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影响
2020-02-19冯旭杰刘书浩贾文峥杨新征
冯旭杰,王 洋,刘书浩,贾文峥,2,杨新征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北京 100029)
0 引言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并迅速向其他城市蔓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信息显示[1],截至2020年2月15日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确诊病例57 416例(其中重症病例11 272例),疑似病例8 228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529 41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58 764人。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了有力的控制措施[2],依法、科学、有力、有序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客流密集、空间密闭的特点,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稍有不慎容易成为疫情传播通道,导致大面积、多区域、群体性交叉感染的严重后果。为了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各地城市轨道交通采取积极防控措施。截至目前,各地均要求对进入车站的乘客实施体温检测,同时要求乘客必须佩戴口罩乘车;加强消毒、通风和清洁工作,除常规消毒外,对车站公共卫生间、楼梯扶手、电扶梯、售票机、闸机、安检设备等乘客接触较多的部位,以及车厢内部拉手、车窗玻璃、座椅、车门、空调出风口等关键位置开展全面、多频次消毒。各地还不同程度采取了调整运输组织等方式,积极防止城市轨道交通成为疫情传播的途径。
这些防控措施在有效阻止疫情传播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造成了重大影响。本文从运输服务、企业经营、应急处置等方面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影响,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恢复运营生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1 疫情影响分析
1.1 运输服务
目前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41个城市中,武汉(开通12条线路)、宁波(开通4条线路)以及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温州、徐州、珠海、淮安(均开通1条线路)8个城市所有线路停运;昆明开通的4条线路中有2条停运,长春开通的5条线路中有3条停运;此外,上海、重庆、合肥、常州、长沙、南京、郑州、石家庄等城市的部分站点关闭;深圳、天津、西安、无锡、福州、厦门、青岛等城市不同程度调整了运营时间或行车间隔。
疫情防控需要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调整带来的是客流量的大幅下降。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持续低迷。据初步统计,2020年1月23日至2月10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全部停运的8个城市除外)日均客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70%~90%。2月10日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后,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有所回升,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客运量较复工复产前分别增长约72%、99%、48%,但总体上仍处于低位运行状态;苏州、贵阳、重庆等城市客运量也有10%~30%的增长;东莞、合肥等城市受分阶段、分批次复工复产政策的影响,客运量未出现明显变化。
1.2 企业经营
(1)票务收入大幅下降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直接决定着票务收入。受客运量低迷的影响,根据测算,2020年1月23日至2月10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票务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约70%~90%。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39km,运营线路19条,2020年1月23日至2月10日票务收入较2019年同期下降84%;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52km,运营线路5条,2020年1月24日至2月10日票务收入较2019年同期下降90%;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5km,运营线路1条,2020年1月25日至2月11日票务收入较2019年同期下降87%。
(2)防疫物资、宣传等支出性成本明显增加
随着防疫措施加强,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口罩、消毒液、体温检测装备、防护服、防护眼镜、洗手液等防疫物资需求量增大,防疫费用支出明显增加;各地强化车站和列车消毒通风,加大消毒频次,开启最大通风量,部分运营企业为了降低客流聚集可能导致的疫情传播风险,采取按最大运输能力列车运行图组织行车,以及增发临客、区间车等措施降低列车满载率,人工、能耗成本均增加;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加大防控宣传力度,制作宣传片、宣传画,张贴宣传标识标语,宣传成本明显增加。
(3)职工防护面临较大压力
城市轨道交通属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据初步统计和测算,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职工已超30万人[3]。自2020年1月23日起,各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陆续开始紧急采购口罩、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等防疫物资,加强职工防护,但从抗击疫情的艰巨性以及目前市场供需形势看,防疫物资储备依旧不足,仅能满足短期防控需求,存在职工防护不到位而导致感染的风险。
(4)运营企业工作进度受到较大影响
用于设备维护的物资配件无法按时交付,车辆、供电、信号等关键设施设备存在备品备件不足的风险;一些更新改造、大中修计划项目可能无法按时完成招投标和采购任务,一些在实施项目可能因设备、零配件生产地或技术团队处于疫情重灾区,无法按时复工。另外,计划近期开通的线路由于疫情导致工程停滞、人员培训暂停及物资装备延期交付,存在无法按原计划时间开通的风险。根据目前疫情形势初步估计,原计划工作整体滞后2个月。
1.3 应急处置
疫情发生初期,部分运营企业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和应急准备不足,暴露出防疫物资不足、员工安全防护不到位等问题。本次疫情也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出了考验,新技术、新装备开始投入应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量大,在进站前对乘客进行实名登记、体温检测等易导致客流聚集,增加交叉感染风险。为减小风险,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采取了微信登记等网络实名登记措施,北京市在35座车站配备了非配合式热成像体温测试系统。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仍有很大应用空间,建立科学、稳定、规范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快速应对不同场景下的管理需要,例如防疫物资管理和防疫宣传工作等。因此,要以防控疫情为契机,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 恢复运营面临的挑战
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国经过20多天的联防联控,除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防控形势仍很严峻外,全国其他地区疫情已经基本或能够得到控制,可以做到一手抓防控疫情、一手抓复工复产,进入了控疫情与稳增长并重的阶段。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也开始进入应对复工复产客流的新阶段。北京地铁按照最大运输能力编制列车运行图,实时监测客流情况,针对客流量较大、断面满载率较高的线路,在按照最小间隔运行的基础上,采取适时增发临客、区间车等措施,降低列车满载率[4];上海申通地铁针对高满载率区段,通过缩短或调整停站时分、加开备车疏散大客流、动态调整行车交路等手段,均衡列车客流满载率,最大限度控制人流密度[5];广州地铁自2月10日起,线网最大上线列车数258列,市区核心线路高峰期行车间隔为3.5~5min,郊区线路高峰期行车间隔约为6~12min,每条线路均安排2~4列备用车,根据客流增长情况随时安排投入运营,控制列车满载率[6]。总体来说,城市轨道交通能否成功打赢本次疫情防控战面临以下挑战。
(1)全线网疫情防控任务仍然很重
各地运营企业要在疫情防控中一盘棋统筹考虑各站点、各线路、全线网,特别是对在火车站、机场、长途客运站等从外地返回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乘客,要加强与铁路、民航、长途客运等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作,对于疑似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与本地卫生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按照要求坚决落实公共交通消毒、通风等防控措施,确保工作没有漏洞。
(2)大客流处置是极大考验
自2020年2月10日起,全国开始进入疫情防控关键期、复工复产期、返程高峰期等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大与防疫期间严防人员聚集的矛盾不断凸显,既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流需要,又要防止车站、列车内乘客过度密集,对于运营企业来说难度很大。另外,在客流恢复增长的过程中,进站乘客体温检测、发现疑似病例合理转运等,对于运营企业和管理部门也是极大考验。
(3)引导通勤客流回归需要时间
为了避免公共交通工具成为疫情传播的途径,个别城市暂时取消了限制小汽车出行的有关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个体化出行,也会造成乘客对公共交通工具的不信任感。对于整个城市来说,通勤客流由个体化出行工具来承担是不经济、不现实的,恢复大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必须引导通勤客流回归城市轨道交通。因此,在疫情防控的同时,需要运营企业和管理部门加强宣传,减少乘客因害怕被感染而不乘坐城市轨道交通的担忧,引导通勤客流尽快回归城市轨道交通。
3 对策建议
当前疫情防控仍处在关键阶段,同时大部分地方也在有序复工复产。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城市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的大动脉,为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应当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保通保畅,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原则,开展以下工作。
(1)有序恢复运营
加强行业指导,支持宁波、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温州、徐州、珠海、淮安、昆明、长春等城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运营恢复方案,按程序批准后有序恢复运营;其他城市要结合本地客流情况和防疫形势,逐步开通此前关闭的车站,恢复运营时间和运行间隔,更好地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
(2)优化运输组织
加强客流跟踪和预判,根据春运返程和通勤客流情况合理调整列车运行计划,积极投放运力,加密行车间隔,必要时可采取加开临客和备用车、调整行车交路、调整停站时分等措施,有效控制列车满载率。通过优化车站走行流线、引导乘客分散进站、分散车门候车、灵活调整限流策略等措施,有效控制站台人流密度。与火车站、机场、长途客运站等相衔接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要加强与铁路、民航、长途客运等部门和单位的信息互通,密切关注客流变化,及时调整运力安排,加强现场客流组织,避免客流出现高度聚集。
(3)严格落实防控措施
运营企业要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关于统筹做好春节后错峰返程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保障工作的通知》(交运明电〔2020〕44号)中《客运场站及交通运输工具卫生防护指南》的有关要求[7],认真落实车站和列车的清洁、消毒和通风,加强职工的防疫保护,强化疫情防控物资供应保障,积极采用实名登记、体温监测等新技术、新装备,切实将疫情防控责任落实、落细。
(4)营造文明乘车环境
运营企业要加强车站和列车巡逻查控,及时提醒乘客做好防护,引导乘客候车、乘车与其他乘客保持距离,避免大范围聚集和面对面谈话。加强乘客宣传引导,强化公共卫生知识普及,通过车站和列车乘客信息系统播放防控宣传片,车站显著位置的广告灯箱刊登防控宣传画,安检点张贴防控提示标语,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乘车环境。
(5)开展运营风险分析与应对
对票务收入现金流和对因防疫需要增加的支出性成本进行测算分析,对现金流困难的运营企业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大补贴支持力度,满足运营需要。运营企业要对备品备件周转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安排采购,有效应对市场供应不足、运输不及时的风险。对因疫情导致未正常开展的大中修、更新改造工作开展安全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工作计划,确保运营安全。毫不松懈抓好运营安全生产和设备维护,谨防安全生产事故。
(6)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及时总结本次疫情防控经验和教训,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深入开展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和教育,加强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以信息化促进应急管理工作,持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4 结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考验。本文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企业经营、应急处置等的影响,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总结了经验;同时,在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逐步有序恢复运营生产的对策建议,为各地复工复产提供决策参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也会面临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的新问题、新挑战,应当不断总结应急处置中的经验和教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