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张曙的音乐创作活动
2020-02-19杨歆瑶
摘要:1938年10月至1944年11月的6年间,在广西桂林形成了“文人荟萃,文化繁荣”的桂林抗战文化城。桂林抗战音乐运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桂林音乐界贯彻落实的结果。在运动中,桂林音乐界人士以音乐为武器,以歌曲创作、音乐训练、歌咏游行等为形式,以激发群众投入抗战运动为目的。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音乐运动,因其感人之深、动员之广、声势之大而在抗战文化运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阐述张曙的音乐创作活动,以及他在抗战文化城时期作品的特点和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张曙 音乐创作 歌曲
1938年12月24日,著名音乐家张曙在日军对桂林进行的空袭中牺牲,年仅30岁。张曙在革命的道路上不幸牺牲,但他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及其留下的优秀作品,始终影响着世人。在张曙短暂的一生中,停留于桂林的时间仅有8天,但这8天,却在桂林抗战文化史上留下了他英勇抗战的身姿。
一、张曙的创作经历
张曙是一位高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歌曲几百首,而自己完全作词、作曲的共3首,这其中就有两首是在桂林期间创作的。
在张曙的成长过程中,田汉可谓是良师益友;在革命文艺工作中,张曙则是田汉的得力助手。张曙初到上海艺术大学,田汉就对其悉心培养,并引导他进入南国艺术学院,还指引张曙从浪漫派独唱歌曲创作走向革命群众歌曲创作,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最终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张曙的音乐作品因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性而独具特色。也正因如此,张曙到达桂林之前,其音乐作品就在桂林广为传唱。
二、张曙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及特点
1937年6月23日,桂林中学歌咏团在第二次抗日救亡公演上演唱了由田汉作词、张曙谱曲的《公仇》。这首歌曲作于全面抗战前期,歌曲以排比式呼号的语气,把敌人企图挑起国家内乱,阻碍人民追求独立自由道路的野心揭示出来,并号召全国上下一致抗日。
当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为支援前线战士,报名参加抗战歌咏团的人数以万计。1938年初举行的万人火炬公唱大会的主题曲,是田汉作词、张曙谱曲的《胜利的明天》(又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田汉和张曙并没有使歌曲沦为苍白的口号,歌曲的情感是诚挚有力的,语言是简练直白的:
炮声雷样地轰鸣,枪声雨样地紧急;
这已经是最后的关头,存亡只争这一息,
有钱的大家出钱;有力的大家出力!
“这已经是最后的关头”,此处使用断音奏法记号,音符短促,声调低沉,词曲结合,将抗战关键时刻的急迫、紧张心情传递给演唱者和听众。
张曙在《谈作曲》中讲到音乐的固有性能:“组织性的,教育性及振发性的。”因此,他一直致力于追求音乐的革命性和时代性,以及音乐的大众化方向。如何达到目标,他自己也给出了解答:“一首歌如果是代表工人或农民的呼声的,那么首先就要理解工人或农民的生活情况及生活的需求,方能唱出工人或农民真正的呼声来。又如一首歌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吼声的,那么我们便要了解历来敌人进犯我国的史实及眼前一切欺压的活生生的事实,然后才能将全民族的愤怒,集注入我们的歌声里而成为全民族的吼声。”张曙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增强了党性之后,深入到革命斗争的最前线和革命群众中,其音乐作品也走向成熟。
张曙撤退至桂林后,先后创作了《我们要报仇——难民战歌》和《负伤战士歌》。我们可以看出,他个人的抗战情感已经与群众抗战情感融合在了一起。在艺术技巧上,他也因颇具民族风味和民族特色而更具藝术性。先来看《我们要报仇——难民战歌》:
(女)十二月里吃凉水,(童)点点滴滴记在心;
(女)日本鬼的仇和恨,(男)此生不报枉为人!
(合)要报仇,须革命,不管山高水又深;我们无钱有力出,谁愿乞怜做难民。
(女)我们可以缝衣织布,我们可以看护调羹;我们可以担负一切勤劳,我们可以把田地来耕。
(童)我们也是新中国的主人,我们都在炮火中长成,我们要在工作中教养自身!
(男)我们能开垦,我们能输送,我们能拿枪,我们能做工!
(合)做难民,不怨天;只恨敌人无人性,奸淫烧杀祸连年。大家齐心团结紧,分工合作报仇雪耻不要自拖延!
这是一首呼吁工农共同抗战的红色歌曲,艺术表现丰富,结构严谨。歌曲中声音组合为女声、童声、男声和合唱,意味着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团结协作,一同抗日。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极具民族特色。这是张曙将因战事辗转到桂林途中的所见所闻,化为奋起反抗的呐喊,得到了桂林民众的积极响应。
当日军对桂林城进行惨无人道的无差别轰炸的时候,张曙并没有前往防空洞避难,而是仍伏案创作。牺牲时,身上还揣着刚刚完成的《负伤战士歌》:
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
我们要报仇,我们忍不下。
带了花又算什么?
鬼子兵,谁怕他,你要把他杀,扣头叫爷爷。(这里“爷”读为“牙”)
歌曲开头三个连续反问句,一声比一声强烈,感情基调是直率的、奋发的、激昂的。张曙将他的热情和希望传达给了人民。这首歌曲也运用了民间音乐的特殊腔调、节奏和民族方言,增强了歌曲的气势和节奏感,使作品呈现一种别样的民族色彩。
三、张曙音乐作品产生的积极影响
张曙生前是“文化战线上的猛将”,在牺牲后,其音乐作品和英勇抗争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桂林抗战军民坚持战斗。
张曙牺牲后,他的作品依旧被桂林人民缅怀和传播。1939年12月24日,由抗宣一队、新安旅行团等发起,全市新音乐者联合起来,在乐群社大礼堂举行“张曙殉难周年纪念大会”。会上桂林全市歌咏团体、宣传团队、学校歌咏队演唱了张曙的遗作《丈夫去当兵》《洪波曲》《保卫祖国》等歌曲。这次大会通过对张曙作品的演唱,起到了扩大抗战歌咏运动、号召保卫大西南,以张曙精神激发民众保卫祖国的决心。
张曙是我国革命音乐的开拓者,他虽然如一颗流星短暂地在桂林上空划过,但他对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这些年来对张曙的宣传和研究较之冼星海、聂耳来说实在太少。张曙优秀的音乐作品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其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对当今社会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今天,对张曙以及其音乐创作活动的研究,依然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家协会编.张曙纪念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2]《广西通志·文化志》第二编辑室.广西文化志资料汇编(第五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魏华龄.张曙在桂林遇难前后[J].人民音乐,1982(05).
[4]陈玲.张曙红色歌谣的革命性解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
(作者简介:杨歆瑶,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