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艺术共性分析
2020-02-19谢江洋王婧
谢江洋 王婧
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与陶瓷绘画的笔墨意境与设色技法上来探讨二者之间的艺术共性,中国画与陶瓷绘画二者在意境、笔法、设色上都有着相同的关系。
关键词:笔法 设色 意境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画与陶瓷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悠久的文化内涵。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陶瓷则算得上是艺术发展的重要产物,亦是劳动的产物,来源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它在生活上具有实用价值,并且在造型以及装饰等方面都能够展现出良好的审美价值。艺术源于生活,二者相互联系。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以中国画的设色技法以及传统笔墨技法为切入点,来探究二者之间的艺术共性。
一、笔墨意境的共性
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技法层面有“五笔七墨”之说,用笔讲究“平留圆重变”(黄宾虹语),线条要“一波三折”,具有“骨法用笔”的书写性,用墨更是万千变化、“水墨华滋”。中国传统绘画与陶瓷绘画中的笔法用笔都是不可避免地由心而发,但是陶器的用笔、线条等都早于中国画。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开始出现简单的绘画线条,而中国传统绘画是在纸、绢、帛上出现的,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毛笔绘画。所以,陶器绘画早于中国传统绘画,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根据人们的需求,中国传统绘画渐渐超越陶瓷绘画。后来,人们掌握了釉色、窑变的相关知识,随着白瓷的出現,人们发现白色的瓷器和纸、绢、帛一样,也可以成为中国画的载体。后来,一大批画家开始把在画纸上的画风意境放到瓷器上。王国维曾经这样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在这其中,意境主要是将“意”和“景”进行有效融合。境界作为艺术美发展的本原,“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主要讲的是,绘画艺术如果能够充分展现情与景之间相互交融,此时神韵就会展现出来。意境不仅能够展现文人心目当中特殊的情与美,还能够为后期的艺术创作与鉴赏进行衡量,是绘画者思想情感及生活景致的智慧结晶。陶瓷绘画和中国画在针对意境的追求上就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时也是心景结合的重要产物。
二、设色技法上的共性
传统的中国绘画在设色上讲究“随类赋彩”,无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在设色上都讲究设色的“透”,如花鸟工笔画中的《出水芙蓉图》,作品中画家大量运用花清、曙红等颜料对对象进行分染、罩染、晕染,植物性颜料有透明和渗透性强的特性,因此作品中植物色和矿物色交替使用,能够保留单纯的色彩效果。宋人在色彩晕染上注重明艳而稳重,富丽而微妙,饱满而含蓄,更好地保留了绢本细腻的质地。而早期的瓷器注重表面的釉,只关注事物的物质性,所以在烧制的过程中,因为天气、火候等外在和内在的因素烧制出冰裂纹、窑变、天目釉这些陶瓷制品。中国画的水墨、颜料不适合防水的瓷器,因此,在瓷器绘画当中,着色无疑是最困难的。早在唐朝时期,由于实行对外开放相关政策,就开始从阿拉伯区域引进一种青花釉料,这很快促进了着色问题的解决,这种色釉可以像国画当中的墨一样进行使用,所以青花瓷在绘画的时候就如同水墨画创作一般,可以利用“墨分五色”对景物进行描绘。到了元明时期,青花瓷滥觞。出现了粉彩、釉里红以及五彩,色釉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温度要求也逐渐降低,随后出现了广彩和潮彩这种釉上彩。由于通过技术对色釉问题进行了解决,陶瓷画也逐渐达到了国画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都属于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留下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和骄傲,是只有中国才有的个性和特色,二者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和神韵大都在中国的文化底蕴之内。中国画与陶瓷绘画在笔墨和意趣表达、设色等技法上都有着同构关系,但是,中国画和陶瓷绘画在创作所使用的材料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受到造型、工艺以及民俗思维等因素的影响,陶瓷绘画难以达到中国画的绘画深度,而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则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龙德明,邹乐.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特质的共同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04).
[2]陈凌.水墨语境下的现代陶瓷绘画创作[J].艺术科技,2017(30).
[3]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玉林师范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相互影响”,项目名称“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艺术共性分析”(项目编号:2018YJKY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江洋,女,硕士研究生,玉林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王婧,女,硕士研究生,玉林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