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

2020-02-21蒙象飞

云南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蒙象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 月19 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基于人类共同命运和国际治理现状,以及新时期中国的国际身份和国际定位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当代中国为促进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推进全球治理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但要看到,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国际社会包括学界对此还存在不少质疑,甚至认为这是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手段。消弭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误解和质疑,是顺利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中国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态度,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形成广泛的国际共识和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合力,唯有如此,这一美好蓝图才能变成现实。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及国内外学界的评价

2007年9月7日,亚太经合组织第15 次领导人正式会议召开前夕,《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凸显APEC采用‘大家庭’观念”的评论,首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②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5598871.html.。2012年11月14日,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http://www.gov.cn/ldhd/2013-03/24/content_2360829.htm.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在国际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便作为重要关键词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外交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合组织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峰会、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等众多国内国际场合上,习近平多次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②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重要的场合有,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首次在联合国总部全面阐述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2017年1月18日,在日内瓦万国宫“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在演讲中再次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中国方案。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6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对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人民将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④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0/c_1122659873.htm.自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提出到发展再到体系化,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重要的是,中国不仅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以积极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价值规范。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范畴提出之后,国内学界对这一新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讨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本质、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等方面。理论本质方面,主要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⑤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理论契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较好尝试⑥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求实》2014年第8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天下主义”“和合主义”相结合,在21世纪的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主义”⑦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是对中西方自古以来追求世界大同和永久和平的思想在21世纪的展望⑧丛占修:《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意蕴》,《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3期。。基本内涵方面,主要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通过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挑战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状态⑨王寅:《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构建原则》,《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第5期。,是中国基于人类共同利益而做出的推动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理念⑩刘传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质疑、争鸣与科学认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11期。,是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和新共生观11蔡亮:《共生国际体系的优化:从和平共处到命运共同体》,《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是一种主张超越“冷战思维”,摒弃“意识形态挂帅”,号召“尊重多样化社会制度”,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人类国际交往价值观”12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是对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形成的“均势”和“霸权”两种国际秩序的超越①徐艳、李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3期。。意义方面,主要认为面对“世界到底怎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种新方式回答了人类社会未来走向何处的问题,是中国奉献给人类的世界秩序理念范式②黄婷:《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世界秩序的话语表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5期。,深化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丰富了关于全球化和世界秩序的理论,有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③郭树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汇报》2016年6 月17 日。,将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平衡、更加民主和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④徐坡岭:《世界和平的中国价值与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11期。,将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更大战略机遇期⑤阮宗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助力中国战略机遇期》,《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1期。。实践路径方面,习近平在2015年联合国论坛上提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对此,国内学界认为须以系统谋划、辩证统筹、稳步推进⑥陈向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当代世界》2016年第5期。,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⑦郭海龙、汪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价值和实现》,《邓小平研究》2016年第3期。,从文化交流、价值传播、战略布局和全球治理等方面提出具体实现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后也受到了国外学界、媒体界的广泛关注。整体上看,国外的研究更多关注“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理论问题,遵循的是动机与效果的逻辑主线。动机研究方面,国外学界主要从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现实需求、领导者特质等方面考察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机。其中现实需求的研究更为集中,主要观点为:一是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服务于中国国内外战略发展的现实诉求,代表性观点有保障中国国内稳定与发展说、能源补给与资源优化说、应对美元体系冲击说、稳定东北亚局势说、维护海上安全与权益说、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说;二是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走出现代性困境和化解全球性共同危机的建设性方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产生或将产生什么影响,西方学界的观点可谓褒贬不一、泾渭分明。持积极观点一方的学者在看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前景的基础上,呼吁各国积极参与其中。而持消极观点的学者并不看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益,认为中国自身国际定位尚不清晰,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有限且尚未建构起一种新的全球化理论,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风险难以避免⑧此部分内容参考了宋婧琳、张华波的观点,参见“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综述”,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5期。。实际上,随着中国从全球治理机制的融入者、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转变,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后的中国意图和战略布局还存在许多误解和质疑,国际舆论中刺耳的声音也甚嚣尘上,认为中国是试图挑战国际规则的“修正主义”国家,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的国际地位和主导权。如2017年12月16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抛出美国民主基金会的两位学者新造的所谓“锐实力”概念,恶意丑化和抹黑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渗透。2018年2月17日,德国外长加布里尔在第54届慕安会上宣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地缘战略工具,称中国和俄罗斯正试图“试探和破坏”西方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可见,国内外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评价不一。面对西方学界、政界以及媒体界有关“中国威胁论”⑨主要表现为国际社会对中国谋求发展的道路是否侵害他国利益、中国发展起来后是否谋求霸权等存在担忧,甚至把中国描绘为西方神话故事可以摄取人的灵魂的“墨菲斯托”。参见“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 月29日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9/content_2649512.htm.“中国不确定论”“中国责任论”的诘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及其实施受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国内学界应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误解与争议,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理论阐释,引导国际社会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积极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毋庸置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各国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利益诉求、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都将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设置重重障碍。当前,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其他国家因社会制度不同引起的摩擦、利益矛盾引发的纷争、文化差异引致的分歧接踵而至,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认知困境。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①谢卓芝:《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研究述评》,《党政论坛》2018年第1期。,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所以还受到外界的质疑和误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和意图缺乏足够理解,在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因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难以形成共同认可的原则和规范。国际共同体“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世界共同体,而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一种在安全上已达到较高的互信程度的国际社会高级形式”②郭树勇:《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国际观察》2006年第2期。。这种基于安全基础上的互信,抑或基于互信基础上的安全,其内蕴的深层次要素之一就是国际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国际政治文化,而共同认可的原则和规范是国际政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国际社会的互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展示于世人,以形成共同认可的原则和规范。这其中,由于国家形象是表达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载体,也是建构主流价值理念的重要路径,积极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理应并且能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

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带来丰厚的外部社会回报,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不良的国家形象则会招致外部社会的唾弃乃至惩罚。在国际合作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重视通过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手段来塑造和传播自己国家的形象,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配合本国的国际战略实施。现代国际政治正从“实力政治”向“形象政治”逐渐转移。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约瑟夫·奈。在他看来,冷战之后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过去,国家追求和强调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而今天随着两个超级大国全球军事对抗的消失,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前国际政治变革的情况下,“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源泉来实现目标:操作全球相互依存,管理国际体系结构,共享人类文化价值”③Joseph Nye.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mue105,issue2,Summer,1990.。这种新的权力源就是“软实力”,表现形式包括文化、教育、大众传媒和国家形象等。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国家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提供良好的传播途径。“形象和声誉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全球化与媒体革命使每个政府都开始重视自己的形象、声誉和态度”④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权力与全球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好坏影响该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发挥,国内形象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国民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二是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提升国际话语能力。“话语即权力”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最强隐喻之一,也是最为有力的哲学命题之一。这种权力是一种渗透于社会实践主体之中的、难以被人们感知,却又无处不在的“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是一种带有司法之立法功能的支配性社会力量⑤王馥芳:《话语“威权”主要源自制度的保障》,《社会科学报》2013年12 月12 日。。甚至可以说,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话语传递着、产生着并强化着权力。一国的国家形象是该国发展道路、模式以及意识形态、价值主张的外在表达,其本身传递的就是一种话语信息。国家形象虽表现为一种“软实力”,但它却是软、硬两种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一个国家“巧实力”战略实施的结果。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国家形象的建构权,谁就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国际话语权斗争的制高点。

国家形象的现实状况制约着该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发挥,影响着该国国际战略的话语建构能力即该国际战略的对外感召力和吸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希望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互利合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其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责任、共同价值为纽带,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照顾他国合理关切,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现实战略,也是一种价值哲学,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作为一项旨在解决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恶化的战略实施工程,还是作为一种指向人类未来社会的具有价值导向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战略内涵和价值意蕴,而这种战略内涵和价值意蕴都需要通过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予以展现,以达成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努力形成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的强大合力。新时期建构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的中国国家形象,将使这种战略内涵和价值意蕴中的“中国主张”“中国价值”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为当下最重要的国家话语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核心和灵魂,规制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内涵、路径与目标;中国国家形象的好坏优劣又直接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直接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空间。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传播,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生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构积极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价值需要。“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②[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页。。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需认清现实起点,厘清国际传播的话语环境,在对策与行动上注意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核心的内在建构、外在形式的有效表达,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理解、认同并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来。

三、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应把握的几个重点

如前文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临重重障碍。为此,中国不仅自己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要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国际利他主义的典范力量和良好的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责任和担当,展示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进而牵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持续生长。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国际话语能力,建构和平发展的中国国家形象,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真实意图的误解。历史早已经证明,没有人类的和平,人类就不可能延续,更谈不上发展;人类要发展,离不开和平的环境。“回首近100多年的历史,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③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 月20 日。。在这些原则中,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崇高目标,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与中国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和平、追求和平、维护和平,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和合”文化理念以及对“和谐”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和平战争观”,形成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防御性的战略文化”④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既源于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文化与理念,又是中国在新形势下国际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更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①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 月1 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01/c_1122045658.htm.。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发展起来后的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手段,相反,其本身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外在延伸。建构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消除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真实意图的误解。

在建构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国际话语能力。当前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重中之重在于要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规律,充分借鉴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提炼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理论框架和重大命题,形成既能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又契合中国实际的学术话语体系,用系统的学术语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话语逻辑;要深入研究国际关系领域关于国际权力、共同利益、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关涉人类和平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这无疑将是一项艰苦的理论工作,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此外,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主张,详细介绍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注重“中国声音”的国际表达方式,使国际受众可听能听、想听爱听,听有所思、思有所悟;要善于把“道”(中国思想、主张、观点)巧妙地融合于故事之中,讲清楚中国故事的历史逻辑、现实图景和世界意义,使中国立场、观点更多地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自信讲成绩又从容讲不足,对热点问题不回避,积极回应外界关切。

二是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建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理念深入人心。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直接相关。国际社会尤其西方社会信奉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利益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就会失去根基。只要有利益交汇点,无论这种交汇点是共同发展利益还是共同安全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现实可能性。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利益共享为纽带,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品,推动“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走向“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真实意图和战略走向的理解和体认,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基础。在这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上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贯彻开放、包容、共赢的价值理念,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和谐友好关系,不断传播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增强了自身的道德感召力②唐小松、景丽娜:《“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第2期。。但须看到,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进行“政治扩张”“经济扩张”和“文化扩张”的声音也不断出现,甚至认为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由于在目标、途径等层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某种程度上,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实质上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质疑,“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的积极回应,将极大增强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知。为此,中国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包括寻找和扩大与沿线国家在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利益上的相通性,增强与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与沿线国家经济互惠合作水平加强与沿线国家相关机制建设,确保“一带一路”倡议稳定运行等,由此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此外,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应善加利用自身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近年来,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机制完善,致力于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合理,通过一系列新主张、新方案、新机制,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在全球治理的变革中留下了许多中国印记。中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通过参加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东盟地区领导人峰会以及东亚峰会等一系列国际机制,以及中国不断提供和搭建国际舞台,主办“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亚信)”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22次非正式会议、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活动、G20杭州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统筹和协调双边多边外交活动,积聚营造复合效应,参与推动完善全球治理①张清敏:《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创新》,《当代世界》2016年第10期。。当然在此过程中,中国要向世界解释好自己的主张,中国是各种全球、地区和跨地区多边机制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是一个为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安全与稳定承担起与自身责任的大国,中国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并非另辟门户,而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便车”,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的人民能够“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共同护佑世界和平,共同应对地区性与全球性危机,共同分享社会进步的福祉。

三是开展文化交流,建构求同存异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同一世界”的价值主张。当今所处世界是一个差异化的世界,世界文明是多样化的文明,世界各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不再盛行零和游戏,而是日益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当代国际社会共生性关系所呈现出来的更多也只是经济利益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性特征,绝非是社会道路和社会制度上的共生性特征②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正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生性关系这一现实提出来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到他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到他国发展,政治上主张平等尊重、经济上主张互惠互利、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国际规则上主张寻找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而非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样式的统一性。实际上,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各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独立自主、求同存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道路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所谓“求同”,就是寻求共同需求、共同利益,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观点、不同意见,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要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④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 月25 日。。由于文化有一种以思想(精神或意识)为特征的、无形的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坚持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可以消弭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矛盾与分歧,文化外交由此成为各国建构国家形象重要而有效的“柔性”手段。中国文化本身讲究“和而不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排斥矛盾甚至冲突,最终实现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此,传播中国“和而不同”的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建构求同存异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为此,中国应广泛借助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加强与国际社会在文化交流、人文互动领域的合作。需注意的是,在开展中国文化对外交流过程中,要避免文化误读现象,尽量扩大“共同经验范围”⑤“共同经验范围”是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提出,指的是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所具有的共同语言、共同经历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即双方对传播所应用的各种符号应有大致相同的理解。,使中外文化差异转变为文化适应、文化理解甚至文化认同;对外文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和平发展、负责任大国、求同存异”这一核心形象展开,对不利于核心形象建构的文化绝不向外界推介,以减少外界对中国的误读。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