际合作、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切实打击盗版行为。同时,促进数字版权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更有效的推进版权运用和版权保护的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传播和使用的广泛性,提升其社会和商业价值,进而培育良性的数字版权生态环境。

(五)以“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为核心载体,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完善新时代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重视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把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结合起来,把调动国内力量与借助国外力量结合起来。用好“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等载体,拓宽渠道和途径,鼓励社会组织、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和文化企业等承担人文交流项目,支持和加强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文化交流合作,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精髓。

2.鼓励和引导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培育文化优势、维护文化利益。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对外文化贸易新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搭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好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稳定优势文化产品走出去,提高数字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开放,鼓励各类企业在境外开展文化投资合作,吸引外商投资我国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进一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合作。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数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答数字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