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鲜明特征

2020-02-21姜丽华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姜丽华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 266071)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聚焦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党中央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各地方不断推进创建工作进一步升格,在创新载体、新理念和新方法,建新标准、新规则和新机制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式进展,呈现出发展阶段性、主题突出性、价值人文化、思路科学化、载体多样化等鲜明特征,营造出全党全社会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发展阶段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新的重大政治判断。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新时代所处的国内国际背景和历史方位,使得我国民族工作呈现为“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和新任务,使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的引领下,精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根本,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稳中求进,在拓展延伸内涵、探索有效形式和扩大影响范围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将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将民族团结置于关系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凸显民族团结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同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也进入一个整体推进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融入党和政府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活动中,并在深度融合中推进创新发展。2013年9月,国家民委启动了13个民族自治州的试点工作,首次建立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的测评指标体系。2014年,国家民委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的“六进”活动,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测评指标体系,并建立较为全面的创建示范测评机制。同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与长远性的基础工作来安排和部署,做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全新表述。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重要内容一并列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在十三五规划中,党中央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列入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及兴边富民行动中,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安排部署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示范区(单位)建设的相关工作。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同一政治高度,确立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的基本遵循。因此,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的发展阶段来看,新时代的创建工作已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部署紧密相连。

二、主题突出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核心要素和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突出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五十六个具体民族有机部分构成的,“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93页。,虽然他们有各种差异,但是彼此共生、共存于一个整体。因此,只有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思潮,特别是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倾向,铸就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往发展中,呈现出不能分割的相互依存的共同体的整体性形态,并成为各民族共有的情感支撑。在这一主题的引领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为抓手,让民族团结进步之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个主题展开各项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民族共同的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必须做到优化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保障各族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基础性与创建工作的实效性相结合。首先,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始终注重培养以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信教群众等群体为重点对象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意识,逐步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全民教育常态化机制,引导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形成“六个相互”的各民族交往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其次,完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在创建工作中推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深化对“五个认同”的认识。在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日常互动过程中,促进双语教育,重视民族语言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和网络文化建设,因势利导运用互联网传导信息、传播正能量,加强各民族的正向接触与互动,善于把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族际接触理论和文化适应策略及时转化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机制,始终要处理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基础,提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水平。最后,要创造有利于创建工作的社会环境。注重在创建资源配置中推动经济、社会等客观要素和文化心理主观因素的融合,推动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社区为平台完善社会规范,从各族群众的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行为入手,切实创新少数民族常住与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依法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社会氛围。

三、价值人文化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体是各族人民群众,核心是通过创建工作凝聚各族群众人心和力量。“抓不住人心,就搞不好民族团结、做不好民族工作。”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104页。因此,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充分呈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人文价值关怀,遵循各民族间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发展规律,紧紧围绕维护好和实现好各族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展开,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追求的鲜明特征。创建工作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使各族群众正确认识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自由、和谐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形成更加密不可分的民族关系。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目标导向、行为规范、心理疏导、表彰激励及统筹发展等方面充分彰显人文价值关怀。坚持“两个共同”方向,逐步缩小各民族的发展差距,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同时充分尊重各民族个人行为方式和价值文化选择、社会心理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统筹兼顾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两把钥匙”,切实提高创建工作的实效性。一方面,党和政府加大物质支持,以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②《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第1版。创建工作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来改善民生,积极创造各民族平等发展与公平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切实把创建工作落实到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与凝聚人心,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和民族团结红利。另一方面,创建工作要更加注重运用和凝聚精神力量,使创建工作既见物又见人。创建工作要注重加强民族领域思想理论和阵地建设,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精神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建设,搭建平台,发挥好思想政治引领主阵地作用,及时批驳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错误言论。各地方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各族群众培养、交流感情的群众性活动,探索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机制,大力拓宽多元主体参与创建工作的渠道和范围,创新形式和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注重用全媒体产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各项活动的影响,精心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创建实践活动平台,以此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交融创新。

四、思路科学化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创新为第一推动力,推动思路理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渠道载体等创新发展,创建工作呈现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的科学化发展态势。创建工作始终强调问题导向,注重解决民族团结存在的现实问题;强调交流交往交融导向,注重创建工作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强调惠民利民亲民导向,注重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调重心下沉,注重打牢民族团结的基层基础,搭建各族群众便于、乐于参与的平台,提高创建工作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创建工作的思路日渐成熟,呈现出科学化的鲜明特征,形成了示范引导、多级联动的新格局,使得整个工作在时代性、思想性、引领性、实效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创建工作已经形成了省(区、市)、州、县三级联动格局的完整发展布局。其中,2012年到2018年,国家民委命名6批868个县级及以下示范区(单位),30个示范州(地、市、盟),不断推进创建工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创建工作体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统筹推进。在顶层设计上,新时代的创建工作以党的领导顶格推进,制度完善和基层实践相结合,系统集成与协调配套统筹谋划,积极推动各具特色的示范线、示范群、示范带的品牌建设,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创建和共建共联。在基层实践上,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示范区建设条例、创建工作计划和方案,推进地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打造培育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创建民族工作负主体责任、统筹基层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注重创建工作队伍建设,重点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在维护民族团结中“关键少数”作用。另一方面,创建工作聚焦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创建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治国宣传教育,维护和实现好各族群众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依法妥善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纠纷矛盾,坚决依法打击制造民族分裂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让法治、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观念深入各族群众的心里。同时,充分尊重各族群众主人翁地位,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对于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事项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中事先做好沟通,征求并尊重各族群众的意见,和各族群众商量办事,推动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同时,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实践中,构建新型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和协作机制,创新推进社区民族工作社会化,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族事务的服务管理等方式,实现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对接、协作机制,将创建工作与社区建设、服务群众工作相结合,使创建工作更加人性化、多样化。

五、载体多样化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活动形式和载体不断丰富,注重创建工作的内容形式创新,突破传统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呈现出鲜明的载体多样化特征。通过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渠道,创建工作找准创建与各民族心理的契合点、情感的共鸣点及利益的结合点,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将创建工作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相融合,将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相融通,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相融入,实施“创建+”搭建示范平台,不断推进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实现精准度与实效性相结合,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通过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埋入各族人民的心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同层面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形式灵活、载体多样的创建工作。首先,不断拓展创建工作的新领域和新阵地。各地方最先启动的创建活动,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的“六进”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推进为包括“进村(乡)、军(警)营、医院、家庭”等的新领域,几乎覆盖了与各族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领域。其次,大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品牌和活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临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强基固本的创建活动,推进创建活动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菜单化,以品牌为依托实施维护发展稳定、改善民生的惠民项目。例如,以品牌依托开辟创建园地基地,发挥联系沟通作用,适时召开少数民族联谊会、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少数民族代表协商座谈会,定期开展少数民族慰问走访活动。最后,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方式。“网络空间与民族及民族关系发生联系后,改变了各民族‘三交’活动的原生态,带来了新形态。”①张立辉、赵野春、许华峰:《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5期,第14—17页。创建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传播手段,通过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日常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教育;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运用“结对子”,开展“四送”(送法律、送政策、送温暖、送文明)、“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活动等。此外,以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的先进典型带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1988年至今,我国一共召开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国务院共表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893个和先进个人4085个,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