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困境及有效引导*

2020-02-20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政治

时 伟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廉政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09)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的程度和规模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竭力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诉求、参与政治生活,网络政治参与这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参与方式日益彰显着强大的社会功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内民主政治的呼声和要求日益高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格局复杂多变,我们党更加重视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问题。基于此,认真检视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治理策略,推动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对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通过美国Sprint 公司连入Internet 的64K国际专线开通,成功实现了我国与Internet 的首次全功能连接。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其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萌芽起步阶段(1994年—2000年)。这一时期,政府部门开始推进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基础工程建设,中华网、网易、搜狐、新浪等国内网络巨头纷纷赴美上市争夺网络市场,我国网民规模有了初步发展,网上冲浪、游戏、发邮件成为时尚。同时,较小规模的网民也间歇性地参与了一些偶发个案,主要是在外部政治事件的冲击刺激下主动聚集发声,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外部动因。例如,1999年5月8日清晨5 时50 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导弹袭击,5月9日人民网开通抗议论坛,这是我国传统媒体所办网络版中的第一个论坛。到5月18日论坛上就张贴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帖子4 万多篇,充分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此事件的态度。6月19日,完成任务的抗议论坛改为强国论坛。很短时间里,该论坛注册用户直线飙升,每天上帖量在7、8 千至1 万,在线人数最高达2 万,遭遇重大事件时更是人声鼎沸。这里后来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的“超级政治聊天室”①李立.强国论坛:投石问路? [J].中国新闻周刊,2001(23):38-41。。网民在网上讨论、抗议,网络政治参与目的具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性质。这一阶段,网民们开始活跃起来,尝试参与政治表达和行动,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崭露头角。第二,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网络民意,开始主动构建电子政务平台。2001年8月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2年8月出台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电子政务建设有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2003年3月20日,武汉公民孙志刚在广州被非法收容悲惨地死去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人们在“一塌糊涂”等论坛上表达了强烈的悲愤,网民讨论很快深入到收容遣送制度。在舆论监督的强大压力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施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网络舆论锋芒初现。同年,在“非典”事件中,政府开始借助网络和公众进行有效的良性沟通。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也基本建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官方渠道和主阵地基本建立。2007年4月5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我国网络政治参与有了自己的立法形式与规范。200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网络开始全面渗透社会各阶层,覆盖全地域,融入日常生活。2008年6月20日,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来到人民网,在强国论坛上与网民在线交流互动,开启了官民互动的新平台,标志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政治发展的话语体系。网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向民主决策、舆论监督、问责追责等多个领域挺进。但这一时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点议题一般最先由传统媒体报道,网民们在网络空间进行“二次讨论”,网络空间产生的原生性政治议题较少。第三,整合发展阶段(2009年—2013年8月)。2009年以后,微博和微信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功能,为广大网民搭建了信息流通的平台,普通百姓拥有了参与讨论社会公共事件的机会。各地政府纷纷将政务微博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截至2013年6月26日,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经达到79372 个②2013 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发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731/c40606-22390592.html。。微博成为最有效的政民沟通平台之一,“社交型”网络政治参与初步显现。2009年5月,网民组织后援团支援用修脚刀杀死求欢官员的邓玉娇,网络参政开始向现实行动过渡。以微博平台的出现为标志,网络政治参与进入“微时代”。这类开放式、发散型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络空间赋予每个公民同等的政治参与权与话语权,在突发事件中成为网络舆论的聚集地。与此同时,政府门户网站、政治论坛等网络政治参与方式也不断深入发展,与微博、微信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大格局形成。一个公共事件,往往会在网上通过多个渠道同时报道,一起推动事件解决,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空前高涨。第四,规范发展阶段(2013年9月至今)。网络的隐匿性、便捷性、低成本性使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妄为,利用网络实施的攻击、恐怖、淫秽、窃密、造谣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网络群体极端化、网络低俗信息等屡见不鲜。如何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大增量”,是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作为60 项改革任务之一,这一司法解释和改革设计极大地规范了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净化了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标志着网络政治参与进一步朝着有序化、规范化发展。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这一制度设计对我国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进一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拓展至网络信息化工作中。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确保政务平台运行公开化、透明化,保障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权利。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以正式法律条文形式规定了公民、政府以及网络运营者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规范了网络政治参与行为。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①习近平.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EB/OL].http://www.cac.gov.cn/2018-04/21/c_1122719824.htm。这一阶段,顶层设计及配套法规比较成熟定型,网络政治参与日益规范化。

与实践发展同步,网络政治参与受到了较高的学术关注度,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通过中国知网资源数据库检索发现,在2009年至2019年的研究中,以“网络政治参与”为主题,共检索到文献2234 篇,其中硕博论文780 篇;以“网络政治参与”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781 篇,其中硕博论文235篇。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检索发现,近十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网络政治参与”为名称有8 项。这些成果主要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概述性、可操作性、规制性方面展开了研究,初步构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框架。第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概述性研究。主要探讨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特征、背景、条件及发展历程,奠定了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概念界定方面,大多数学者在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较中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定义,普遍认为只要是以网络为中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生活效能的参与行为都可以视为网络政治参与。在特征描述方面,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归纳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如熊光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了多元的参与主体、分裂的参与形态(合规性与非合规性、政府主导性和非主导性)、复杂的参与目标、线上线下联动等新的特征②熊光清.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特征及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3):163-169。。也有学者从微观视角结合实际情况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如化建琼重点关注了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特征,即非法参与、非理性参与、参与爆炸和制度外参与③化建琼.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规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6):70-72。。第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作性研究。主要聚焦在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影响、形式与路径,理性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对解决中国未来现实政治问题长远而深刻的意义。在互联网初步融入公民现实政治生活时,学者们认为互联网打破了官员对信息的垄断,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执政方式、决策方式和执行模式等。如毛寿龙认为网络起到了政府和老百姓直接沟通的作用,民意通过网络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政府更加科学地决策,如果处理得当的话,政治就会有更稳定地发展④毛寿龙.“网络政治”带来了什么[J].人民论坛,2007(14):16-17。。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一步渗透,学者们则指出网络已成为西方一些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如周朗生认为网络政治参与一方面推动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失序的风险⑤周朗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成效、问题及其治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9-13。。王金水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强大聚合功能为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在网络空间聚集、组织和动员提供了便利,但这种聚合也有可能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不利因素,成为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隐患⑥王金水.网络政治参与视角下的政治稳定研究[J].江海学刊,2012(5):215-220。。第三,网络政治参与的规制性研究。既从行为、互动、结构和社会网络等层面考察了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及其困境、趋势,又从网络立法、网络道德、网络素养以及政治文化等维度论述了网络政治参与治理路径。如孙萍等认为网络政治生态整体反映了网络政治系统的运行状态,主要由主体(网民、网络社群、电子政府、网络媒体)、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规则(技术规则和政治规则)和过程(输入、传播、输出)四个要素构成⑦孙萍、赵海艳.网络政治生态界说[J].探索,2016(4):23-29。。刘建华等认为现代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支配和控制人们生活的异己力量,具体表现为生存的虚拟化、人际的疏离化、社会的离散化以及价值的虚无化,有必要引导和控制技术异化的影响和危害⑧刘建华、杨慧.“微时代”网络技术异化的社会学分析[J].前沿,2019(1):72-78。。金毅指出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和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以及“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要从增强网民的理性参与意识、运用公开透明的管理方法和强化合作共治等方面来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①金毅.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困境与出路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28-31。。郑兴刚等指出要从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执法、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法治化②郑兴刚、郭海成.法治: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良方[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3):91-95。。陈永峰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工作要以法治为核心,以德治为保障,构建适行德法共治理念下的善治机制③陈永峰.德治、法治与善治:网络政治参与治理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7(9):45-50。。谭牧则指出,要以“底线伦理与法治建设”铸就网络公民道德防线,以“理智、明辨”奠定网络公民的辨别力,以“因地制宜、知行合一”引导网络公民信仰,培育独立、自主、理性的网络公民④谭牧.网络公民道德建设探析[J].人民论坛,2015(29):162-164。。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深深嵌入到当前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现实社会中民生热点、社会问题、时事政治以及焦点人物等议题都是网民关注的“热点事件”,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共同建构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崭新境遇,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公民社会发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公共领域。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交互影响下,网络空间容纳了太多复杂的观点和声音,个性温和、中性的主张难以吸引网民关注,网络社会思潮发动者为了宣扬其观点,获得曝光率,不惜利用极端言辞给网民思想以冲击,一些思想领袖不惜挑动派系争端,以各种极端行为获得网民关注,甚至一些所谓“公知”与“大V”打着学术思想讨论的幌子,公然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当前,我国网民规模为8.54 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1.2%,网络社会发展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向全党发出了“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警示。如何深刻把握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对我国政治生态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并进行有效实践探索。

二、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互联网无疑是个典型。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诸多制约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更好地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顺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网络战略相对滞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5-46。当前,国际社会已进入网络战略深度调整与实施期,谁能在战略上及时调整,充分应对,就能把握机遇,顺势有为。20 多年来,我国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互联网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而且为广大公民政治参与搭建了有效平台,更为我国的治理现代化插上了翅膀。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一些社会问题借助互联网凸显、放大,网络空间成为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另外,互联网对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影响还在逐步深化中,其进程远未终结。我国在互联网技术创新能力、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尤其是互联网思维模式和范式与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必须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网络发展与治理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使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径,提升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新利器。

(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

在网络空间,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纷纷从传统社会转场到网络空间,使得网络内容多元多样多变。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强势”和“网络霸主”地位,不停地向外输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试图通过技术手段牢牢控制其他国家的互联网发展趋向。同时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文化扩张,试图通过包装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推销其意识形态的主要工具。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因此,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来自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文化和自由主义文化,主要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论、西式宪政论、普世价值说、否定改革论等。这些西方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实践取向、还是价值倾向上都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论形态作为标准和依据,视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为正确导向。由于受众的认知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面对各式各样的西方文化时难以有效地识别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倾向,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被西方文化所浸染,常常出现言必称西方,甚至将西方价值观念视为普世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当下中国价值信仰体系的生成,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三)网络舆论引导不足

互联网赋予公民更多与政府互动的技术、条件和机会,使得政府与网民进行“指尖”上的交流变得习以为常。参与主体的普遍性、政治表达的及时性、信息生成的非理性和意见传播的高速性胶合在一起,也塑造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把舆论斗争引入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中,有力地提升了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网络技术发展速度、舆论生态建设诉求相比,一些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出现明显的滞后性。一是意识跟不上。有的党员干部认为互联网是虚拟的、不现实的,随意看待网络舆论,要么置之不管,要么敷衍塞责,导致舆论引导工作流于形式。二是制度不到位。有的党员干部对政策法规不熟悉,网络回应的科学性、规范性不够,甚至完全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对公民申请的公开事项或者政策规定的公开事项,要么选择不上网、不公开,要么以“涉密”等借口进行回绝,导致网上舆论猜疑、猜忌,最终形成不良舆论。三是能力不平衡。有的党员干部对网络知识掌握不足,对网络技术使用不多,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患上“网络恐惧症”、“网络敏感症”,甚至习惯于使用“热回应冷处理”的方式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尤其涉及本地舆论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堵、避、封、抓”等传统应对策略,压制代替引导致使许多本来不大的事件最后酿成了悲剧。

(四)网络法治亟待加强

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和合理应用离不开秩序良好的网络环境。当前,网络空间出现的诸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极端现象,可以说与网络法律法规的缺失有一定关系,不利于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正常合理开展。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多年来,我国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网环境会治理,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提供了基本遵循。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网络立法工作与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其一,立法位阶整体不高,缺乏系统化的网络基本法。我国大部分网络立法为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低,适用范围有限。尤其在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和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等重点领域,尚缺乏统领性的立法。其二,法出多门,法条之间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之前,互联网的监管职权被各部门割裂,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立法”,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难以知法、执法。其三,立法重管理轻治理,重义务轻权利。大多数网络立法侧重规定管理部门的职权、管理方式以及处罚措施等内容,在管理方式上以市场准入和行政处罚为主,在管理内容上以禁止性规范为主,忽略了管理相对人的实体权利和救济权利,权利义务失衡。其四,立法存在空白,与既有法律衔接不够。互联网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网络立法的滞后性日益突出,许多领域尚存在立法空白。在与传统法律的对接上,对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监管、电子商务税收、虚拟财产等问题均有待细化。

三、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引导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引导。

(一)强化顶层设计,提供网络政治参与战略保障

“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①阿尔温·托夫勒.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第三次浪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29。网络空间必将成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基础。面对日趋复杂激烈的网络空间竞争,我国必须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与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战略保障。第一,加快创新核心技术,提升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在政治参与中发挥着特有的重要作用,既是政治参与活动的信息源,又是政治参与活动的通讯媒介,还为政治参与提供了发生发展的虚拟公共空间。因此,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一方面,“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②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③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此外,“要摒弃简单模仿、一味跟跑的惯性思维,着眼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或‘变道超车’,赢得未来竞争的先机。”④谢新洲.迈向网络强国建设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8-3-23。第二,认真抓好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政治参与质量。网络人才队伍是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安全的守护者,是推动我国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参与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网络政治参与质量。因此,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网络“把关人”队伍、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网络宣传思想队伍,引导网民理性政治参与。第三,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机会平等。由于城乡互联网发展的失衡和公民使用互联网能力的差异,出现了数字鸿沟现象,必然导致网络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平等和网络政治参与结果的差异性。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的共同行动。政府要加快农村、落后地区、偏远地区和穷困山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角度缩小数字鸿沟;社会各方面力量要加强网络弱势群体的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从软件角度缩小数字鸿沟,让普通民众有充分获取信息的权利,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机会的平等。

(二)加强内容建设,掌握网络政治参与话语主导权

网络空间既包含了大量弘扬社会真善美的“正能量”信息,也隐藏着一些冲击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负能量”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是重中之重。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网络社会思潮。网络空间里的“主义之争、意识形态冲突,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思想观念的斗争,而是由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制度选择,是领导权之争”⑤王伟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5。。因此,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有效消解网络空间的各种杂音噪声。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形式,坚持内容为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要注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利益关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其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苏联为什么解体? 苏共为什么垮台?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⑦习近平.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6。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的网络时代,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决打赢意识形态这场“网络大战”。要大力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力。要坚持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处理好线上与线下、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继承与创新、斗争与建设的关系,提高战斗力。再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网络社会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社会,也是一个道德社会,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为导向,提升国家优化网络人文环境的保障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为取向,加强社会构建网络空间伦理道德的行动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为标准,增强个人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内生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互联网内容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强化舆论引导,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5-106。当前,舆论主体多元化衍生一些舆论乱象,舆论客体复杂化引发个别极端表达,舆论载体多样化降低意识形态凝聚力,舆论本体分散化弱化社会共识形成,网上舆论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如何不断提高网络工作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努力让网络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要积极疏导社会不良情绪,培育公众良好网络社会心态。需要主动转变执政理念,善用网络“到群众中去”,心甘情愿去倾听民众诉求,积极与民众互动、协商,努力宽容忠诚的“反对者”,充分尊重各个表达主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以引导。二要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重塑政府网络话语权。领导干部必须顺应媒体格局改变和舆论环境变化的新形势,自觉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三要构建网络公共理性,引导有序政治参与。公共理性是坚守网络公共舆论的底线共识,需要媒体、网民、国家三方主体共同塑造。媒体要强化阵地意识,全面客观宣传报道,做好党的翻译官、人民的传译员;网民尤其是“网络大V”要多用事实说话,多一些理性表达,少一些盲从跟风;国家要不断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健全网络法治,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马克思强调:“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地标确定的一样。”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8。网络对于政治参与,特别是对于政治参与自由归根结底首先是一种工其性的作用。要把这种工具性的作用上升到制度性的安排,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一要推动科学立法,这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基础。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由条块立法向统筹立法转变;通过传统法律适用和互联网专门立法相结合,提高立法效率;通过多元、多工具治理,弥补立法空白;通过重点领域立法,完善网络法律体系。二要坚持严格执法,这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关键。要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推进网络执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网络执法协作机制,保障网络执法的全面有序进行;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的部署,不断完善网络执法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避免出现“执法违法”、“执法无序”等问题;按照“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廉洁勤政”的要求,进一步建强网络执法队伍,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三要促进全民守法,这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目标。“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2。通过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引导网民理性对待网络空间的各种现象,克制网络行为失范。“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3。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让基层群众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逐步建立依法处罚和退出机制。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秩序与刑法介入的正当性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