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2-21侯宁

医疗装备 2020年1期
关键词:前房角型晶状体

侯宁

天津市黄河医院眼科 (天津 300100)

闭角型青光眼是因虹膜组织对前房角造成机械性阻塞,阻碍房水流出,导致眼压升高的一种青光眼类型。作为我国致盲性位列第2位的眼病,青光眼中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为1.79%左右,且女性患者较多,为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1]。临床研究发现,晶状体增厚、浑浊与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密切相关[2]。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以高于50岁的患者居多,因此许多患者同时合并白内障。房角分离术是一种通过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粘连的前房角分离的一种术式,能够使正常结构重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手术风险。诸多医院将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联合用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中,且获得良好成效[3]。本研究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男9例,女22例;年龄48~78岁,平均(57.91±4.65)岁;急性15例,慢性16例。试验组男10例,女21例;年龄47~78岁,平均(57.88±4.71)岁;急性14例,慢性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符合手术相关指征;患者知情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行眼表或内眼手术的患者;存在明确眼部外伤史的患者;既往有眼表或眼底病史的患者;存在对预后有影响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与严重肾病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采取降眼压治疗,患者眼压需降至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方可实施手术治疗,且术前散瞳,给予患者局部麻醉。

对照组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取角膜10点方向做3.2 mm的隧道式切口,取2点方向行辅助切口,增加前房深度,做5 mm的晶状体前囊膜环状撕囊,进行水分离,实施超声乳化吸除术,并将粘弹剂灌入撑开囊袋,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置入并调至正位;经卡巴胆碱注射液(商品名卡米可林)用药缩瞳后实施小梁切除术,结膜瓣选择有穹窿基底结膜瓣,选取角膜边缘11点~1点球结膜与筋膜剪开,止血完毕后制作3 mm×4 mm三角形巩膜瓣,1/3~1/2巩膜厚度,于巩膜瓣下进行3 mm×1 mm小梁切除,于切口位置进行宽基底周边虹膜切除,待巩膜瓣恢复后,将巩膜瓣与结膜瓣分别缝合,恢复前房,穿刺前房并将平衡盐溶液注入,进行前房重建。

试验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卡巴胆碱注射液缩瞳前步骤与对照组一致;当进行缩瞳后,顺前房角360°进行透明质酸钠注射,分离房角,行灌注抽吸后将透明质酸钠清除,由侧切口将平衡盐溶液注入,对眼压进行控制。

1.3 临床评价

(1)眼压:记录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的眼压。(2)视力恢复、前房深度: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时统计两组视力恢复情况与前房深度。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眼压

术前,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个月,试验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mmHg,)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mmHg,)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 d 术后1个月试验组 31 46.82±13.25 13.52±4.16 14.02±4.51对照组 31 46.79±13.19 17.73±4.25 18.69±5.20 t 0.009 3.942 3.778 P>0.05 <0.05 <0.05

2.2 视力恢复、前房深度

术前,两组视力、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视力、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恢复、前房深度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恢复、前房深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视力 前房深度(mm)试验组 31术前 0.26±0.07 1.51±0.25术后6个月 0.76±0.19a 2.46±0.37a对照组 31术前 0.27±0.06 1.50±0.26术后6个月 0.40±0.14 2.26±0.40a

3 讨论

青光眼与白内障作为致盲的主要眼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近年来其致盲率增高,临床上对其愈发重视。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导致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眼膜偏小、前房浅与房角狭窄,且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老年人的晶状体厚度增厚,瞳孔受到阻滞,导致房水流出后使通道受阻,同时造成眼压持续增高,故在治疗眼部疾病中对晶状体影响较大[4]。

有研究证实,将患者眼部晶状体摘除,能够缓解瞳孔阻滞情况,改善房角宽度,帮助患者眼部功能恢复,降低眼压,有利于病情的控制[5]。临床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方法较多,其中小梁切除术为常规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术型,能够有效引流房水,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但是无法改变浅前房、晶状体过后及晶状体靠前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结构特征[6]。

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对患者眼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手术风险较低,更容易被患者与家属接受。通过超声乳化治疗,首先能够吸除晶状体,将人工晶状体置入,可改善瞳孔阻滞情况,调整眼压,并促进房水流动,通过此术式重新开放房角,使前房深度情况进一步改善。该手术用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中,可平坦虹膜,使前房深度增加,有效分离房角,且术中对房角注入粘弹剂压迫虹膜,保障了前房的稳定性。在完成超声乳化及置入人工晶状体后再行房角分离术,能够避免房角分离过程中出血与色素脱落造成的影响,对于后房角少数残留色素及出血情况能够以超声乳化方式进行冲洗和灌注。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3 d、1个月的眼压均较低;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前房深度较高;表明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降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压,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改善前房深度。

综上所述,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与前房深度,提高视力水平。

猜你喜欢

前房角型晶状体
前房穿刺减压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一种与眼镜配套的眼晶状体剂量计佩戴装置的设计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