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
2020-02-20袁昌仁
袁昌仁
摘要: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有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语文,可能是他们没有发现语文之美。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之美,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以提高其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审美元素
一、统编教材中汉字的审美元素
汉字之美,可以发掘。教师教学时可以抓住汉字声韵美、含义美和形体美的特点。每一个汉字的背后可以是一部历史、一段故事、一种情感,这就说明了识字教学有趣味性、有美的享受。汉字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抽象的读音形象化,二是将死板的符号鲜活化,三是将枯燥的意义趣味化。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汉字的趣味性释放出来,让枯燥无味的语言符号变成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讲一些关于生字的小故事,或给学生介绍有关生字的小典故,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强识字。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中国美食》的生字“烤”时,笔者就先讲了《齐白石造“烤”字》的故事:
一天,记者唐友诗请齐白石吃烤肉。这里的烤肉嫩如豆腐,齐白石一边吃一边赞叹。吃完烤肉准备告辞时,烤肉宛的老板走了过来,对齐白石说:“您老是大书法家,我们小店连个门匾也没有,您老能不能为我们写一个啊?”齐白石兴致正浓,就爽快地答应了。回到家里,准备好笔墨,却犯了愁。他查阅了很多版本的字典,发现都只有“烘”和“考”这两个字。他觉得在匾额上无论是写“烘”还是写“考”都不好,怎么办呢?总不能告诉人家,找不到合适的字,不写了吧?自己可是答应人家了啊。齐白石在书房里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想:“烤肉要用火,如果在“考”字上加个“火”字,就是“烤”。用在这里太确切了,太能表达其中的含义了。”于是,齐白石挥笔写上“烤”字。
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完成课后作业,即说说带有“灬(火字底)、火(火字旁)”的课文生字“煎、煮、蒸、炸、烧、烤、炒、爆、炖”的烹调方法。于是,学生编了一个《八戒诉苦》的故事来进行记忆:
妖怪捉住八戒,八戒诉苦。有的小妖怪说,用火苗烧着,让火直接传热烧,用火煎来吃;有的说,把他放在水里,把水烧开,煮来吃;有的说,把他放在蒸笼里,用水蒸气使肉变热,蒸来吃;有的说,把他浸入热油中使肉成熟,炸来吃;有的说,把他先用油炸,再加汤汁来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像烧牛肉一样,烧来吃;有的说,把他裹上配料大麦或燕麦面粉、苏打、糖和盐,做成焙烤食品一样的东西,烤来吃;有的说,把他放在锅里加热,不断翻动,使肉成熟,炒来吃;有的说,把他放进沸油锅里炸,爆肚猪片,火爆来吃;有的说,把他加入汤水和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煮,炖来吃。
一个个汉字背后有着或平淡或婉转或跌宕的故事。字有道理,学生走进汉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每个汉字的缘起与演变,对于他们来说,每学习一个汉字,都是开启一次妙趣横生的文化寻根之旅。有人说:“汉语汉字充满动感。”的确如此,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的枯燥和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了感性信息,更接近生活与自然。学生如果感悟到了这些字的妙趣之美,怎能不喜爱识字。
二、统编教材中词语的审美元素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它是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教师发掘教材中词语的审美元素,就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产生用词表意的欲望。
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另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横掠着”中的“横掠”一词进行思考:“假如你来描写,除了用“横掠”以外,还会用哪些词语?(“横飞”“横穿”)我們看看作家笔下的“横掠”是怎么样的?”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阅读“横掠”后面的语句:“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能够偶尔沾到一下水面,说明小燕子飞得怎么样?(飞得很低,是贴着湖面擦过去、拂过去的)我们回看作家笔下的“飞”又是怎样呢?”然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小燕子带了它那双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了。”其中,学生从“旷亮无比的天空”中明白了小燕子飞得很高;从“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中明白了小燕子是由低到高地飞。最后,引导学生再想象一下“横穿”会是怎么样(穿过树林,穿过电线,穿过楼房,小燕子飞呀飞),并解释“穿”是“透过”的意思。学生最后领悟到小燕子飞行的地方是“波光粼粼的湖面”,那儿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高大的树林,所以用不着“横穿”。学生在品味中明白了作家为什么只用“横掠”的道理,体会作家用词之精准,值得学习。教师发掘教材中词语的审美元素,就要引导学生这样咬文嚼字地细细读、慢慢品。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抓好词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这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农村学生见识窄,接触社会信息比较少,受条件限制,读书量小,整体词语量贫乏,而教学是需要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理解未知的世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词语教学内容,为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三、统编教材中句子的审美元素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句子的审美元素,可以引导学生读句子、知语气、懂意思。学生读陈述句“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知道陈述的语气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读疑问句“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知道疑问的语气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读感叹句“花生可好吃啦!”知道感叹的语气是在向我们表示某种感慨;读祈使句“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知道祈使的语气是在表示请求或者命令等。
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句子的审美元素时,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特殊句子的语言艺术美。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中:“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楚王为什么“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学生总结出“只好”在这里说明楚王“不得不、只得”大开城门,不开城门就意味着楚王承认自己是“狗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双重否定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里的“不敢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强调楚王必须尊重晏子。学生可以明白如果形容一个人“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做”,可用双重否定句加以肯定。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包括编教材和教学生,都是一门艺术……无论说话、听话、识字、读书、作文,能力怎样一步一步提高,应该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摸清楚这些规律,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因此,教师挖掘统编教材中句子的审美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把句子表达得更加准确与清楚,把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优美,把感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统编教材中段落的审美元素
段落是文章中最基本的单位,一是内容上它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二是在文章中,段具有换行的标志;三是段由句子或句群组成,在文章中用于体现作者的思路发展或全篇文章的层次;四是有的段落只有一个句子,称为独句段,独句段一般是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强调段等特殊的段落;五是中文段落开头前一般空两个格。段落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人们习惯成它为“自然段”。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时,教师发掘段落的审美元素要像于永正老师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那样,引导学生抓重点段、品读关键词。
师:你从这个“冒”字当中看出了什么?
生:白荷花“突然”从荷叶中长出来。
师:是有点“突然”的意思,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生:“冒”说明花长出来不容易,因为荷叶太多了,挨挨挤挤的。
师:是的,体会得多好呀!因为叶子“挨挨挤挤”,很密,才会冒出来,它长出来不容易,是钻出来的,所以说它顽强也很对。谁能把这个词的意思读出来吗?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多有精神,说明很有生命力。
师:再往下看,从“饱胀”这个词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马上破裂。
生:荷花要展开了。
生:鼓鼓的,含苞欲放。
生:也可以看出这朵荷花开了以后一定很大。
师:说得好!谁能把第二自然段读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从这个“花骨朵儿”字当中看出了什么?
生:含“羞”待放。
(众笑)
师:这是你的创造,很好,羞答答的。给他点儿掌声!
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段落的审美元素,就像“煮书”,要反复煮,引导学生好好品味。首先,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这是品味的第一步;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读,学生越读越深刻,越读越有味道。
五、统编教材中篇章的审美元素
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篇章的审美元素,就是引导学生鸟瞰全文,高屋建瓴地关注篇章结构、谋篇布局、主题提炼、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等写作要素。汉代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说:“儒生不博览,犹为闭闇,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闇甚矣!”可见,掌握篇章知识的重要性。篇章阅读指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时,不仅要考虑每句话自身的意思,同时要考虑本句话在本段中,或整篇文章中的作用,看它是观点还是细节、是比较还是说明,着力读出段落的结构和层次来,把握段落和篇章的结构,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六年级下册《凡卡》一文美就美在它线条分明的结构:叙述—插叙—叙述—插叙—叙述。作家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脉络,把握中心:
【插叙1】以自由反衬禁锢
作家安排一段插叙补充说明爷爷的名字、职业、性格、年龄、表情等,尤其是描写爷爷自由悠闲的生活状况以及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与凡卡禁锢的学徒生活进行对比:没有时间(圣诞节他没躺下睡觉;写信要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完礼拜);没有纸笔(“笔尖生了锈”的钢笔和一张揉皱了的白纸);没有自由(在写第一个字母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
【插叙2】以快乐反衬痛苦
作家安排爷爷快樂生活的插叙有砍圣诞树(爷爷带着他去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抓野兔(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与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对比(挨毒打、受伙计们捉弄、遭白眼等)。
教师分析课文叙述与插叙交替进行的篇章结构,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鲜明效果,感受极强的说服力,感悟凡卡现实与想象的情感纠结。课文以乐衬苦,让苦者更苦。作家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旨在把凡卡禁锢与痛苦的学徒生活展示给学生看,表达了作者同情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贫苦儿童的思想感情。
篇章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受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教师对精读课文教学还停留在朗读、背诵、听写、口头回答问题、会话、句子分析、造句、翻译、改错、作文等。毋庸置疑,这些形式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在语言运用方面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把一篇优秀的范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这种以分析语法结构为重点,停留在词、句子水平上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语言并不存在于一连串单词或句子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只有在整个语篇中,单词和句子才能产生交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