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监督工作中对抗震支架的思考

2020-02-20邓磊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9期
关键词:锚栓吊架抗震

邓磊

(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江苏南京 210007)

1 目前抗震支架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5年8月《建筑机电工程抗震支架设计规范》(GB 50981—2014)(以下简称为设计规范)实施至今,抗震支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并取得了初步应用成果。但因我国建筑机电抗震支架行业起步晚,各环节发展经验还不足,在深化设计、产品质量、施工安装等环节还存在如下普遍的问题:

1.1 深化设计环节

1.1.1 设计规范学习和理解不深入,存在断章取义

设计规范5.1.4作为强制性条文,要求设计时对“防排烟风道、事故通风风道及相关设备应采用抗震支吊架”。在实际中存在着只做防排烟抗震设计,不做消防水抗震设计的情况。深化设计单位认为只需要进行防排烟设计就能满足强条要求,主要原因是部分单位对规范条文理解不透彻,以及片面追求降低造价。

1.1.2 强制性条文范围较少,对消防水系统抗震保护的重要性体现不足

现行设计规范中只有第1.0.4、5.1.4、7.4.6条为强制性条文,而仅明确防排烟系统的抗震支架要求,如果设计单位疏漏了其他系统(例如消火栓管道)的抗震设计,则会极大威胁消防系统的可靠性。

1.1.3 深化设计的行为与质量监督要求不符

目前在实践中,深化设计普遍由抗震支架厂家完成,且大多为为设计、供货、施工“一条龙”模式。此类模式固然有设计与施工充分沟通的优势,但大部分厂家无专业设计资质,且深化设计过程中无结构受力计算,从而造成深化设计水平良莠不齐,因此质量监督部门应做好深化设计行为的检查工作。

1.2 施工安装环节

1.2.1 施工图的优化缺乏可行性

当设计遇到多个专业管线密集的空间,缺乏结合施工安装可行性综合考虑。设计人员对于此类空间区域的建筑结构情况了解不透彻,对于是否有降板区域或者升板区域判定不清楚,以及管综空间宽度局部是否有变化、是否有大梁、天花构造等缺乏全面考虑,因此造成在施工安装时,现场不能满足安装条件。

1.2.2 吊顶区域的抗震支架设计受吊顶区域净高的影响较大

由于抗震支架施工安装时,对净高有较高的要求,天花板造型和龙骨支撑形式对于抗震支架施工安装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工程验收中,多次发现前期设计对抗震支架施工安装净高考虑不充分,使得抗震支架施工安装时,缺乏合理的组合空间。

1.2.3 抗震支架分项竣工验收缺乏相关标准

现行《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CECS420:2015中,对分项验收没有相关标准,当前在抗震支架的施工管理及竣工验收过程中,采用分项验收的情况较少。缺乏分项验收,抗震支架的产品、设计、施工安装等缺乏一系列环节的严格把关,特别是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也缺乏监督依据。

1.3 验收环节

1.3.1 产品质量检测缺乏标准

当前抗震支架产品的采购单位着重于成本控制,多数建设单位对抗震支架系统的质量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通过验收即可,让部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应用于建筑机电抗震工程。

在质量监督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检测报告缺乏测试标准值和计算设计值,在对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上存在分歧和差异。如存在用造成破坏值充当设计值的现象,用破坏之计算出来的力学性能指标远远无法满足机电抗震的实际需要,检测报告的合格判定依据不足。

1.3.2 验收要求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

在竣工验收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常出现不合格产品被用于工程,常见的产品质量问题有:①三无产品以次充好;②螺杆式锚栓替代后扩底锚栓;③送检产品为特制产品,采用激光切割工艺,而实际供货产品则为冲压工艺。

1.3.3 对抗震支架多环节的把控不严

抗震支架的产品质量、设计、施工安装等需要经过原材料、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图纸深化、施工工艺等多环节的把控,才能确保抗震支架工程的合格可靠,当前抗震支架实际应用中,存在上述环节的监管盲区,抗震支架工程项目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2 如何有效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规范深化设计环节

深入全面的理解规范,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目前建筑机电专业性强,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紧密,抗震支架深化设计应兼顾各系统,从而保证机电工程的安全。

2.2 规范施工安装环节

2.2.1 从现场实际出发做好优化设计

对于前述多个专业管线密集的空间,或集中排布的区域,在进行抗震支架设计排布前,进行现场勘察,充分了解只相关空间区域的建筑结构情况,明确是否有降板区域或者升板区域,确认管综空间宽度局部是否有变化,并对大梁、天花等构造进行标注确定,遵循合理的设计原则与施工规范相结合,满足各自的工艺要求。当斜撑无法生根在梁或楼板上,抗震支架应先确定管廊柱子生根点,再根据间距荷载设计抗震支架,管综区域排布与安装才能达到优化的效果。

2.2.2 吊顶区域的抗震支架排布与安装优化

在管线和抗震支架综合排布与布设时,要考虑天花板的造型和龙骨支撑。当风管排布在最下层时,风口与风管之间有连接件或者阀门,所以要考虑支吊架的装配型式与吊顶天花板之间的关系,使抗震支吊架装配有合理的组合空间。

有吊顶的工程要提前向精装设计方及施工方沟通相关做法与注意事项,关注水平干管的支架需要考虑与龙骨间有100mm的距离。吊顶内的桥架与水管都需要留出检修空间,一般留出不少于300mm×300mm的上的空间,方便有问题时检修。

2.2.3 完善质量控制标准

采取合理有效质量控制标准,对于提升抗震支架工程项目的质量非常重要:

(1)对机电管线和设备的抗震保护,能承受地震作用力,根据承受的荷载进行结构安全性计算,并考虑足够的施工安全荷载及进行抗震力学验算。

(2)支吊架系统是由C型带齿槽钢、槽钢底座、管卡或管束、连接件、锚栓等组成,所有构件确保都在工厂内预制完成,并根据现场尺寸装配,禁止现场进行焊接。

(3)槽钢定型长度为3m、6m的标准型材,壁厚不小于2.0mm,抗震构件在组装时采用机械咬合实现可靠的连接,禁止以组件间的摩擦作用来承担地震作用力。

(4)双拼C型带齿槽钢采用可靠的焊接与铆接方式,确保杆件整体的传力可靠及长久的物理性能。

(5)抗震支架配套的管卡内配置有惰性橡胶内衬垫,可达到绝缘、减振、降噪的效果。

(6)抗震支架侧撑、纵撑锚固点的锚栓采用后扩底锚栓,具有抗震性能、抗冲击性能和耐火性能。

(7)抗震支吊架系统应具备耐火等级检测报告,在火灾环境下具有一定的耐火时效,全部构件进场时须提供耐火性能检测报告。

(8)对于单个支吊架,单层的荷载较大横担长超过1m,重量超2kN时应采取加强横担;当管道总重量超过10kN时,应增加锚栓数量。支吊架斜撑数量、横担选型、立杆严格参照选型标准

(9)最大间距应满足设计规范内表8.2.3的规定。

(10)抗震设计时,如果与防晃支架重合,可只设抗震支吊架。

(11)抗震支架设计要求加强时,水平管段应在两端设置抗震支架。

(12)水平管线在转弯处0.6m需范围内设置抗震支吊架。

(13)两个抗震支吊架的间距大于最大间距时,应在中间设置抗震支架。

(14)抗震支架不得设置安装在非结构主体上,如围护结构的非承重墙或轻质隔墙。

2.3 验收环节

2.3.1 依据相关标准,对产品的力学等性能指标严格监督检查

质监验收单位在验收时,要对抗震支架的力学等性能指标进行监督检查,现行的产品标准《建筑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GB/T 37267)中明确给出了连接构件的荷载性能测试方法。如

5.3.1 抗震连接构件荷载性能要求。

同时可通过调整试验方法、新增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如参考《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 160)、《装配式支吊架通用技术要求》(GB/T 38053—2019)等规范标准。依据《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 160)附件K及《装配式支吊架通用技术要求》(GB/T 38053—2019)附件A,第三方检测认证时可根据其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得出该产品的设计值(R),用于验算支吊架的选用是否满足力学要求:S≤R,进而形成明确的检测判别依据。

2.3.2 竣工验收时,明确客观的评判标准

例如三无产品与螺杆式锚栓替代后扩底锚栓现象,由于验收规程缺乏对材料进场的检验要求,建议在验收过程中核查常用材料的进场见证取样送检结果。在验收时应明确评判标准:

(1)要求生产厂家和供货商提供相关资质文件,产品出厂质量检验证明、合格证、质保书;

(2)要求提供原材料质量检验报告、产地证明,对锚栓进行专项的检查及拉力测试记录。

2.3.3 多环节对抗震支架进行检测、审核、监管

对抗震支架的质量监督应扩展到检测、审核、监管等环节,通过多单位、多部门、多角度进行把控,可以有效提高抗震支架工程项目的质量。质量监督部门的目光不应仅局限于施工现场,应积极探索,参照对商品混凝土、装配式预制构件等行业的质量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抗震支架行业质量管理制度,从产品质量控制,到深化设计,到现场施工及检测,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3 结论

通过上述对深化设计、施工安装、质量验收等方面的论述,我们应不断加强各个环节的规范标准、施工工艺、监管规程等,逐步提升抗震支架工程项目质量的同时,引领我国抗震支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猜你喜欢

锚栓吊架抗震
拉拔荷载下膨胀锚栓连接件研究
自攻锚栓极限抗拉承载力计算方法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锚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古建抗震有绝招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弹簧支吊架的框架协议采购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
电厂运行过程中支吊架偏装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