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安全获得感
——构建平安校园的心理基础

2020-02-21马靖然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艾滋病校园大学生

马靖然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大学校园是以大学生为生活和社交主体的环境。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安全关系到校园平安,因此保障大学生的校园安全是构建平安校园的关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不可忽视,校园暴力、毒品、艾滋病、校园贷、传销、失火、盗窃、自杀、他杀等等,这些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引起了人们对于校园安全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认为,造成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缺乏安全获得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安全获得感是大学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又会外化为一种安全行为,只有内因起作用,才会使外因发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大学生具备安全获得感,则在行为时会尽量避免选择不安全行为,从而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说,对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培养和塑造是构建平安校园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习得和养成是构建平安校园的心理基础。

一、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界定

(一)大学生安全感获得的概念和内容

“获得感”一词,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总书记指出改革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引自360百科对“获得感”的解释,百科https://baike.so.com/doc/23635511-24188830.html,创建者:shibo779019738最近更新:2017-02-08。本文的讨论借用总书记的这一流行术语,但赋予其新的内容。大学生安全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安全的认知和体验,并且能够通过认知和体验感受到安全所带来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利益的良好感受。与“获得感”一样,安全获得感不仅强调获得安全这个结果,同时还强调了安全获得的过程。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外延是围绕着大学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而展开的,涉及面较为广泛,主要涵盖以下十个方面:

1.国家安全获得感。是指大学生是否具备国家安全观、保密观,懂得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国家之间的交往并不总是如其表面所显现出来的那样和平友好,很多敌对势力、反华势力都在试图分裂国家、制造动乱、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妨碍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他们往往会将视线集中到大学生群体当中,以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做出一些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为。尤其是警察院校的学生,稍不注意,可能就会泄露国家秘密,从而影响国家安全。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国家安全获得感被放在了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首位。

2.人身安全获得感。是指大学生是否具备保护自身的和他人的人身安全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并能感受到个人的人身安全是受到保障的。与大学生相关的人身安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及体验感:第一,校园暴力。大学生要能够认知到自身的人身健康是不受暴力侵害的,并且也要能够认知到同样也不能去侵害别人的人身健康,通过这样的认知并左右自己的行为,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第二,性和艾滋病。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性知识以及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并且能够正确面对艾滋病。当今社会,性已经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正确的性知识与艾滋病知识,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2)有数据显示在高校中,艾滋病感染者呈上升趋势,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性传播。例如媒体上报道的一则案例:“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云南基地负责人杨春艳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女大学生,跟社会上的青年发生了性行为。大一到大四期间她先后交了4个男朋友,并发生了性行为,之后分手了。这4个男生分别又找了女朋友,当中,又有分手了再找恋人的。到这个女生大四的时候,突然发烧了,一直低烧,一检测结果就是艾滋病。于是,从1例艾滋病到16例,4年时间,因为这个女大学生,16个人感染上了艾滋病。这16人全部都是独生子女,16个家庭全部都崩溃了……”见昆明信息港:云南省累计现存活艾滋病93437例 一女大学生患病16人被感染, http://www.sohu.com/a/120526571_115092,2016-12-02 21:57.第三,毒品和艾滋病。大学生要能够正确认识毒品及毒品的危害性,懂得拒绝毒品,保护自身安全。第四,传染病。大学生要能够正确认知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其正确的防治方法,避免因对传染病的认知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对他人的歧视,从而保障自己及他人的身心不受到不必要的侵害。

3.宗教信仰安全获得感。是指大学生要对宗教信仰有正确的认识,不受到邪教的影响,不参加邪教,不在邪教的控制下做出有损自己或他人人身或财产安全的行为。

4.财产安全获得感。首先是大学生在校园中对自我财产安全的体验感。其次是大学生对于侵害财产安全的行为要有正确的防范意识。例如对于当前较为突出的校园贷问题,主要就是学生对于校园贷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抗拒能力造成的。再就是大学生能够自我约束,不实施侵犯他人财产安全的行为。

5.心理健康安全获得感。当今社会,人们往往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稍不注意,往往就会形成心理上的疾病。诚然,大学生常常会需要承受来自学习、各种奖励与惩罚、就业、恋爱等等方面的压力,如果对于自身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压力没有足够的缓解能力,往往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妨害心理健康,从而引发一些校园事故。因此,心理健康安全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心理健康及相应的调适能力的体验感。

6.交通出行安全获得感。即大学生能否认知并选择安全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保障自身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在校园周边突出地表现为黑车现象,大学生往往会出于便利而选择校园周边的黑车出行,从而引发一些安全事故。

7.学习安全获得感。是指与大学生学习相关的安全保障与大学生对与学习相关的安全行为的认知和体验。突出表现在体育活动和实验室课程中: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和体验,学校是否能够提供安全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是否能够发出正确的指令避免安全隐患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以及学生自身在体育活动中能够避免选择实施不安全的行为导致的自身及他人的伤害。实验室课程同样也会涉及实验用材的安全保障、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

8.消防用电安全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对于消防和用电方面的安全体验以及安全意识。学校的消防与用电设施是否安全影响着学生的安全体验感,大学生是否具备消防和用电方面的常识并且有意识的选择安全的消防和用电行为是消防用电安全获得感的行为体验。

9.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获得感。大学生是否具有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对于网络安全是否具备正确的认知和防范行为,以及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网络安全的体验感。

10.食品安全健康获得感。对于校园管理而言,“吃”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食品安全健康获得感是大学生对校园食品安全的体验感以及大学生自身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和选择安全食品的行为体验。

当然除了上述十项内容,大学生安全获得感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外延,但上述十项是我们所讨论的重点内容。

今年71岁的芦廷元,是一名退离休党员干部,四十三年前的现在,他正是一名风华正茂刚走出学校门的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随一个回老家探亲的亲戚来新疆游玩,那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年头,看到兵团的农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平整的条田,笔直的林带,四通八达的道路,机械化生产的模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就产生了留疆的念头,而后被分配到农四团八连工作。

(二)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重要性

从哲学意义上讲,环境与个体是双向活动、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则向好的方向发展,恶性循环则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大学校园是环境,大学生的安全获得感是个体,大学校园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措施保障,则更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安全体验感,大学生具备较好的安全体验感即能自觉实施安全行为并有效防范不安全因素,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塑造大学生的安全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减少自身伤害。大学生有了安全获得感后,首先的体验是,在校园里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是安全的,其次是能够在安全获得感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例如:针对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积极改变,针对恋爱和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各种压力能够正确的释放,能够有效避免财产和人身受到伤害后所形成的心理障碍等等。

其次,减少对他人的伤害。在安全获得感的指引下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选择实施安全的行为方式,从而减少对他人的伤害。例如不对同学实施校园暴力、语言暴力甚至是软暴力;对于校园设施、公共财物以及他人财物不实施偷盗、破坏等等行为。

第三,降低学校安全隐患。大学生的安全获得感还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式体验,这一过程需要学校的安全措施的保障和安全教育的灌输,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安全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运用安全知识保障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例如消防和用电安全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和安全行为的选择,能够较大地降低学校的安全隐患,有效构建平安校园。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获得感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常常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内在因素方面包含有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自我意识、自我肯定以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影响因子。大学生安全知识储备是指大学生具备多少的安全知识。安全知识的储备决定了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和选择,例如上述十个方面的安全知识的储备对于构建平安校园来讲就是非常重要的,安全知识的正确性,知识储备量与安全行为的选择成正比关系,安全知识越正确、越全面,越能选择正确的安全行为,从而避免校园安全隐患的发生。但有了安全的知识也不一定能够选择较为安全的行为,这其中还有利益支配等因素影响着行为决策,例如知道宿舍不允许使用大功率电子设备,也知道使用大功率电子设备有可能引发电路短路造成火灾等危害,但是仍然出于便利的利益考量而选择了使用电磁炉设备烧水或煮饭。因此还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利益需求有足够的控制力。

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是相互影响的,这里的自我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认知,自我肯定是指大学生对自己这个独立个体的认可与积极肯定。往往自我意识越强,越能够自我肯定,从而使自身拥有相同程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大小往往能够左右大学生的社交行为,从而表现出懦弱、自卑或者坚强、自信或者强势、自大,前者往往是被校园欺凌的对象,而后者往往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这样看来,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都是影响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因素,只有恰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安全获得感。

个人特质对大学生的安全获得感也是有影响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个体。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身的个人特质,有的是先天性的(3)例如有学者认为部分同性恋是先天性的,参见李银河,《虐恋亚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有的是后天形成的。对于同样的知识,每个大学生的接受和认知程度不一样;对于行为的选择,不同个体特质的学生也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

另一方面,外在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安全获得感的形成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器物方面,大学校园是否提供了安全的设施设备保障,例如,在电单车普及的今天,大学校园如能提供充足的、安全的可供学生使用的充电设备,即能避免学生为了给电动车充电而私搭乱插,违规用电的现象。校园的公共设施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教学设备设施包括体育活动的设备设施、实验室的设备设施、实验材料是否是安全的;甚至包括校园食堂的食材是否是健康合格的等等。在非器物方面,包括了学校在安全方面的教育、宣传是否到位,典型事例的教育功能是否有效发挥、 整个学校的社交氛围是否健康良好都影响着学生安全感的获得,从管理层而言,是学校有没有强化安全管理的意识,履行到安全教育的职责,从学生层面而言,是学生有没有足够的机会获得相应的安全知识储备,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获得感。

三、形塑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途径探讨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内容的分析以及影响大学生安全获得感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形塑大学生的安全获得感,为构建平安校园打造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守住法律的底线。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当今的校园也是法制校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任何人的行为只要是触摸了法律的底线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前文所述十项安全获得感,都会涉及到法律底线的问题,一旦触碰到法律底线,所面临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诸如泄露国家秘密,发布反党反社会言论,实施分裂国家的行为;暴力侵害同学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加入传销组织或者邪教组织并实施相应违法犯罪行为;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和违规用火用电引发火灾造成巨大损失;艾滋病传播;吸食毒品甚至进行毒品犯罪活动等等,都会碰触法律的底线,造成违法甚至是犯罪。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并且要有坚定的守法意识,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储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不碰触法律的底线,不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另一方面,从权利义务的角度来看,任何权利都有行使的界限,如果突破了这一边界,势必造成他人权利的侵犯,从而使他人有不安全的感受,因此,也应当通过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懂得权利行使的边界,正确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避免学生之间纠纷的形成,即便有了纠纷也能够及时化解。

(二)加强优良传统重塑和传承,构建校园德治氛围。日本学者西原春夫曾在一次讲座中说道:没有法律的社会才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社会,用道德维持的社会,通过道德就能保全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社会的才是最理想的社会。(4)日本刑法学家西原春夫2019年10月10日在云南大学法学院所做的题为“从年号的视角看近代日本的过去与将来”讲座中提到,特此注明。道德是通过人的内因发挥作用,因此比法律更具有自律性且约束的范围比法律的更宽泛,因此,对于平安校园的构建,通过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加强对优良传统道德的宣传和教育,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具备了基本的道德素养,能够依照内心的道德指引实施安全健康的行为,无疑能够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安全获得感。

(三)心理上的普适教育与特殊引导相结合。普适教育是针对所有在校大学生说实施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普适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社会,碰到问题时能够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普适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在普适教育的基础上,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特质,特殊学生需要特殊引导,并且需要注意保护到学生的个人隐私。例如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构建发现、引导、化解、追踪等等工作机制,行之有效地对特殊问题进行特殊辅导、及时引导、有效化解。

(四)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却让他们失去了储备生活常识知识的机会,甚至有大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被学校劝退。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安全常识,无意识之中酿成大祸的实例也不少。大多数大学生的安全常识性知识是需要学校加强教育和管理才能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如果不创新往往由于形势的老旧,内容的乏味,管理方式的无效性而被学生所抵触,因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在教育形式以及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上进行变革。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也是人生当中的一次特殊体验,它往往是学生初次脱离家长的管教,独立步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独立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关系的特定时期,往往是大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段,一个良好的外环境对于大学生培养和塑造非常重要,平安校园的构建能够让学生拥有安全获得感,拥有安全获得感的学生能够尽量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能够构建一个平安的校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期望通过上述大学生安全获得感的形成途径的探讨,能够使二者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为搭建一个平安校园做出理论贡献。

猜你喜欢

艾滋病校园大学生
《 世界艾滋病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