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伟大斗争理论与实践的三个维度研究
2020-02-21郑锦阳赵桂英
郑锦阳 赵桂英
(1.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2.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1]伟大斗争贯彻着中国近现代史,是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根本动力,推动着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在强起来的新时代及未来更离不开伟大的斗争。因此从纵向看,伟大斗争理论与实践具有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
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斗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维度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个阶级通过斗争救亡图存的努力都失败
1840 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同阶级的先进代表人物,先后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自身阶级立场存在局限性,对国际形势和国情不了解,斗争的结果都是失败。农民阶级的两场斗争运动,都是斗争意志比较坚强,但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斗争艺术,斗争过程看似轰轰烈烈,却以斗争结果惨败而告终。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站在地主阶级剥削立场,却以斗争意志不坚定,斗争不彻底,斗争的目的仅仅维护自己落后腐朽的封建统治,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中终结。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对中国国情不了解,效仿英国和日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把斗争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缺乏斗争策略,幻想靠几个人的力量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面对封建势力的反扑,毫无斗争的力量,整个斗争过程短暂,斗争结果也是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指导,也有革命政党的领导,主张依靠暴力革命,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革命斗争所依靠的政党涣散,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自身斗争的力量不足,又站在资产阶级的剥削立场,不敢也不可能发动人民群众,斗争的力量小,面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在敌我力量悬殊之下,斗争策略也欠缺,直到辛亥革命以前屡败屡战。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本身力量小且涣散,没有斗争经验,斗争结果很快被袁世凯所窃取。
(二)工人阶级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强的斗争意志,深厚的斗争力量,高超的斗争本领,肩负起中国伟大的历史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大阶级通过斗争,努力救亡图存的希望都破灭,寻找中国出路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工人阶级的身上,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彻底性,斗争意志顽强,有工人和农民的天然联系,依靠的斗争力量强大,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获得了高超的斗争本领,使得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也为强起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一些先进人物开始努力寻求中国的新出路,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初期主要是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当时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新道德、新文学、白话文,解放民众思想,这使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西方各种理论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这个阶段无政府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理论都涌入中国,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理论来救中国,也没有定论。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诞生,使得马克思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而且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俄国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使得中国一些先进分子将救国的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先进人物例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改变了以前向西方学习民主和科学的想法,在中国扛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1919 年以巴黎和会失败为导火线的五四运动,先后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这让一些先进分子发现了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具有先进性而且力量庞大,找到了革命斗争的依靠力量,而且在运动中一些左翼骨干例如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尽管这时候有人继续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也有一部分主张无政府主义,还有各种假马克思主义等运动,但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同他们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了上风并得到广泛传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找到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依靠力量之后,一场新的革命斗争呼之欲出。
第三,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中共一大有惊无险,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三次武装起义失败被迫上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筛选真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征的大浪淘沙,党性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经历考验,超强的意志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得以磨砺,走过长征的人,真正堪当大任。正如毛泽东在长征结束前的一次会议上所说:“我们是经过锤炼的,不论在政治上、体力上、经验上,个个都是经过考验的,是很强的,我们一个可以当十个,十个可以当百个。”[2](P380)“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师、军以上干部90%参加过长征;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90%参加过长征;中共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员13 人,10 人参加过长征;中共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17 人,15 人参加过长征;10 位元帅中的9 位、10 位大将中的9 位参加过长征;1955 年授衔,57 名上将中的48 名、177 名中将中的157 名参加过长征……”[3](P192)中国共产党经历长征,磨砺坚强意志,培养了大量的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骨干人才,为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人才基础。我们党没有被无数的困难所吓倒,而是在攻坚克难中,意志力越来越坚强,战斗力越来越强,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斗争理论与实践的现实维度
(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注入斗争之灵气
1.伟大梦想需要伟大斗争,伟大斗争呼唤有特殊要求的人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P9-10)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伟大斗争意志、伟大斗争精神,伟大斗争艺术,这一切都离不开斗争的主体——人,这里的人是有特殊要求的人。这是因为斗争的前提是伟大,绝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而是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人民大众而斗争,因此进行斗争就必须将自身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才能彻底实现自身利益。我们斗争长期来看是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从中短期来看,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奋斗目标。长期和短期的奋斗目标都很艰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面对艰难险阻,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因此进行斗争的主体——人,就必须有特殊的要求。
2.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斗争才有力量
那么进行伟大斗争的主体——人,有什么特殊要求呢?习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5]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等特征,是被实践活动所证明的科学理论,历经几个世纪,面对无数怀疑和挑战,最终焕发真理的光彩,具有强大生命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内化为行为准则,形成坚定的信念,升华为坚定的信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攻坚期、深水区的实际斗争活动中,人民就会有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斗争也更有策略,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读经典、悟经典、用经典,才能有马克思主义信仰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注入斗争之灵气,那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呢?1936 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起过,他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中文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 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6](P33)1992 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7]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又一次强调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8]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反复读、仔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品经典、悟经典,感受其真理,被其理论和实践的魅力所吸引,做到愿学、常学、乐学,自觉地使读经典著作常态化,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伟大斗争的前提是伟大,伟大斗争的目标是伟大梦想,都对斗争的主体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整体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防止断章取义或者教条化,武装人民的大脑,形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确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有坚强的斗争意志,有永不衰竭的斗争精神,有源源不断的斗争力量,有灵活多变的斗争艺术,让伟大斗争更有灵气。
(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高斗争之底气
中国精神立足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贯穿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整个过程,结合新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涵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人民前进的民族之魂和精神动力。
1.民族精神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提供前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点将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014 年5 月,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9]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传统等有差异,但是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特别在党的领导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涵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精神得到各族人民认同,成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持续发展提供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和平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而且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奇迹;改革开放优先发展东部再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带动经济腾飞;面对自然灾害各族人民都伸出援助之手等,这一切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激励引领、同心同力,携手奋斗,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
2.时代精神催生创新型人才,创建创新型国家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反映,体现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为各族人民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长期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引领世界,由于后来的闭关锁国,渐渐落后,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发展的起点低,走“资源依赖型”“依附型”的发展模式根本行不通,只能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人口大国变人才强国,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迄今为止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是改革创新的结果,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先后成就了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国英国和超级大国美国。现在科技进步与更新的速度比以往更快,可以说当今世界各国是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历史的教训和现实国内外形势,都要求我国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科技在产品中的含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才有斗争的底气。
中国精神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涵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激励引领新时代,时代精神催生创新型人才,创建创新型国家。它们各自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也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发展的土壤和动力,时代精神引导民族精神正确的时代发展方向。失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成了空中楼阁,得不到人民的认同,失去现实意义;失去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落后于时代要求或者不能正确反映时代精神需求,失去凝聚人心的力量。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及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和平演变”、高新技术封锁、增加关税等途径,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下,中国只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前进的精神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抓住机遇,提高面对挑战的斗争之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磨砺坚强意志,提炼过硬本领,提高斗争之勇气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如果我们党和人民没有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超强本领,面对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经济调整三期叠加,边境领土纠纷,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问题,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斗争没勇气,就只能退缩不前,没有作为。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党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强力反腐;祛除“四风”;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等,都与习近平七年的知青经历,产生深厚的人民情怀,磨练出坚强的意志,练就超强的本领息息相关。因此,党和国家号召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应该多到基层中去,到条件最差、生活最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发扬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的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历练才干、磨砺意志、锤炼品性,成就本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斗争中有勇气,大有作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斗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维度
“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1]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个科学的预判,那应该掌握该事物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统计筛选,从具体到抽象,采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经过实践检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中去检验,获得更高的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借古喻今、情景推演,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预测了无产阶级必然代替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预测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两个预测分别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都得到验证。十八大以来,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行动指南。
第一,明确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强化党员理想信念;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推进党的建设;强化“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增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10]这些都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未来进行伟大斗争提供了可靠保证。
第二,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人民立场、人民主体、新的社会矛盾等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反映,规定了伟大斗争的性质、目标、策略,明确我国新时代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成为未来进行伟大斗争的行动指南。
第三,实施”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共同存在,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1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伟大斗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斗争充满正义性,对斗争必胜要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10]明确指出进行伟大斗争的结果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人民,而是为了整个人类,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扩展伟大斗争的视野,赋予伟大斗争的世界意义。
十八大以来,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未来进行伟大斗争的丰富内涵。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促进伟大工程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未来进行伟大斗争有可靠的保证。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指明了进行伟大斗争的性质、方向、目的,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看清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增强了伟大斗争的信心,赋予伟大斗争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