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功能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路径探析
2020-02-21王晓琎
王晓琎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彰显出独特的政治优势,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强劲的制度动力。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政党制度效能,更充分地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政党制度本质上是政党能够切实履行功能的体制机制。因此,从中国政治格局中各政党角色的功能出发,设计构建政党优势互补、合作分工的高效化体制机制,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必要途径。
一、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中政党功能分析的缺失
政党功能是政党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它与政党职能表示政党在应然状态下主观设定的目标、意向不同,是指政党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呈现出的效用、作用。它是政党内部组织结构作用于外部社会政治环境的客观产物。由于政党功能具有复杂性、具体性,现有的政党功能研究大多强调排除历史和国别等因素,以政党功能的一般性为研究对象。西方学者或高度概括或具体细化政党功能。如巴特利尼和彼得·梅尔将政党功能分为代表性功能和程序性或制度性功能。①周建勇:《现代社会中的政党:基本功能与演进趋势》,《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6期,第83—91页。而美国政治学者理查德·冈瑟和拉里· 戴蒙德认为政党有七种功能:候选人提名、选举动员、议题构造、社会代表、利益整合、形成和支持政府、社会整合。①[美]理查德·冈瑟,拉里·戴蒙德:《政党与民主》,徐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9页。国内学者中,王长江在对西方政党功能研究的分析基础上,概括出政党的普遍性功能为利益表达功能、利益综合功能、政治录用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②王长江:《政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47页。周淑真从一般意义上把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概括为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功能、纲领和政策制定功能、政治生活化和政治动员功能、政治精英的培养与录用功能。③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6页。柴宝勇认为当代政党承担着利益的代表、制定政策、实现政治理想、甄选和培植政治人才、组织和监督政府、政治社会化、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协商9种功能。④柴宝勇:《政党功能:涵义与内在逻辑》,《长白学刊》2011年第3期,第64—68页。
国内对中国政党的功能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对中国共产党的功能研究较多,如张玮、周建勇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具有整体性利益表达、延续性政策制定、多元化精英培养、集中性社会化四大功能。⑤张玮、周建勇:《政党基本功能视角下中国共产党的功能分析及其启示》,《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2期,第15—20页。对民主党派的功能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知网检索,以参政党或民主党派功能为篇目主题的相关文献不过数十篇,如《民主党派与公众知识分子——对转型时期中国民主党派结构、特性与功能的社会学思考》(王磊,2001),《论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功能与自身建设》(但彦铮,2007),《参政党功能的历史考察》(任世红,2008),《参政党政党功能与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齐春雷,2010),《多元社会与民主党派的社会整合功能》(黄天柱,2011),《参政党社会功能开发的途径探析》(郑宪、赵剑云,2012),《参政党的社会功能探析——以国家—政党—社会关系为分析框架》(邱永文,2013),《民主党派社会功能的三维分析》(许奕锋,2013),《加强和完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功能》(陈立明、程芳,2013),《政治发展视域下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功能研究》(王刚,2013),《民主党派与智库的功能区分及联结》(任世红,2016),《团体提案视野下民主党派的利益代表功能探析》(黄天柱,2017)等。专著、论文集也仅有寥寥数本,例如蒋学基、黄天柱等主编的《参政党的社会基础与社会功能》,张惠康主编《参政党功能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政党既有现代政党的共性,又有不同于西方政党的个性。中国共产党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又是中国的领导党,还是“带领人民建设新世界的革命党”⑥辛鸣:《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光明日报》2018年3月1日第5版。。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是世界上独有的参政党,它们既不同于西方的反对党或在野党,也不同于联合执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中国特殊的政党制度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既要有现代政党的普遍性功能,更要有“领导—合作、执政——参政”构架下的特殊功能。深入分析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对政党功能的新要求,才能真正弄清楚新型政党制度的实现路径。笔者将结合新型政党制度的应有优势,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政党功能,充分考虑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点,提出有效提升制度效能的可能路径。
二、新型政党制度对政党主体的功能要求
“新型政党制度”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做出的重大价值判断。“三个新”和“三个有效避免”既是对70年来政党制度运行实践的高度理论概括,又为政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从利益表达、合作本质、制度化效果三个方面指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而这三个方面对政党主体的功能发挥均提出了要求。
(一)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执政党功能探析
1.作为领导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有总揽全局功能和政治引领功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为建设一个新社会、新国家而建立的政党,其使命是要构建一套新的国家制度体系。所以,它首先是作为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和治理国家的领导力量而存在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最为关键的区别之一,就是西方政党是部分性政党,只代表社会中某一个或某几个阶层的局部利益,而中国共产党是整体性政党,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对全体人民负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领航员和掌舵者的地位,自然被赋予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大责任。
同时,政党领导权是一种政治影响力,但这种政治影响力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威的历史合法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旧的历史合法性的效力越来越弱,需要注入更多新的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法性。这就需要通过塑造强大的政治道德来引领整个社会政治文化,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政治影响力。
2.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出整体性利益整合、代表功能和持久稳定的政策导向功能。
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政治上、利益上的最大公约数,其前提是必须有强大的包容力,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吸纳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这是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也是中共真正实现人民代表性的制度途径。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本阶级利益的需要驱动着政党的产生。政党存在的基础和根本是利益表达,首先是表达本阶级的利益。同时,政党要想获得社会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必须在代表本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考虑和照顾到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考虑如何把本阶级利益和其他社会阶级利益整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但是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还必须坚持、完善和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不断协调整合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在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感召力下,“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3月22日,http://www.gov.cn/guoqing/2018-03/22/content_5276318.htm,2020年9月21。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党章》也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中共长期的、稳定的政策引领功能检验着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整合力。如果说包容力代表着不同诉求被吸纳进制度系统中,整合力就是在诸多诉求中提炼出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符合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最大公约数。整合力的高低代表着制度效能的高低,执政党只有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依法依规做好与各阶层的合作协商,才能做到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提升还要求中国共产党保持其革命党本质,发挥内驱力功能。中国共产党除了是领导党和执政党,还是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革命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①《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第1版。中国共产党作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奋斗目标的使命型政党,从来不认为执掌政权后,革命任务就完成了。即使在中国国力强盛的今天,革命仍在继续。共产主义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种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正是把多党合作制度跃迁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动力所在。中国共产党只有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突破不合时宜的理论藩篱,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建设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激发出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
(二)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参政党功能分析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着重发挥好利益表达功能、合作治理功能、监督功能等政党功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民主党派的政党形象在很长一段时期模糊不清,目前仍有待进一步清晰化和鲜明化。对民主党派的功能研究还很不充分。这导致民主党派虽然有明确的三大职能,但在实践中作用和效能发挥仍有较大优化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主党派职能从最早的“参、代、监、改”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三大职能,其发展历程虽经历过波折甚至停滞,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的职能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为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提供着重要依据和基础性作用。但是只强调民主党派职能而忽视其功能,是制约参政党建设的认知障碍,不利于民主党派成为自觉自主自为的独立政治组织。民主党派虽然不以执政为目的,但具有现代政党的一般功能。这不仅是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的要求,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的基础。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主党派是否能充分发挥参政党的功能和作用。
1.加强利益表达功能。只有发挥好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功能,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真正实现整合。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他们背后是分属于不同界别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代表着这些群体的利益诉求。虽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已经突破9000万党员,但与14亿中国人相比,仍是小部分。这“部分”人要实现对“整体”的利益代表,需要一套制度化的利益协商与整合机制。新型政党制度正是这样一种重要机制。欧内斯特·巴克曾对政党做出形象描述:“政党具有双重性格或性质。也就是说,政党是把一端架在社会,另一端架在国家上的桥梁。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政党就是把社会中思考和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体制的水车并使之运转的导管和水闸。”②欧内斯特·巴克:《关于政府的若干思考》,牛津大学出版社,1942年,第39页。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生态,中共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必然居于领导地位,而民主党派处在合作和参政地位,理应贴近社会,如实表达各自所联系的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也就是说,民主党派是辅助共产党把“社会中思考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体制“水车”的“导管和水闸”。
2.提升合作治理功能。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是执政与参政的关系,在政党关系中是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合作共事的关系。所以,合作治理功能是新型政党制度对民主党派的必然要求。首先,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这种合作关系必然要体现在政党合作治理功能上。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既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也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友党,其组织性和知识性是非政党治理主体无法比拟的,理应成为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所以,民主党派的参政不能仅局限于决策参与,还应该全面参与到决策的执行、监督、成效评估和意见反馈等各个政治和行政环节,在国家治理的全面参与中充分发挥参政党合作治理功能,从而切实发挥参政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更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3.强化监督功能。民主党派与中共“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是多党合作制度的逻辑起点,监督功能也是民主党派重要功能之一。长期以来民主党派作为接受中共领导的友党,往往将监督寓于双方的协商中,主要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监督的刚性作用较为欠缺,监督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功能的发挥常常成为民主党派三大职能的短板。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在民主、公平、公正方面的诉求不断提升,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尤其要求民主党派发挥好监督治理功能。虽然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软性监督,但仍应不断通过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设计优化,使之在公共决策和国家治理中充分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上述的政党功能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彼此关联、互为支撑,需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充分激发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效能。因此,在对我国政党的角色功能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加强和优化政党功能发挥的制度机制和渠道平台建设,是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重大课题。
三、新时代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路径探寻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主导者和操盘手,其履行政党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政党制度的效能发挥。作为领导党,中共要切实履行好领导职能,提升政治领导力,增强权威性和感召力,感染和带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力、为人民服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要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总揽全局功能,作为总舵手在中国发展的航船中确保正确航向,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在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方面,要通过法治化路径确保中共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但同时要注重维护民主党派组织独立性,防止地方党委直接干预民主党派内部组织事务。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成为国家意志。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上网日期阙如,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1/65717/65718/4456007.html,2020年9月21日。至此,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②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147页。换言之,中共和民主党派是相互独立的政治组织,不存在组织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要放在中共的全面领导语境下理解。《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1986年中共首次提出“政治领导”概念,明确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方式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①杜青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第239页。但在实践中,这种政治领导容易变形走样成为直接组织干预。尤其是一些基层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组织认为组织上的干预理所当然,甚至认为这对民主党派开展活动有好处。这样的认识制约了民主党派组织的自主发展,将会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内部资源开发造成负面影响。在2016年党外人士新春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划好桨。”②习近平:《画出最大同心圆》,2016年1月13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1-31/7741582.shtml,2020年9月21日。党和国家通过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在体制机制上确保民主党派自觉自主自为的外部环境,通过制度建构来保障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团结合作”。
2.通过党的政治建设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强化中共的政治引领功能,增强政治感召力和政治权威性,感染和带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真心诚意参政为民。毛泽东讲过:“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做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页。可见,领导带动党外人士跟党走靠的是以能力服人,让他们对中共的全局把控能力充分信任;靠的是以精神感人,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共的赤诚为民之心、求真务实之貌。老一辈中共领导人正是以党不断追求和践行真理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共的领导。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的时间愈久,党内的一些领导干部就愈容易滋生简单依赖权力来巩固领导地位的思想,这会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功能的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只要稍有放松,就会纵容错误思潮和言论散播社会,破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象、削弱领导威信,甚至侵蚀党的领导合法性。所以,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出击惩治腐败,在党内形成了反腐高压态势,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同时通过各种思想教育活动重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能力、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给出了实实在在的要求,为中国共产党提升政治领导力提供重要保证。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狠抓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和理论大众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提出“民主党派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出积极作用”,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打造统一战线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优势的升级版。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秉持自我革命的精神,转变执政理念,实现新型政党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完善
1.要从观念上切实加强对民主党派合作治理主体地位的重视。要让多党合作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要“树立民主党派既是工作对象,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治国的重要政党主体的工作理念”。④任世红:《国家治理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优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9年第5期,第44页。加强对中共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应把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教育作为各级党校的必修课。
2.要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能力。“中共各级党委应从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支持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和基层治理,参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参与治理决策的协商、治理过程的监督和治理绩效的评估,实现多党合作治理的均衡发展。”①任世红:《国家治理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优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9年第5期,第45页。一方面要制订完备健全的合作细则,扩大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合作半径,尤其是在基层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支部联合做好基层治理方面创新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应考虑把支持民主党派履职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之一,激发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要从制度上保障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监督。习总书记多次讲到“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7页。执政者天然具有对公权力的支配权,如果没有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权力滥用、权力寻租必然会发生。所以执政者必须自觉主动地接受人民监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具有革命党特性,具有“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虽然长期执政,但能够自觉主动接受监督。民主党派从“异体”③吴晓林、万国威:《合法反对与异体整合:中西政党关系的比较研究》,2015年11月12日,http://www.cssn.cn/zzx/xsxx_zzx/wxl/201511/t20151112_2578281.shtml,2020年9月23日。政党的角度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优势的重要方面。
(三)强化民主党派参政党功能是提升政党制度效能的关键所在
激活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把民主党派放在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考察,除了展现其作为参政党协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品质和技能,更要发挥其作用于社会的团结力、整合力和影响力,这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必要条件。
1.强化参政党意识,更好地实现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功能
新时代,民主党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这一最新定位首先要求民主党派成员增强参政党意识。民主党派虽然不以执政为目的,但仍是严格意义上政党,而且从制度话语权构建考虑,其必须具有现代政党的一般性功能。所以,“民主党派代表谁?”是参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党派成员对自身政治角色的认同是参政党建设的基石。
(1)保持界别特色,避免政党趋同
“政党趋同,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一个老问题,也是影响甚至决定这一制度能否真正体现效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④黄天柱:《中国政党趋同的现状分析与解决思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20年第1期,第31—44页。政党趋同主要指民主党派与中共趋同,各民主党派之间趋同。体现在政治纲领、指导思想、关注问题、政策意见、社会基础、成员构成、组织属性、功能发挥等方面。政党过于趋同不仅不符合新型政党制度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而且与中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利益诉求的不断多元化不相适应。政党是一部分民众的代言人。作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党派,应强化本党与所联系民众的联系,体现出不同于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的政党形象。
民主党派与中共的不同主要应体现在履职方面。邓小平曾经讲:“共产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更加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2—273页。民主党派不能只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帮助中共解决问题,而是要在宏观的政策制定上发声,从不同于中共的角度思考问题。民主党派之间要突出界别特色,做到互补互强。不仅要在组织发展范围上突出界别,更要体现在职能发挥上,应在界别特色基础上形成优势领域。
(2)树立政党形象,避免等同“智库”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逐步把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为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提供智力支撑。由于民主党派与智库同时具有人才集中和资政的职能的特点,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应该把民主党派与智库等同起来,把民主党派视为中共的智库。此观点不仅混淆了民主党派和智库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其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是长期以来民主党派政党形象缺失。
作为政党,民主党派是连接社会与国家的政治组织,是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诉求、参加国家政权的参政党。对社会而言,民主党派是一部分民众的政治代表,具有利益代表、政治动员、精英吸纳、社会团结等功能;对于国家而言,民主党派是参与国家治理的参政党,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干部输送等功能。尤为重要的是,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友党,双方实行政党协商和政党监督,对于共产党实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长期执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②任世红:《民主党派与智库的功能区分及联结》,《团结》2016年第6期,第43—48页。所以,树立民主党派的政党形象,激活其作为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既有利于更好地抵御西方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质疑和指责,自觉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又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2.强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完善参政议政制度机制
民主党派的合作治理功能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政党协商和相互监督中合作,帮助共产党做好领导党和执政党。二是在国家政权建设中,作为参加政权的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在治理决策的协商——治理施策的监督——治理绩效的评估等环节合作协商。也就是说,中共领导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只有贯穿于合作治国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合作治理的各个层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③任世红:《国家治理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优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9年第5期,第51页。
一是进一步做实做好政党协商,不断推动其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发挥民主党派与中共广泛多层合作和共同协商治理的功能。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从中央到省市对政党协商有了明确要求和制度保障,政党协商成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方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着重从政党协商方面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全会还指出要“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充分发挥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的政治和组织优势,提升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界别参与民主协商和国家治理的效能。协商是一种对话沟通过程,协商中,民主党派不仅需要敢讲话、讲真话,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协商技巧和能力。民主党派在协商实践中,可以合理吸收借鉴在西方成熟的协商议事技术方法,例如罗伯特议事规则等。要历练协商能力,力争以低成本和少摩擦达成合作及共识。
二是进一步完善参政议政相关制度机制,确保民主党派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使用,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工作机制,打造综合素质硬、履职能力强的党外后备干部,为更好参政做好长远规划。在地方治理中发挥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随着治理理念的深入人心,除了传统的参政议政外,各地党委政府应主动搭建平台、创造载体让民主党派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公共决策及其执行、监督中,发挥好民主党派的“导流”作用,缓冲利益相关者的对立和矛盾。
3.拓展民主监督制度化渠道,加强民主党派政治监督功能
民主党派的政治监督由于没有强制力,监督体制机制也不够健全完善,监督功能发挥不足。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求民主监督功能发挥成为民主党派发挥职能的“重头戏”。因此,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共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要达到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明确执政党和参政党在相互监督中的职责和权力。执政党既有对参政党的监督权力,更有接受监督和对监督做出反馈的责任。中共要做到“虚心公听”,“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参政党的民主监督的职责和权力更需要明确清晰,才能为民主党派“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提供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中共和民主党派可以通过政党协商列出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为民主监督划定范围和边界。
二是提高民主监督的程序化规范化,彰显参政党监督功能的自主性。十八大以来,中共和民主党派探索出专项民主监督新形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出重大作用。专项民主监督的常态化长效机制探索业已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来看,专项民主监督与国家治理和公共政策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优化公共政策决策机制需要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的介入才能提高公共政策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是探索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结合途径,确保民主监督的政治威信。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该作为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等权力性监督形式的补充,打造监督合力,发挥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整体优势。
四、结语
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提升要求各民主党派必须保持其特殊性、不可替代性,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体制机制,真正反映出具有现实性和代表性的利益表达。更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优化领导力和执政力,更好在新型政党制度中通过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相互监督,发挥整体性、长远性、根本性的利益代表功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执政党和参政党各司其职,围绕国是充分沟通协商,彰显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