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研究之共同体建构

2020-02-21高彩萍李景平

云南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执行力共同体行政

高彩萍 李景平

一、“共同体”制度的提出

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制度演化,是中国经史之学的漫长制度史。中国史学从“三皇五帝”开辟文明,到夏商周建构制度体系,古代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就一直是核心问题。“经史之学”与“文人政治”,其区别于西方政治发展理论(political development)话语权模型,①燕继荣主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页。而是确立了人的劳动具有生产体制的自由权利,因此,中国的儒道学说都是建立在劳动者的自由制度命题之上。这个共同制度模型,从自然易学体系到制度易学的爻辞,“人”都是作为共同性的体制基础纳入到天地人制度阐释系统之中的,制度的变化与自然演化具有一致性,这样,既突出了人的自然禀赋中具有孝悌、责任、勇气、忠义、和谐的一致性功能,也突出了人的身心健康与基础民生的制度文明价值,这就形成了经史之学的自然生态到制度体制的哲学基础。所以,经史之学不仅仅可以用以养生知命,也可以用于治理国家、维护天下。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显然,从马克思主义学说来看,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基础是自由劳动。人首先是在天地自然禀赋中的生产,因此,人的劳动首先是基于天地人系统的共同制度模型。因此,一切制度模型的本质就是政治。这在马克思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政治制度的表述中,就是“通过联合获得自由”的“共同体”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571页。。1848年《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1页。1875年恩格斯对制度、政治、共同体的界定更加具有基础性,重在基础民生模型,将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归结到这种制度命题上:“我们建议把国家一词全部改为共同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古德文词,相当于法文的公社。”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9页。恩格斯在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更是完整界定了共同体的概念:“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组织生产的社会。”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7、180页。从共同体基础理论分析,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既有理性的契约和责任感,也有组织的归属和依赖感。马克思对历史唯物论的主导性观点就是“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马克思关于“人群社会性”命题与“组织化行为”不是一个层面的命题,社会性推向国家行政,而政府执行力推向制度模型。③杨代福:《马克思主义国家行政价值观的思想专承与当代启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在快速发展中的市场体系,各国提出“社会治理”合作发展的命题。④郑正真:《马克思主义国家行政价值观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政府执行力问题探析》,《甘肃理论学刊》2016年第5期。马克思国家行政思想体现了人民选择与历史选择的交互融合,从层级社会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到国家行政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不断扩大,进而,从社会政治走向组织政治,跨越地缘政治,融合经济制度,建构全球文明的一体化行政体系。

当前理论研究对马克思政治制度以及制度文明的全面阐释,这个阐释涵盖了人的组织化行为理论⑤[加]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603—604页。,天下大同的国家行政,乃至天下为公的政府执行力⑥宁乐锋:《民主政治及其认同根基:查尔斯·泰勒政治哲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34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的建构模型,在自然经济时代主要是自然共同体,在工业文明主要是市场共同体,在信息化时代主要是科技共享共同体。今天人类进入到了全球化制度重构的新的历史阶段。因此,共同体的“体”,并不是整体或者统一体的概念,而是追求一种制度体系的相互认同,这个“体”,是理想一体、命运一体、合作一体,也不妨说是组织一体。政府执行力揭示了底层社会的建构,从生活共同体到文化制度共同体,再到文化教育认同的共同体,乃至国家制度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从而纠正了西方制度学的“契约论”“法律论”,体现出中国政治协商、人民代表以及党的领导的共同体理论。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话语模型,因而,国家行政的思想内涵与全球治理,以及全球伙伴下的政府执行力,都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制度设定。古代中国有礼制组织认同、组织契约,也有组织制度、组织禀赋,不断进一步深化治理模型,基于此,中国提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个包容并蓄的组织禀赋,也就是互通互利的共同体机制。

国家行政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人群制度,甚至是人类生产市场化的社会构架。政府执行力作为全球化的经济文化社会制度设想,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对话谋求多边互构发展的重大突破。⑦阎步克:《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 (上中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2006年第1期、2006年第3期。信息化时代到来,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制度演化表现为中国人民更加主动进取,主动融入世界。

二、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制度文明内涵分析

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体现为制度化的人与社会的一致性,也就是基于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担当形成制度认同。从个人角度看,自由的劳动禀赋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界定,而人的独立性在于世界的一致性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自然法则、认知世界的共同规则等,赋予了人自由劳动以社会空间,从而使得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具有共同体的制度文明形态。⑧[捷]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储智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23页。因此,马克思“共同体”制度的提出,为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制度禀赋确立了新的一致性模型,⑨Taylor,C,Philosophical Argumen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181—184.从而区别于西方的私密制度空间或者公共制度篱笆,而中国制度文化源远流长,强调一致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道法自然”,早就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文明的基本话语模型。

界定“共同体”的概念,应该在依据政治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政治理想或者思想体系建立的社会管理以及共同治理的社会组织形态——它是政党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以及政府执行力的基础形态,在理论上形成从国家制度建构到基础社会制度化的一致性,从而形成社会化形态的协商、合作、组织、法律等全面的领导。共同体体现为基本的政治制度,说明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或者何种政治制度以及国家体系,任何制度都需要建构国家体系以确保政府执行力,只有基本的政治制度,才是最根本的共同体,反之,只有最基本的社会形态,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基础性,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以及“一国两制”的制度形态,从概念上说,政治、法律、行政、社会,其统一性就是共同体,其制度性就是执行力,其国家体系就是共同体概念的历史范畴,从基础上说,共同体除了自然山水共同体,更为主要的是制度共同体。因此,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制度目标正聚焦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工程、全民脱贫工程,包括“六稳”工作“六保”任务这一抗疫工程。将这个制度文明与制度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够好地认识人类命运、社会命运、国家命运的基础形态,进一步强化了制度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球历史背景,基于“党的领导”在建国道路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从“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新时代使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文明理论。②《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人民网》2012年11 月11 日。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文明,提出了作为执政党在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上的新制度目标,以及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新体系,打造健康、繁荣、美丽的人类文明的新格局,展望和谐、共享、友善的社会制度新视野。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向世界提出了制度构建与体系打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良知③《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9 月29 日。;而在2017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则全面覆盖了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新文明体系。构建共同体面临新时代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形成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四梁八柱”,其实就是制度文明中突出党的领导,组织文明中强化党的领导,“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④《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4页。。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到党的政治文明,中国“一国两制”制度文明、“一带一路”的制度文化及《党章》中都明确了“共同体”的国家行政基础与执政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都是在原则性、基础性、人民性的逻辑演化中建构社会共同体的制度梦想,防止出现政治制度弱化、国家制度边缘化、共同体制度虚无化的倾向,为中国“三会”政治制度进一步奠定共同体文明目标。

三、交互性行政与执行力整合

其一,国家行政迅速提升组织互构层次,层级发展向互构发展嬗变提升了政府执行力。国家行政的制度一致性,就是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关键。国家行政作为组织认同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封存在制度内部文化风尚的交互认同中,形成了国家、民族、社会的内生形态。因此,政府执行力不是简单的一致性,而是交互认同的混合机制。基于共同体的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需要一个交互性行政与执行力整合共同体构架。改革要激励民心,培养正能量,不是“养欲乐志”,更不能仅仅停留在标榜古老文明的“高世之名”上。在人群互构的社会体制中,只有改善基础社会的组织化行为,保障组织法人的体制禀赋,这才是基础重构的共建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一致性的组织文化禀赋,使得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形成中国优势、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汇聚成一个价值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各种场合的座谈访问,发表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讲话,将中国的经典精神内化并实现为社会主义社会价值更新的目的。共同体的制度是社会,基础在个人,国家领导人深入民间交流沟通就是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信念重构,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对人的价值重构——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确认人心向背的社会机制。

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信息化传播,确认了人类的文化优势在于建构一个人心向背的机制——这就是重构国家行政。换一个视角看,前者是社会构成问题,后者是国家制度体系问题,显然,前者涉及经济基础,后者涉及民主制度。面对今天不同利益集团会遵循各自的异构体系,如何在一个多边的体系中自觉地遵循同构法则。费孝通在1989年提出了族群主张的中华民族概念,马上被理论界所采纳。共同体的理论,体现了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文明建构与制度在场,这就意味着立足本国历史与现实的转换①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绝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2页。。这个传统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历史上任何文明进入中国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层级社会文化,层级社会文化尊重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学构建”③李丽:《解析文化危机》,《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这里,西方学者误用“层级社会”取代“共同体”,这个认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的注意。“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总是应该在核心基础上有所建树——这是我们在知识社会命题下的起码理论良心”④邓正来、[美]J.C.亚力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37l—373页。。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辨析到:“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它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⑤[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就组织问题研究而言,基础的东西是礼俗层面的,它与社会基础“相互一致”和“同一方向”,⑥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06—108页。中国问题都在强化基础的健康与统一,因此,共同体社会是中国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研究高度相关的中国式概念⑦汪业周:《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层级结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第151—153页。。

其二,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彰显新全球化的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全球化以来,走向共同体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对国家行政的界定开始走向共同治理,而对政府组织化则出现了各种组织理论。任何改革都与组织化重构密切相关。全球化时代,国家公民理论体现了新的人群结构下的公民契约之新礼教制度,形成了新型的公民责任与道德诚信,甚至是一种文化归宿与人生依赖。人类的进步,除了社会、民族、国家的理性制度,还有一种来自人类社会属性中的组织自发与组织化行为。从全球治理与区域发展的理论视角看,人群组织化行为客观反映了时空经济学的体系,它是一张发展的蓝图,也是经济地理的版图,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体系中的活力板块,也是世界经济体的增长点。读取这些地区的交互性增长,就业率的区域增长,从中就能发现速度与效益的互构,乃至制度与发展的互构。因此,“一带一路”中社会、民族、国家共同体互构,已经使得中国的制度组织文明,在理论上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演进形态,完全纠正了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理论短视。⑧[美]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0页。

经过历史的沧桑洗礼,中国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在国际化、全球化上,既天下为公,又敢为人先。当前,中国是全球化发展中的经济体,在融入国际社会治理上是负责任的大国情怀,也有大国担当。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多个层面组织发展,文化交流与合作交流机制日益完善,打开了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局面。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318 个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及互设文化中心协定,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⑨《以文化为媒促合作交流——“社会治理”人文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光明日报》2017年4 月14 日。“以文化为媒,一座‘民心相通之桥’正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搭建起来”。⑩《以文化为媒促合作交流——“社会治理”人文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为推动共同体文化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向社会公布。“《行动计划》提出了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等五大任务,这将成为未来几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11《文化部出台行动计划绘就“社会治理”文化建设路线图》,新华社,2017年1 月6 日。其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社会约束与组织监督,形成社会制度的文明形态,从而确立了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工作作风。每一次社会底层革命,都带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构。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在推进中,使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确立起共同体认同,带来了组织的中心型集约,形成了共享与合作的制度模型。中国在这个思路上实现授权于民的国家行政理路,建构组织治理,将政府的“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重复管理”推向社会,面向市场,形成中心型政府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252页。之所以提出中心型政府,意味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视角更多是来自对传统中国精神的认识,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治党派或西方执政理念的根本所在。②庄孔韶:《可以找到第三种生活方式吗?——关于中国四种生计类型的自然保护与文化生存》,《社会科学》2006年7期。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制度而成的,“一方面是指对制度本身的信任”来自对层级社会的发现。③孙芳兰、孟昀、杨安源:《论社会信任机制建构中的三重维度》,《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将个人生活所包含的社会纽带,与抽象体系最深层部分深深地相互交织在一起”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这既是组织社会的价值基础的很好概括,它不鼓励每个人都参与国家政治,而是将国家事务作为共同的价值观。如丹尼尔·贝尔所说,人类的需要(need)是可以满足的,而欲求(want)则是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⑤许文贤:《当代人发展取向偏向的社会视域因析》,《晋阳学刊》2009年第1期。共同体制度建构的是一种节约型、务实型、刚健型的社会,一种基于一致性的共同体价值体系,⑥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的两条途径》,《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这样,才能在基层组织制度研究中突出共商机制,把全球化共同体落到实处,去霸权化、去单边化,建构“一带一路”为模型的共商体系。

中国共产党提出共同体的执政理念,鲜明提出了党的领导存在于中国特有的制度基础,而探索中国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现代化政治权利体系的转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决定了共同体的社会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回归民生,共建福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20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日常生活思维方法把日常生活世界从背景世界中拉回到了理性的地平线上,⑧刘威:《“朝向底层”与“深度在场”——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立场及其底层关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理论界从共同体镜像认知到制度梦想分析“四个自信”,⑨[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台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6页。从而表述了植根源远流长的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的经史之学,强调“调查研究”“摸着石子”“抓地留痕”,突出“捋起袖子加油干”。无论人际社会体系还是生态体系,社会活动层面还是日常生活层面,弥散化的大众还是微观化权力,国家结构还是控制机制,现实性的政治哲学还是西方政治哲学话语,法制文明还是民族风俗,⑩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87—397页。共同体都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历史方法和根本概念,显示中国人独立天地之间的自由精神和承担天下使命的道德责任,也在哲学上显示出中国人将历史与个体的制度依赖如何演化为“和合一体”的民本理想。11阎孟伟:《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98—203页。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问题很复杂,而中国问题应主要归结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其中文化问题最为重要——这个文化就是制度文化与制度文明,具体表现为国家行政与政府执行力。12罗素:《中国问题》,泰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猜你喜欢

执行力共同体行政
行政学人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