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世”中“人间道”

2020-02-19韩丹鸿

参花(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现实庄子

摘要:《人间世》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以庄子所处割据混乱、政治无道的时代为背景,反映了当时政治关系复杂、人际关系纠结的一面。其中涉及统治者与百姓、君主与臣子、臣子与储君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它较为独立地陈述了庄周的处世哲学,是庄周对当时社会现实极具特色的反映。一方面,它相當清醒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现实;另一方面,其也相当明确地表现了庄子对待当时社会现实的处世态度。

关键词:《人间世》 处世之道 庄子 社会现实

《人间世》主要以庄子当时所处的战乱烽火不断、百姓生存艰难、平民生命如草芥的残酷“人间世”为背景。而作为“人间世”中的人,又应该寻求一条怎样的“人间道”以求得立世安慰且性命无忧,就成为庄子所要提醒世人的关键问题。庄子的“人间世”是庄子所看到的社会现实,而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人世间”的每个人而言,“人间世”的内容大概都有所出入吧。这也就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个体的差异都为“人间世”赋予了不同的现实意义。

《人间世》可分为七章,首章主要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展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与当权者相处的举步维艰与小心翼翼。借“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①来描述由于统治者的残暴专横而造成的百姓民不聊生的惨状。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状况,颜回提出“愿以所闻,思其所行”,②希望根据孔子所说的去实行,离开安定的国家,前往危乱国家,进而通过自己的言行使这个国家免于战乱疾苦。并提出希望通过“端而虚,勉而一”“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三种方式来影响,感化卫君,使百姓免遭灾难。但是,颜回的方案都被孔子否决。孔子认为更好的办法首先要“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③用耳听是聆听外物,用心听是感应现象,用气听是能容纳外物而内心空明的,只有达到空明的心境才能与道理相合。孔子认为世间千万纷争,都是由于世人过于求名用智,这也是不能使内心空明的根源。只有通过“心斋”止于凝静之心,摒弃追名用智,做到即便游离于藩篱之内也不为名利所动,“入则鸣,不入则止”,④顺其自然,而不过分强求可以通过感化万物,造福社会,造福百姓。笔者认为这是庄子给予身处乱世之中世人的提醒与告诫而非人间避祸之道。身处乱世之中的确有大把建功立业、一夜暴富、名垂千古的机会。但庄子想要借孔子之口表述的是:不要为了追求使百姓免于灾难的名和追求被君主赏识采纳的利而去做事,而是应该以空明、通达,且排除心机的凝静之心真正为人民、为社会、为苍生谋取福利,真正诚心地将百姓解救于疾苦之中。

第二、三章主要讲述借由君臣相处的艰难处境而得出与君主的相处之道。其中第二章主要通过描述叶公子高出使齐国一事来讲述与君主相处之道。叶公子高被派出使齐国,在出行前就对此次任务充满担忧,“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⑤孔子则教导叶公子高,臣子事君主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泰然处之,“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⑥同时,孔子通过古语“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来告诫叶公子高过犹不及、水满则溢的道理。相较于其他人评论庄子的处世之道为避事、怕事的事不关己心态,笔者不认同庄子贪生怕死的言论。在面对充满忧患、寝食难安的叶公子高时,庄子先是借孔子之口以“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进行劝解,接着提出顺其自然、沉着面对的方法。⑦既然“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多说好话、多说坏话都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何不顺其自然?⑧反而可能获得更多的意料之外的惊喜。与儒家的入世哲学不同,庄子哲学在更大程度上展现出的是一种“消极”的不求上进,是一种超脱的顺其自然,是一种“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的无所谓。⑨他不在乎是否完成使命,反而尽力去避免过溢而可能造成的危难。在庄子的世界观中不要过分强求,不要为了完成使命而完成使命,重要的是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保持理智的心态安稳立世。第三章中颜阖将受聘为“其德天杀”的卫灵公太子师,陷入了放纵他将会危害国家,献言规谏他将会危及自身的两难境地。蘧伯玉认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引达、顺导才是安身立命的最好方式,而不是如螳臂当车般不自量力,过分相信自身的能力,导致无法收场。⑩应以一种“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⑾的顺导方式进行教育。结合第二、三章中所讲内容,庄子想要讲述的就是一条在乱世之中的明哲保身之道,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过分用智追名,而是在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下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之事安稳融于世间。这不是消极的保命手段,而是讲方法的游刃有余。

第四、五、六章主要通过描述不材之木和不全之人的生存法则来表达庄子对身处乱世的独到见解和予世人以警示。在第四章中木匠对“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⑿的社神树不屑一顾。因其在木匠的眼中,这样的散木是做船会沉没、做棺椁会腐烂、做器具会损坏、做门户会流污浆、做屋柱会被虫蛀的不材之木。第五章中的南伯子綦同样也遇到一棵“其枝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其根轴解而不可为棺椁,舐其叶,口烂而伤,嗅之味使人狂醒”的不材之木。而综合世间千万种树的命运发现,恰恰是这样一无是处的不材之木才享尽天赋的寿命,而避免被砍走做棺椁、做门户、做栋梁的夭折命运。第六章中形体不全的支离疏,因其自身缺陷在政府征兵时免于奔走战场的危机,在政府征夫时免于辛苦的劳作。不材之木、不全之人,大概就是庄子想要传达的身处乱世之中的大智吧。正如第七章中所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⒀社会动荡,生活固然艰难,人生已如此不易,何不保全自身,而避免如有用之材一般早早夭折,留下的还是一片惨淡凄凉。在大多数读者眼中,庄子的这种思想是极其消极且懦弱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庄子所处的“人间世”其国非国、家非家的社会现实,又要为谁舍生取义、奋不顾身呢?

在世人描绘庄子的语气中往往会带着讪笑和斥责,讪笑他无常人的是非观念,满口齐生死的大道理却言语间充满贪生怕死之念,认为一切可有可無却又以一种钻空子的方式苟活于乱世;斥责他的冷血无情,得过且过,却又以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心安理得地避于人世之外。其实不然,纵使在儒家的舍生取义、建功立业面前,庄子的态度是那样消极且充满逃避色彩,但他并无抛下世间万事万物一走了之的枉顾,而是为仍生活在乱世之中无法挣脱的世间人提供了一条不用过于辛苦和艰难的希望之路,也是对当时境遇的一种无奈以及无能为力之感。庄子也一定对乱世有独到的见解和期待,走出乱世只是个过程,身处其中之人都有彼此的身不由己。那么,如果或急或缓、或进或退都不能使乱世尽快归于太平,那么何不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沉稳心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呢?庄子的“人间世”是乱世之中的人间世,也是太平盛世中的人间世,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个体的人生观念,一种可进可退的圆滑,一种万人眼中会有万种体会的“人间道”。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9页、第143页、139页、第140页、第145页、第149页、第152页、第155页、第166页。

参考文献:

[1]孙柏林.论《老子》中“物”之含义——郭店楚简本与王弼本的比较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2]陈赟.“不知之知”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贯通——对《庄子·应帝王》开端的理解[J].齐鲁学刊,2014(06).

[3]戴兆国.儒家生命哲学的四重维度[J].中国哲学史,2013(02).

[4]李晓英.先秦儒道思想对“物”的诠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5]刘明.先秦时期的“魂魄观”正义[J].兰台世界,2008(24).

[6]李振宏.论“先秦学术体系”的汉代生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7]奚刘琴.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以《论语》和《老子》为例[J].中国道教,2007(01).

[8]朱松美.《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张扬[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9]陈霞.试论先秦道家的“道物无际”观[J].哲学研究,2006(02).

(作者简介:韩丹鸿,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社会现实庄子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马克思社会现实概念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