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的出场逻辑和哲学意涵

2020-02-21陈亚萍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建设

陈亚萍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闵行 200241)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和中共历代领导者带领中国人民于理论和实践之互动过程中取得饶腴成就背景下而形塑的,蕴蓄着丰富的哲学意涵。深刻理悟和把握其形成的出场逻辑和哲学意涵不仅是读解和践行其论述的重要之维,而且也是小康社会形态实现完构的内在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的出场逻辑

任何一种思想的出场都有其深刻的逻辑谱系。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康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承继和阐扬,又与习近平的亲身实践经历密切相关。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康思想

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的重要来源之一。“小康”一词最早现于《诗经》中,“民亦劳止,汔于小康”表征着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礼记·礼运》是中国历史上描写社会状态的名篇,其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十分向往“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实行“仁政”是他的核心主张。此外,他还主张保障人民生活,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君王必须重视和爱护人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在许多朝代得以发扬。而到了战国时期的荀子,他主张礼法结合来治理国家,通过礼法维持社会的长效运作。从西汉开始,董仲舒主张“调均”,缩小贫富差距,协调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以人民利益为重。同时,他还主张减少赋税和徭役,提出“休养生息”的理念,减少民力消耗。他所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小康”思想不断受到推崇。而宋朝以后,人民对“小康”社会更加向往,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中的“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正表征了这一点[1]。

习近平在许多场合引用经典名句来阐述其关于小康社会的主张,比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氾论训》)、“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和“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等等。习近平把古典名句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主张,体现了习近平对实现美好社会的人民情怀。

从孔子的“大同”思想到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荀子的“隆礼至法”理论再到西汉和宋朝的“小康”思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小康”理想社会状态的现实表达,这些思想成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阶段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析述。他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这个社会是从旧社会中孕育出来的,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因素;在第二个阶段,马克思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状态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表征,而前提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集体财富源泉的充分释放。马克思虽未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专门陈述,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政党,他们把马克思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理论视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的方向指引。习近平承继和阐扬了马克思的析述,把马克思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相结合,根据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提出了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步。

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他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运用,使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众多成就。1919年,列宁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把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以及所有小资产者阶层引上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引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新的劳动纪律、新的劳动组织的道路……”[2]可以察觉,列宁已经晓知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巩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样,习近平也看到小康社会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依照十六大到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牢牢把握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在马、列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理论牵引下,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3]。

言而总之,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划分及其状况的具体描述再到列宁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理论,给予了其论述以丰腴土壤。习近平在坚持马、列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指导思想前提下,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勾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图景。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小康思想的承继和阐扬

近代以降的中国兵连祸结,多灾多难,在外国侵略战争与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相互交织下,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跃然史上。但是,因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身上所固有的属性,使得这两个历史任务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出场,才能给两个任务的实现带来可操作的时空。由是,中国共产党打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历史通道,对其进行了近现代阐释。

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建构“两新”,并把政治、经济和文化之新作为“两新”的内部结构,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构想[4]。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思,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固然,毛泽东未明确提出过建设小康社会,但其实践却为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奠定了富厚根基。由此,在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邓小平把建设经济作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初次提出“小康”概念。在此前奏下,随着时空的流变,中共领导者不断深化了对“小康”的理识,并根据情势的变化,在各个阶段制定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2年11月,江泽民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以及在经济、民主、科教、文化和社会方面所要建构的形态。从2007年到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上分别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此后,习近平于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把我们党牢牢把握住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作为小康社会显著成绩的出场动因,并在2017年10月十九大的报告中把2017年到2020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鲜明地规划了未来建设的具体方向。

可见,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解构旧社会形态到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从江泽民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到胡锦涛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最后习近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他们围绕的中心始终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在中华民族两大任务的映照下,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是一代接着一代于历史时空下接续出场和完善并持续“在场”的。

(四)习近平多年的从政阅历是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的生成与其多年来的从政阅历和丰富实践息息相关。习近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其论述的生成内核就是人民,实现人民生活的美好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建设的价值指向。

回望泱泱中华几千年源源不绝的历史,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是老百姓最朴素而真实的理想愿景和价值追求。在习近平从政的数年里,只要是百姓之所“欲”,他就会不遗余力地“给”与百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因子很早就在其心中生发了。在习近平当梁家河村支书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帮助大家建沼气池,而且创办铁业社和缝纫社,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为他对社会和人民的认识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他通过劳动,不仅了解了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窘迫状况,而且认识到人民的希望和诉求就是吃饱肚子。从1982年3月到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从不关注“政绩”二字,而是始终如一地把“人民”二字挂在心头。在习近平的眼中,老百姓是天与地,人民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极其之高的。这些经历既使习近平对小康社会的读解愈加深刻,也是习近平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实践根源。

党的十八大以降,习近平基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在各项建设中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逻辑。在经济建设方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破除不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体制机制弊端;在政治建设方面,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实现现代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文化建设方面,把不断满足人民的各项文化需求作为推进动力,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在社会建设方面,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治理不断走向现代化;在生态建设方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体系,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习近平对“五位一体”与人民关系的认识,正是由于实践而建构的,然后又不断深化实践,在这一双相互动中,形成了其实践逻辑。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的哲学意涵

马克思关于哲学的许多读解是中共领导者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揆情审势,针对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盘根错节的情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阈,作出了系统而精辟的回答,蕴蓄着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涵。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基本国情,蕴蓄着实事求是的哲学意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以及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习近平根据中国发展实际作出的精准判断,一切实践必须围绕此展开。所以,习近平在实践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进程中,每个地区、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不同地区出现的情况必须量体裁衣,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总的来说,这里的实际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区的实际。虽然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各方面成绩斐然,但是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人民的实际。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过于悬殊,面临着“看病贵”、“住房贵”和“上学难”等问题。三是世界的实际。当前世界形势波谲云诡,各国利益交融程度不断加深,霸权主义、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等问题愈发严重,这给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新挑战。这些“实际”不仅是中国实际的具体外化,而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现实语境。故而,今天之中国如欲如期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既要对症下药,时刻把标准放在心中,又要避免好高骛远,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二)要求尊重建设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蕴蓄着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哲学意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必要前提,而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样,习近平十分重视把握规律的作用,要求在各方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建设客观规律。这里的客观规律至少含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在小康社会建设实践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其次,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小康社会建设的最终指向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必须牢牢把握这一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注意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律的认识,“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一系列新思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正因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亘古未有的提高。习近平提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6],幸福是紧紧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而来的。可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习近平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哲学要求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哲学思想的生动释诉,其本质就是要鼓励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等来的,而是双手干出来的。

(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蕴蓄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意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其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矛盾,运用矛盾思维来处理问题,同时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起来,既要全面地抓住矛盾,又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矛盾,比如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政治建设中的矛盾、文化建设中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法治建设中的矛盾、民生建设中的矛盾和科技建设中的矛盾等等。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政党,不仅全面兼顾各项建设,而且把民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不仅分别提出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供给侧与需求侧、分配不公平现象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和科技有效供给不足等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且必须有的放矢。习近平言近旨远地说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推进这‘四个全面’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我们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7]。在要求各项事业建设的全面性和把建构“老乡们”的小康形态作为“重点”的前提下,习近平提出必须针对具体情势,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秉执人民价值立场,蕴蓄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意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本位”是共产主义实现的价值坐标。为什么马克思能够时时想着人民,事事从人民出发?正是因为马克思从初中起就树立了实现人类解放、自由和幸福的远大理想,所以他才能创作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恢弘巨著。故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党员和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切为了和依靠人民。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都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实现的主体和归宿,把实现人民之所想、人民之所急和人民之所需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立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8]故而,习近平能够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因旨所在,就是牢牢站位于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立场。归根结蒂,其论述的核心和本相就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98年暴风骤雨而岿然不动的初心所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持续“在场”。持续“在场”不仅是现实要求,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属性的有力体现。习近平运用这一话语体系的目的,正是为了使中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回归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结 语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旨趣所在,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不仅是这一旨趣的重要表征,而且是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理论。在执政期间,习近平为人民群众做的每一件事,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本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关键节点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发挥“钉钉子”精神,朝着这一目标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建设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小康之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