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2020-02-20刘树仁王冰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典诵读可行性

刘树仁 王冰

摘要:经典诵读依托课程进行是其开展的重要路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为经典诵读的融入提供了可能。在融入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规律性、协调性和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学生身心特点,综合全局、结合地方现实条件做好课程与文化的协调。关于融入策略,可以从融入的基本规范入手,不断深化价值体认,丰富并创新活动形式,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后评价与反思,相互促进成长。

关键词:经典诵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行性;原则;策略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依托相应的课程是经典诵读推进的一种途径。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择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它的学习也非朝夕之事。2018年9月,教育部推行《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指出经典诵读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使广大青少年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进而能够为自己美好人生打下坚实基础。《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树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力度推行“五育并举”。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对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行性、应该遵循的原则及相应实施策略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行性  (一)根本基础: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这为经典诵读的融入提供了基石。从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主题多样,且主题内容在选择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弹性,使得经典诵读相关内容能够作为部分模块尽快地融入其中。从教育功能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重学生在“认识倾向、社会态度、感情世界”方面的提升,凸显出了强烈的人文精神。

相比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典诵读对于学生个体情感的重视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经典诵读实施的初衷就是为了使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这就意味着经典诵读要时刻贯穿中华民族精神,注重参与者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理解与感悟,这恰恰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

此外,从活动形式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经典诵读在融入课程过程中对于活动形式做相应调整和变化的需求,摆脱以往经典诵读在活动形式上的死板和僵化,为经典诵读工程的深入贯彻增添活力。

(二)实践保障:实践性

除了综合性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较大的区别之处,正是基于此,才为经典诵读在实践上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了条件。《方案》中明确指出要“通过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这说明经典诵读的开展,不仅强调中华经典文化的知识学习和精神传承,更重要的是,要把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落实到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

对现实意义的探究需要结合实践,学生从实践性的活动学习中获取直接经验,加上自身主观感受能够更加深入体会经典文化内涵的真谛。相关研究指出,学生只在有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点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使学生秉承经典文化的意识、理念,在经典文化引导的方向下,在体验和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感悟经典诵读的精髓所在。

(三)有效跟踪:过程性

相关学者认为,较传统学科課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不注重“终端的实现”,而是着眼于整个活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会得到教师的关注。经典诵读融入这样的课程之中,不仅能够将经典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一举一动之中,还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经典诵读的动态,为进一步的有效评价做准备。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决定了课程评价会“过程与结果并重”。以往经典诵读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轻过程的问题,表面上校园里回荡着学生朗朗的诵读声,实则不然。在评价时,也大多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忽略了学生在诵读活动过程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所以,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对经典诵读的施行进行课程内的有效跟踪,根据过程内体现出来的问题和对最终活动结果的诊断,做出合理的课程评价,切实发挥好评价的导向功能,更进一步落实好经典文化对学生未来美好生活的引领作用。

(四)深化与创新: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特点,能够使经典诵读融入得更加深入,探索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经典诵读活动形式。从课程目标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面对的是学生全体,具有全员参与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各个阶段分层进行,并以必修课的性质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程之中,整体推动课程实施。

将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经典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被强迫地诵读。从课程内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经过教育学加工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究其根源,经典诵读工程的实施就是在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的传承,以及这文化之“根”在现代社会教育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相信“经典”经过相应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加工后,经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途径,能够较好地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提供的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得到不断地深化与创新发展。

二、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遵循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育教学规律。博比特提出要制订详细计划,即为达到教育目标而提供的各种活动、经验和机会加以设计。对于像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结合的课程来说,前期的计划可以为经典诵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有效实施方面提供必要的保证,实现以理论为指导的科学融入。与此同时,国家均颁布了相应的文件对各自的实施与开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在《方案》中,明确了经典诵读工程的总体要求、具体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在融入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方案》的主旨,切实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规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经典诵读交叉的群体范围主要是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的身心变化对其一生来说是最为关键的,并且各阶段间差异变化较大。就思维发展这一方面而言,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进入抽象逻辑思维,并且关键年龄在四年级;但也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儿童整个思维水平都表现出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因此,在将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有针对性地考虑学生现处的阶段特征,做好思维发展转折期具有弹性变化的相关应对与课程思考。教师需要时刻关心每个学生的状态,合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经典诵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层面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协调性原则

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盲目的生拉硬靠,而是找到相应的契合点,由此切入并进行课程开发。经典文化虽说是历代文化的精华所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有些文化已经不再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所以,在处理经典诵读融入的内容时,要“警惕唯古是从、厚古薄今的态度”,需要教师和学校在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时候做好课程内容和主题形式的取舍,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指引他们做好课程选择,提升学生在经典诵读相关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实现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协调。

(四)因地制宜原则

之所以提出将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大原因是学校和教师拥有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开发的相对自主权。这样一来,在具体融入时,要求地方和学校统筹规划,综合考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因地制宜性,需要在所在地区的文化基础之上,结合学校校风以及所有的师资队伍,将经典诵读的内涵逐渐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些地区在实践中确实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如山东曲阜市实验小学依据独有的儒家文化资源,编印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杏坛魂》、大连市西岗区的“创意偶戏”课程以及重庆市以老舍和梁漱溟故居开展的“一日小导游”综合实践活动等 ,均表明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三、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一)明确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范

经典诵读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广泛,在之前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部分学校可能会围绕相关文化主题开展过一些活动,但并没有突出经典诵读工程的主旨,或只是将诵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形式,无明确的制度可循。若想经典诵读真切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依靠各方力量明确课程的基本规范,使学校和教师在具体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可依据的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规范。规范的研讨与设计应在地方相关教育部门的引领下,相关专家和文化名人的参与下,结合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相关教育教学经验进行。

首先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给出不同年级各自适宜的优秀篇目。各个学校和班级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选取参考范圍内的篇目,明确在经典诵读内容选取上的方向,进而组织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

其次是对经典诵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主要形式的指引。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应尤其注重外在的“诵”和“读”,唇齿间的读书声有利于这个阶段学生加深对文字的记忆,这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文化基石;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就该侧重其对诵读内容深层含义的理解与掌握。单纯的背诵已经无法满足高中生对经典文化内在核心的学习需求,所以在经典诵读内容基础上开展的探究式、交流式和创作式的活动形式,能够更好地将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

最后,教师可适当提供能参考的文化主题。学生的水平和层次良莠不齐,但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到活动之中。所以对于自主选择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已给出的参考主题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避免学生因选择失当而造成对经典文化学习的偏差,还缓解了教师指导的压力,符合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

(二)全面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经典诵读的价值体认

在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过程中,贯穿了两条线,一条是外在的各种经典文化实践及学习研究活动,另一条是内在的中华民族情感和文化意识,这两条线如同细胞中的螺旋结构,相辅相成。各种经典文化实践活动以外在的形式将文化与活动相结合,它具有可控制性,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或者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和活动之间的变化与调整,最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可参与性,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内在的情感文化线,贯穿在外在活动之中,可以在保证学生参与性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和培育学生内心的民族意识和情感世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以往的开展过程之中,显现出了重活动形式而忽略课程思想性的问题。相比之下,经典诵读的文化内容都是具有深刻历史性和较强思想性的优秀文化成果,整个学习过程围绕学生的情感展开并以情感发展为目标进行。这样一来,若想使“融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需要以经典文化为依托,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价值体认方面的目标意识,实现课程“从流程到过程,提升学生研究品质”。

价值体认深化的过程是由“知”到“行”的循环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出发,引入经典诵读中的相关文化,使学生在具体可以感知的情境中,理解经典文化的真谛,最终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做好导向。反过来,“知、情、意、行”的开端可以有多种,并非绝对以“知”为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实践,学生也可以先体验相关经典诵读主题的内容,之后再究其理论深度与内涵,由先“行”促深“知”。

(三)丰富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既然要将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那么就该对其固有的课程设计及活动形式做进一步的思考。一方面,诵读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发展到今天,可运用的形式已不止是朗读和背诵,还可以是吟咏、吟唱等。拿词来说,它作为诗的别体,隋唐出现,兴于宋,起初是配合宴会音乐的曲词,它与生俱来的音乐性,使得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是经典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经典诵读的有利之处就在于其灵活性,它本身就是以相关主题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探究性、体验性活动,那么,加之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广博,可选的内容和形式也多种多样。

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包括的社会实践这块来说,就给经典诵读工程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和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让课堂“走出去”,组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经典文化基地参观交流活动。像曲阜作为孔子故里,就可以将孔子故居等相关儒家文化代表地打造成经典诵读综合实践活动課程开展的文化中心。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将文化内容融入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其加深对文化精粹的理解与感悟。

经典诵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融入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在校园里“活起来”。如在校园内进行分组或分级,在教师引领下研读不同时段内的诗词歌赋、经典篇目,最终由学生经组内讨论后确定成果汇报方式,可以表演,可以解析,这样一个班内小型或校内大型的经典文化主题探究成果汇报会就初步成型,学生的积极性在无形之中也被调动起来了。总体而言,不局限于已有选择主题,适当创新,避免割裂,才是融入形式的根本。

(四)以课后点评反思推进课程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有经典诵读融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一样,不仅要有课前的准备,课堂的进行,也要有课后的评价与反思。尤其是对于这种有新文化元素融入的课程来说,课后评价与反思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课程具体实施效果怎样的问题,还涉及课程的下一步进行和改进。

评价的主体需要多元化,既需要专家学者在理论高度上的评价,又需要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在具体实施上的反馈;但最需关注的是学生的体会与意见,将他们切身的感受真正纳入到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之中,保障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来说,“融入”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除了是教师之外,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是一个学习者。

时代是发展变化的,知识也在交替更新,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更加应该时刻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寻找自身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当下国家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就需要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和能力。学校还可以实行“双师结合制”,即经典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师和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共同探究经典诵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融入。

此外,课后教学反思该成为每堂课后教师的必做功课。叶澜教授曾经强调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作为课堂中的直观感受者,最清楚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最该在学生现状基础上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再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就经典诵读的融入而言,教师的反思不仅会促进自身在课程实施中的专业成长,还能使教学效果更入佳境。

综上,经典诵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是在全面分析综合实践课程和经典诵读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融入可行性的思考之后开展的。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逐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在经典诵读的有关主题下推进课程的深入开展,将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融为一体,进而最终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具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的高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高峡,丛立新.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张丹慧,赵茜.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J].中小学管理,2013(2).

[4]张庆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8(7).

[5]王利民,张居峰.与经典同行——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9).

[6]陈时见,李晓勇.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简介:刘树仁,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王冰,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典诵读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唤醒、发掘、传达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