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的影响

2020-02-21敏,林

云南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初筛筛查听力

郑 敏,林 淑

(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云南 个旧 661000)

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临床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具有非常严重的损害。新生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听觉障碍可以造成儿童大脑无法获得有效刺激、导致儿童最终无法完成语言学习,这对儿童语言、认知及情感发育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1]。现阶段新生儿听力筛查数据表明,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3‰[2]。因此,听力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对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育至关重要。听力筛查是早期诊断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重要方法,可以尽早发现新生儿听力缺陷,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手段。本文通过对工作流程的逐步熟悉以及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新生儿听力初筛质量得到了提高,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6年12月这段时间所出生的正常活产新生儿1 723 例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所出生的正常活产新生儿1 769 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胎龄满34 周以上,出生体重超过2 200g,无严重疾病的新生儿。排除胎龄、体重过低,患有严重疾病的新生儿。2 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Apgar 评分、日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二、方法 1.检测仪器及常规操作方法 采用丹麦MADSEN AccuScreen 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筛查仪进行测试。新生儿测定时处于睡眠或安静状态,但不需要服用任何镇静药物。测试时,婴儿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让被测试的耳朝上,轻轻地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使耳道变直,再将探头安上合适的耳塞置入外耳道外1/3 处,保证探头放置好后施行检测。

表1 2 组新生儿基本情况对比

2.初始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6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正常活产新生儿1 723 例,新生儿听力初筛通过率为70.75%。我科医、技、护工作人员共21 名,其中拥有听力筛查资质的技师2 名。调查发现科室62%的工作人员不知晓听力筛查的相关内容,仅有约14%的医护人员熟悉听力筛查的相关流程。科室无听力筛查相关技术规范文件,未开展相关培训,无标准化健康宣教材料。经科室质控小组分析,主要原因为:⑴医院2012年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以来,初筛工作主要由产科负责,我科仅由两名听力技师对初筛未通过、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或漏筛的婴儿进行复筛。⑵科室重视程度不够,对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少,导致工作人员知晓率低,拥有听力筛查资质的工作人员少。⑶科室听力技师忙于门诊工作,无法抽身到病区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护士长只能安排经过简单培训的护士轮换到产科和新生儿科进行听力初筛,以保证此项工作的不间断。⑷缺少听力筛查工作规范,医护人员知识缺乏,对于新生儿家属健康宣教不到位,未能引起其重视。

3.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科室在明确问题及其原因之后,在常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效果改善,具体如下:⑴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规范、筛查流程,统一对家属告知的同质化语言。护理人员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知晓率达到85%。⑵加强医护人员听力筛查知识在职教育,每月科室业务学习增加听力学相关内容。选派科室工作人员参加省级听力筛查资质培训,使更多的护士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资质。⑶做好宣教:利用每日到病区做筛查的空余时间,向新入院的或刚分娩完的产妇及家属通过口头讲解、书面资料宣传听力筛查的意义、方法,以取得配合。获得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师协助,在入院时请产妇和家属签署新生儿听力筛查告知书,使新生儿家属听力筛查知情率达到100%。⑷护士长每月安排一名有资质的护士到门诊轮转,学习听力检查技术操作,并专门由此护士下午到病区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该护士休息日由两名听力技师替代完成听筛工作,使此项重要工作相对固定专人操作。⑸注意操作技巧:所有患儿均选择在喂奶后,自然睡眠安静状态下完成,测试环境要相对安静,避免人员走动、交谈等噪声干扰,噪音不超过40dB[3]。测试前用婴儿专用消毒棉签清理外耳道残留物,选择合适的耳塞,避免漏气或耳塞过大挤压耳道影响声音传导。每天对仪器进行检测,注意探头有无堵塞,确保刺激声音物理参量的准确性。⑹护士长注意加强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监管,分析工作缺陷的原因,对当月负责该项工作的护士进行绩效奖励,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4.评价方式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操作方法进行听力初筛,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在改进工作方式和流程前后的听力筛查通过率来评定检测质量。

三、听力评定标准 新生儿听力筛查只是筛查,不是详细的听力学评估,因此用“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不宜用正常和异常来表达[4]。耳声发射显示信息双耳“PASS”为通过(阴性),表示新生儿目前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如双耳或单耳显示“REFER”为参考或不通过(阳性),未通过的新生儿需重复一次测试,仍未通过视为初筛阳性,表示新生儿外耳道未记录到耳声发射反应[5]。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通过对2 组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初筛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 组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情况比较[n(%)]

讨论 听力障碍无法诊断或诊断延迟都会严重影响儿童各方面发育及后续治疗。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对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最根本方法,可避免先天性听力损失造成的新生儿言语与认知发育障碍及家庭负担[6]。研究表明,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者较未筛查者,在最终诊断和治疗方面要早24月[2]。但从筛查发现听力问题到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介入,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一些假阳性结果,给患儿家属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同时不利于听力筛查工作的正常展开[7]。因此,需要针对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的相关操作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提高听力筛查通过率。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受测者的状态、耳道的因素、测试环境、检测仪器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等。我科通过分析原因,制定科室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规范、筛查流程、告知规范,加强人员培养与教育,并指定具有听力筛查资质的护士承担此项工作,使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筛查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人员对听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新生儿家长及其他普通人群的健康教育效果。新生儿健康教育和知情告知是听筛流程的重要环节,也是顺利开展、保证筛查意义有效体现以及避免纠纷的重要环节。通过门诊住院宣教、发放宣传材料、制作宣教展板、播放宣教视频等多种形式对新生儿家长进行知信行的综合性干预,可有效提高家长对听力筛查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提高筛查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小 结 新生儿听力筛查作为一项社会化、系统化优生工程,目的是为了对有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治疗、康复,使用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等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因听力问题造成的残疾,使聋儿聋而不哑[8]。筛查工作需要测试者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娴熟的操作技巧,科室通过实施上述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高筛查通过率,降低假阳性率,减少转诊率,减轻了家长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这些措施对改善儿童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初筛筛查听力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Multiple gastric angiolipomas:A case report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