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管理学学科实战化创新与改革探析

2020-02-21徐尚青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管理学公安学科

徐尚青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 210031)

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等六部门联合印的《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坚持突出专业、贴近实战,加强教师、教材和课程建设,完善‘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局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和实战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见》的出台为公安教育实战化教学改革拉开了总的序幕。对此,公安管理学科内部衍生出两种不同的解读意见。一种认为,公安管理学由于学科性质所限,必须保留其某种程度基础学科的思辨性、理论性、指导性特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长远后劲的培养,不能盲目跟风搞“上手”教育、“短视”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安管理学近些年来的发展确实遭遇了瓶颈,教学上学生不爱听,科研上波澜不惊,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也相对式微,实战化导向的改革既是一种积极变革的自主选择,也是适应公安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之路。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本质上并不矛盾。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是从人们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学科,其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发挥其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所包含的知识都是对人们在前期的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总结,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去指导实践,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有指导意义。它阐明实践、指导实践,并能帮助管理人员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精华,找出在不同情况下的因果关系,并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1)陈世艳、徐银富主编.管理学教程(第3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管理学的奠基人泰勒、法约尔就是工厂的工程师、总经理;行政管理学的奠基人威尔逊既是大学教授、也是美国总统。即使在泰勒那本著名的管理学开山之作《科学管理原理》里,也并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体系,通篇都是实验和案例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原理总结。公安管理学原本即是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从回归管理学母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也十分倚重其学科浓重的实践属性与应用属性。如果说公安管理学能够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的话,那么一定是因为其对公安管理工作紧密的贴近性、对公安管理者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性。针对公安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后劲不足,笔者以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该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公安管理实践的两种能力欠缺造成的。与其他公安学科的实战导向提法相比,公安管理学科的实战化导向提法可能更为合适,为统一表达,本文保留实战化导向的表述。

一、公安管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学科结合公安实战工作的发力点不明晰

新时代以来,公安工作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现实生活中陌生人社会的加剧与虚拟社会圈层群体部落化加速共同催成了现代社会形态的变革。随着网络、移动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公安工作的业务范围与工作形态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公安管理工作的机构体制创新改革加速推进,人财物的管理也受到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化等深刻影响。时代发展导致了近些年公安管理工作实践的创新巨变,与此同时公安管理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亟待管理者、研究者跟进并作出回应。然而,近些年公安管理学科总体上还在前几十年奠定的学科基础之上徘徊不前,利用原有的学科成果“吃老本”,教学、科研、服务都没有跟上时代巨变的步伐。将理论教学作为自己学科的发力重点,而在学科研究的实践化、时新性,服务的具体化、课题化方面绵软无力,失去了其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应有的学科活力与朝气。

(二)侧重理论、单向度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公安管理学的教学理论深度与理论体系是丰沛的,对于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与综合素养是有帮助的。但是理论教学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学生被动在教室里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主动带着问题思考参与讨论的少。部分教师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热衷于知识的单向灌输,畏难于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性教学与设计,少搞或不搞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疏于对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脱离了公安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存在的学科属性。

(三)科研服务公安管理实践的本领有待提升

我国公安管理学科从教教师总体上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一心从教的。但是这种仅仅带有“象牙塔”情怀的学者风范对于公安管理学的学者来说是不够的。由于长期“躲进小楼成一统”,导致很多公安管理学教研人员既缺乏“委身”公安管理实践一线的勇气,也缺乏服务于公安管理一线的本领。平常和公安机关很少来往,对公安机关的管理工作,改革实践十分陌生。凭着现成的纸质案例与想象来理解公安管理实践。通过科研课题,加强基层调研与顶层设计以服务公安管理实践的本领亟待提高。

(四)教学与科研分离倾向明显

著名力学家、航空教育家范绪箕认为,“要发展教学和学科,就必须发展科研,而且要把教学和科研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科技水平。出了科研成果,可以开辟出新的学科领域,把学科的水平推进到科技前沿。要搞科研,出研究成果这样才能适应大学老师的要求。不然的话,新知识新技术难以引进到教学中去。”(2)孟雁、吴志军等著.范绪箕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页。众所周知,由于公安院校的行政属性,加之公安管理学与公安实战存在的天然罅隙。教师的科研热情往往不像普通高校那样高涨,有的老师要么多年不从事科研,单纯教学。要么科研搞得很好,但是没有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的进步难以促动教学的提升。或者单纯地做自己的研究,没有带领学生一起做研究,教会他们科研的思路与方法。既不利于壮大科研队伍,也不利于培养人才、丰富教学方法与形式。以上种种科研与教学相分离的倾向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发展。

二、公安管理学学科创新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公安管理学的学科地位有限

自从198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公安管理学本科专业至今,公安管理学学科经过30年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整个学科阵营里看,公安管理学作为新设的公安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地位、学科话语权与学科影响力依然是十分弱小,这限制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从学科从业者规模来看,截至2016年,仅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江苏警官学院、铁道警察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北京警察学院、四川警察学院、河南警察学院等7所公安高等院校开设公安管理学专业,年招生规模总计在 400 名左右,全国从事公安管理学教学研究的师资不超过70人。从学科人才的培养层次看,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研究生、博士生等研究型教育的推动。但目前全国有7个本科生培育点,仅有1个公安管理学硕士与博士培育点。从学科成果发表阵地看,目前国内仅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与《山东警院学报》两本核心期刊相对方便发表公安管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决定学科地位与影响力的现状说明了公安管理学学科创新的动能是不足的。

(二)师资的背景学科路径依赖顽固

由于我国只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招收公安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培育点(公安大学每年招收2名公安管理学博士生),导致全国公安院校几乎不可能引进到公安管理学博士层次的师资人才。公安管理学专业师资大多是从其他普通高校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引进的师资。由于这些高学历师资长期从事母学科的研究,对原有学科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沉淀成本,甚至形成了硕博士论文等一批既定研究成果,他们对母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内容相对驾轻就熟,对原学缘背景学科存在的学科路径依赖一时难以改变,能否把其学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公安管理实践结合起来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积累、适应的过程。二来在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当中,为了能在较高层次的杂志发表学术成果,教师也不得不继续从事原有学缘背景学科的研究,同时也防止被原先相对主流与强势的学缘背景学术圈边缘化。这些学术生存焦虑是公安管理学师资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缺乏明确对应警种致使实践教学创新难度较大

公安管理学与治安、刑侦、经侦、网络安全、反恐、缉毒、交通管理等具有专门业务警种的学科不同,一方面找不到能够直接转化为实践教学单位的业务警种,公安管理学无法与业务警种直接对接;另一方面公安管理工作又散在于各级公安机关里,既无处不在又无从下手。而公安管理的案例往往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很难将其归类为某一公安管理理论应用的结果。否则对公安管理理论的解释就容易流于通俗化。同时公安管理工作往往是公安机关领导者考虑与实践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决策、调整与重组,一般公安院校老师想要参与公安管理实践的核心环节也是有困难的。不像经侦、刑侦等学科人员直接就可以参与破案,公安实战部门呼之即来,来之能用,实战舞台宽广众多。

(四)在公安学学科群中学科效益短期彰显困难

公安管理学毕竟是一门软科学,软科学的成果本来就没有一个刚性的评价标准,不像硬科学学科成果那样在公安机关立刻就能转化为战斗力,从而出成绩出战果、甚至立功受奖。对软科学成果的鉴别往往更考验领导者的战略思维与眼光。公安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公安管理学原理被不同的人使用可能产生恰恰相反的实际效果。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管理学原则,对度与分寸的把握,对执行细节的艺术性拿捏,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公安管理学学以致用的效果。另外公安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一毕业就从事大量的公安管理工作,他们还是要分配到其他各业务警种去,因而其所学并不能立刻就转为直接的生产力。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公安管理学学科效益的评价,影响到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

三、公安管理学学科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找准学科发力点,以管理项目、干训、调研为抓手切实服务公安管理工作实践

公安管理学作为一门高度应用性的学科,必须以实战(实践)化为导向,找准学科发力点,切实服务公安管理工作实践,才能再一次焕发青春与活力,彰显学科价值,赢得在公安教育中的显要地位。一是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服务公安管理实践。在公安部与公安厅乃至国家课题的申报中,积极谋划,着眼于公安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警务改革流程的再造,公安管理中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的运用等,依托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各警察管理研究机构等精心选题谋划,申报高层级实战化的课题,为公安机关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探索;二是通过参与实战机关管理项目合作,提供咨询、调研、论证、顶层设计参考等服务;三是积极服务公安机关管理者的职业培训,公安民警的素质培训,拓宽本科生以外的公安管理教育对象,加大对“三长”学校,科职民警司升督培训等实战单位中肩负较多管理责任人员的公安管理学培训力度,按对象、按需要、分层级地开发公安管理学培训课程与讲座;四是推动学科师资积极参加实战公安机关调研锻炼,辅助公安机关的管理工作,与公安管理实践零距离互动。

(二)创新兼顾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的多维度学科评价体系

学科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学科组织产出水平的综合评价标准系统。(3)郑莉.建构“体用”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6(5).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科评价机构会有不同的学科评价体系标准。有什么样的学科评价体系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科导向,要想实现什么样的学科导向,就必须要有与此相对应的作用于学科从业人员的学科评价体系标准。以公安管理实战化为导向的公安管理学科评价体系,必须在教师的职称评审、项目评审、成果评价、工作量设置、奖励发放等方面进行有利于服务实战的评价标准创新,才能引导学科朝着实战化导向迈进。

要创新公安管理学过去机械套用普通高校一般性学科评价的体系标准,根据公安教育的职业特性和管理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作出相应的创新调整。一是创新学术成果评价体系,除了继续重视理论文章的发表,一般项目的价值以外,要对服务公安管理实践的横向课题,被一定级别公安机关采纳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顶层设计产品等学科实践性成果价值予以重视;二是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增加面试答辩环节,评估学科师资的动手实践能力,考察其对公安管理实践的了解与熟悉程度,评估其面对公安管理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考核学科教师实战化育人的能力。增加对教学环节实践导向设计的考察,评估案例化教学的比重与实效,考查教学实践性环节的设计与执行等;四是将学科师资在公安机关调研锻炼,辅助参与公安机关管理实践的工作与成效纳入考核体系中。比如有的院校规定教师每三年必须到公安机关调研锻炼半年,只是这种调研锻炼的考核还需要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开展多学科交叉互鉴、多部门协同合作、多情景模拟仿真的科研教学探索

鼓励公安管理学引进高学历、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利用其原有学科的理论背景投入公安管理学实践进行交叉研究,促进科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动教学既有多个活泼面孔又能异曲而同工。也大力鼓励聘用公安机关在职或退休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官,开展经验性、经历性、观摩性、体验性的感性教学。改进工作机制,鼓励师生团队,以及教学部门与业务部门联合团队开展课题调研、考查咨询等辅助性“智囊”工作,服务公安管理制度设计、业务流程再造、组织与人员管理、社会治理创新等实践工作,推动科研式、课题式教学与人才培养。根据公安管理学专业课程性质和教学改革需要,部分专业课程采取“理论教师(校内) + 实践教官(校外)”共同授课的“双教师”型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突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保证教学与实际相联系。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发展形势,通过情景教学、实验实训、模拟实战、专业实习、岗位体验、创新设计等方式,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4)张继远、彭浩.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6).增加学科教学的实战黏性与新陈代谢能力。

实战化不是学科负担,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绝佳结合点。通过实战实践不断更新学科研究命题与内涵,拓展公安管理学科的研究舞台。反过来也通过实战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可以达致实战化导向下的公安管理学学科发展与繁荣。

猜你喜欢

管理学公安学科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