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在文化自信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2020-02-21张丽娴郑丽芳

社科纵横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革命文化

张丽娴 郑丽芳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从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我们经历了一个由高度自信到自我怀疑、文化自卑再到逐渐实现文化复兴、坚定文化自信的民族心态变化历程。”[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长期处于落后挨打地位,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空前严重,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再到新文化运动,一大批爱国者前仆后继,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但每一次都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从器物、制度还是文化层面,都无法改变民族危亡的困境,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在逐步丧失,文化西强我弱的自卑心理开始显现。直到“五四”前夕,中国的思想界仍然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不到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陷入了困惑和彷徨之中。然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2]。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底色,中华民族始终发挥着强大的文化创造能力,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革命文化就是文化创造力的见证。可以说,正是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孕育了灿烂的革命文化,使中华民族重拾自信心,走上文化自信新的历程。

一、五四运动与革命文化的孕育

(一)“五四”前夕中国思想界的困惑

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的侵略,中华文化屡遭挫折,焦虑感与危机感蔓延。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人民在不断地进行救亡图存的努力,陷入了学习西方的迷梦当中。“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3](P1514)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这些迷梦一次又一次被打破,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家王国维自沉,启蒙思想家严复也终入了保皇一派,足以显现文化危机的严重性。从提倡学习先进技术救国的技术洋务运动到提倡实现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再到主张“三民主义”的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以为可以挽救危亡之际的中国,但最终都败下阵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一步步丧失。

针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毛泽东也曾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给与艰难探索中的中国人以光明。辛亥革命后,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推动了人们社会风尚的转变。辛亥革命期间颁布的一些法令,如易服饰、废跪拜、劝禁缠足等,有效地革除了封建旧时代的陈规陋习,加快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宽松活泼的社会环境,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然而像辛亥革命那样深刻的革命,最终也失败了,至此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纷繁复杂、乱象频生,一方面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逐渐暴露,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质疑;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倒行逆施,使封建主义思想重新泛起,中国的思想界上空一片黑暗。一直到“五四”前夕,中国的思想界仍然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先进的中国人在困惑和彷徨中苦苦挣扎。

(二)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困惑中的人们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五四运动以后,开启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创造。

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指导思想,打破了封建主义社会文化的束缚,为各种新思潮、新观点的传播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道路。当然,“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由于其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瑕疵。“五四”以后,中国人民开始有了新的觉悟,随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批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开始了革命文化的创造。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各种“伪社会主义”思潮同时涌现,一批又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投身于学术工作,他们撰写文章,创办刊物,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外的各种新思潮。与此同时,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它严密的逻辑、科学的理论知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逐渐挣脱了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束缚,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从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的道路。

五四运动是革命文化孕育的源头。第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为各种文化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和繁荣,引领着新思想的蓬勃兴起。第二,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扫清了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孕育和锻造,推动着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在重新树立文化自信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没有五四运动的胜利,没有新文化新思想的引入,何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何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革命文化的孕育,又何谈文化自信。

二、革命文化的锻造与文化自信新的里程

(一)革命是锻造革命文化的熔炉

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的独特文化,是在革命与战火的洗礼中锻造而成的坚韧的精神成果。

革命文化诞生于艰苦奋斗的革命实践,孕育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奠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繁荣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从革命实践来看,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工人阶级力量比较薄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与国民党合作,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叛变和残忍的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放弃,而是扛起革命大旗,坚决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力量空前觉醒,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侵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抗日英雄,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放战争时期孕育的红色精神,也是革命文化中鲜明的底色。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革命过程中酝酿、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革命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等方面。革命理论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在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理论成果。可以说,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不会形成关于统一战线的革命理论;没有在革命进程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失败的教训,也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更不会形成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等理论成果。革命的理想信念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磨练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在新民主主义的进程中锻造而成的革命精神。一切为了人民、少数服从多数等基本原则,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的革命伦理观。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识,它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结合其独特的红色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新时期文化自信增添了新的精神养分。

(二)革命文化推动文化自信新的里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锻造了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的革命文化,人民群众的自卑情绪逐渐涤除,民族的生命力逐渐恢复,推动中华文化走上新的里程。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一,革命文化的形成,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重新焕发了活力。革命文化作为在革命战争中产生的文化,并不是断裂的,它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符合当前环境的红色革命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对中国传统“民为贵、君为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提倡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对中华文化的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传承。无论是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还是对于实事求是原则的始终坚持,对于群众路线、群众方针的始终贯彻,都是传统优秀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延续,凝结着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

第二,革命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新民主主义时期孕育的革命文化,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滋养。革命文化既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又丰富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五四以后,在特殊的战争时期孕育的特殊的革命文化,使广大中国人民重拾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自信走向新的里程。

三、以革命文化为引领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一)破除自卑,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传统中增强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长期严重的压迫,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探寻而又不得要领,逐渐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信心。“全盘西化”等一些思潮持续发力,企图抹杀中华文化,文化自卑心理开始萌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苦闷中的人民带来了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破除了文化自卑的心理,重拾自信心,走上文化自信新的征程,在此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更是筑牢新时期文化自信的精神食粮。

新时代,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破除文化自卑心理,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传统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21 世纪的中国发展进程中,更是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推进基于本国经验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5]传承革命文化就是传承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丰富的革命文化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原则、“愚公移山”的精神、“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法宝的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仍需继续坚持和发扬,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弘扬革命文化,就是要以革命文化为引领,在弘扬革命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使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力量。

在和平年代,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才能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只有传承革命文化的优秀精神,才能让我们时刻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继续保持优秀的革命品格;才能让当代民众对革命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时,不变质,不退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弘扬革命文化才能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巩固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实现文化自信的目标。新时代,我们不仅需要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的精神成果,还要学会将其熔铸于实践当中、融汇于生活当中。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更要着眼于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继续以革命文化为引领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二)立足当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文化强国,需要正确了解当前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熔铸革命文化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条件日益成熟、对外中华文化也日益走向舞台中央,中国文化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当代的中国也正在为文化强国理想的实现而不懈奋斗。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坚持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坚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题中应有之意。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中华文化铸造精神支柱。第二,要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建设中,要把握住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致力于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使文化产品喜闻乐见和具有吸引力,既满足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满足文化产品本身的价值追求。第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中华文化要繁荣发展,就必须破旧立新。历史反复证明,安于现状则必然会导致腐朽僵化,必然会落后于时代。新时代,对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革命文化中符合时代价值的精神进行弘扬和创新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养分,增强文化自信。第四,对外来优秀文化借鉴和吸收。通向文化自强的道路既离不开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淀,也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合理吸收。数千年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包容性,才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正是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中华文化才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才越来越牢固。第五,文化工作者和广大群众需要共同努力。文化工作者在建设文化强国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工作者必须不断提供新的文化创意,讲品味、讲格调、讲布局,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撑。而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更要施展自身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属于自身的文化。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必须立足当下,把文化自信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当中。

结语

从文化进步的角度来看,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取得了伟大的历史进步,也取得了伟大的文化进步。可以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重拾自信,引领中国人民一步步重新走向文化自信新的征程。新时代,我们要破除文化西强我弱心理,以革命文化为引领,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革命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化之间的摇摆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