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

2020-02-18王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导入语言教学创新

王羽

摘要: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综合实力持续加强,文化走出去战略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已势在必行。但一直以来,语言教学多将外国文化输入及培育学生语言技能作为教育重点,中国文化导入在现阶段面临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冲突、课程设置缺乏较强的文化性等难题。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创新课程教育内容、促进课程设置的创新与改革、注重教师团队教学技巧的创新,以此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切实使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导入;创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1.032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1—0141—04

众所周知,文化和语言密切相连,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语言输出及文化导入均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仅注重语言理论输入,忽视语言有关文化知识渗透,教育者难以获得较佳的教育成效。就学生来说,若语言学习局限在单调的词汇、语句背诵,欠缺有关文化知识,则难以熟练了解语言知识并自如运用。而英语作为国家教育体系内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英语知识学习,不但对健全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养具备重要价值,同时,对提高国家教育国际化水准、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均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学生群体中,了解英语知识及语言运用水平的学生占据多数,而掌握语言文化的则十分稀少,这不但会极大程度地约束学生跨文化交际,对学校语言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也会造成了反向影响。因此,研究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路径,是当今教育人员应关注的课题。

一、语言教学中存在的差异现象

(一)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差异

语言反映文化,也反映民族独特的属性,其涵盖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语言的形成、存在及发展和民族文化紧密相关。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心理状态等均在其语言当中获得广泛且深切的反映。由语言传播与承载的文化,是某个社会群体通过这一语言所表述的特有的表达方式及生活方式。美国人向往纯洁的爱情,因而在婚礼中,美国人多将白色作为婚服颜色。并且,美国注重婚姻合同,在婚前阶段,男女双方会签署具备法律效应的“婚姻合同”,触及婚后财产归属、分担家务以及离婚前提条件等。而中国人追求吉祥与美好的事物,在婚事操辦中常常见到将莲子、红枣、桂圆及花生等干果用作贺礼送给新婚夫妇,因为这类干果谐音均象征着美好的祝愿。但世界诸多国家所用语言中均较少存在相似的谐音现象。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较难完全表述其内涵。文化具备显著个性,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必然具备一定差异,而将文化导入到语言中,便产生语言差异。文化和民族思维间存在着决定作用,也决定其语言的实际表述方式,决定思维和语言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特殊的语言表示特殊的文化内涵,且特殊文化又经过特殊语言展现。简而言之,文化决定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影响言语表达。

(二)传统价值观差异

文化的关键内容在于传统价值观。每个社会群体均具备其特有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对其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逻辑等均具有直接影响。然而,群体当中的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获得这一体系。对身处某一文化环境的学生而言,其行为模式被价值观所支配,语言也被印上价值观的标志。源自不同国家、民族的学生,其传统价值观与信仰存在差异。因此,在面对相同事件或事物时,由于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学生们存在的看法、处理事件方式及行为准则也不同。但是,要想学习并学好一门语言,应接受这一语言所处文化当中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人较为典型的传统理念即和谐思想,常常被称作中庸之道。具体而言,即提倡为人处世应采用和谐公正的观念,反对偏激、固执的做法与思想。而这反映在人际交往层面,主要呈现为对人应具备忍让、谦和的性格与温良平和的风度。而美国人性格较为外向,不拘礼节。同时,美国人不注重地位,特别是社会地位。多数美国人并不愿自身因年纪或者社会地位等因素被人尊重,甚至无论年纪大小,美国人喜爱直呼其名。而在中国,这一行为被视作不礼貌,在交际时根据年纪或者社会地位均存在不同的称呼。因此,若语言学习者难以接受目的语所处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则难以切实学会这一语言,从而无法准确且得体地展开交流。

(三)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不同的文化呈现在思维模式层面的差异,会致使编译形式的不同。换言之,不同的文化衍生不同的语言架构,而应用某种特有语言架构的学习者则会产生特殊的思维模式。因不同文化致使思维和语言层次的差异,自然会产生外语学习障碍。依据心理学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在面临和自身文化思维模式相契合的事物时,学习者常常呈现出乐于接受的心态,但面临和自身思维模式相异的事物时,学习者则认为不合逻辑。因而,在实际学习中,学习者常常更易接受目的语和自身母语在语言表示及思维模式层面具备共性的部分,然而针对个性部分的接受则存在诸多困难。将英语和汉语视作比较对象,首先呈现在语言习惯层面的不同之一,即汉语习惯由大至小展开叙述,而英语则不然,其习惯由小至大展开叙述。这一特点在地址层面的表达较为显著。比如,“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外国语大学”,地址表达是根据地区范围层面由大至小来表达。但是,在英语中正相反,其是根据地区由小至大的思维模式实现语言表达,于是便翻译为“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由此可见,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致使语言表述习惯的不同,这也决定着不同语言,具备不同的句法结构及语法类型。

二、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语言教学改革的要求

因我国学校教育长时间受应试教育观念束缚,在英语教育实践当中,重视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问题极为突出。无论是英语教师展开教育工作,还是学生们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均将语言知识视作重点。而这一现象,曾导致我国学生们学习多年哑巴英语,这一尴尬局面也是国家语言教学事业的主要弊端。近年来,伴随高校教育改革的践行,语言教育也获取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育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又呈现出仅重视语言会话与文章写作的流利程度,忽视语言交际应用合理以及得体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借助英语进行交際时常常发生错误。因而,在语言教学改革的下一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将文化导入视作核心课题。

(二)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伴随科技的进步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各个国家、民族及地区间均十分频繁。英语身为世界语言,是现阶段各国应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之一。并且,英语也是我国跨文化交际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语言。文化交际内涵相较语言交际更为深刻与广泛,其不但涵盖语言层次的沟通,还涵盖文学、影视、娱乐以及音乐等诸多文化方面。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产生,除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涵盖对于目的语所处文化背景的认知水平。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是培育学生群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要求。

(三)有助于学习者充分理解目的语

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即在真正理解目的语及应用目的语表述时,导入与其紧密相连的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导入蕴藏在目的语架构体系与表达体系中反映该文化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是非观、思维模式、审美习惯、衣食住行以及道德规范等层面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在目的语语用体系、词汇体系、语法体系以及语义体系中,均呈现出这些文化要素。针对语言的理解与应用,其具备的规约作用十分重要,并且不可缺少。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若不实施文化同步教育,仅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则难以精准理解所学语言,更难以准确应用语言展开交际。然而,这类蕴藏在语言架构与表述体系内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了解程度偏低,而身为外国人对英语所呈现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等内容却约定俗成,从而导致文化差异上的矛盾与交流层面的障碍。

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原则

(一)整体系统原则

文化总是具备较强的整体性,每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均不会呈现出单一性,而层次性、多元化以及丰富性几乎是每种文化均具备的特点。在英语文化学习中,应重点关注文化元素及差异,对所学语言身处文化具备整体性的掌握。唯有这样,才可精准理解、掌握具体的文化形态及文化现象。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实施文化导入时,应切忌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部或者整体,单一地讲析语言文化的具体现象及内容,从而忽略语言文化的系统性及整体性。教育者应重视培育学习者理解语言文化思维,还应重视提高学习者对语言文化基础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二)循序渐进原则

文化这一词汇内涵极为广泛,其具备博大精深的特点。文化不仅涵盖文学、技术、艺术与科学等诸多层面,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以及衣食住行均呈现出某种文化。因而,文化学习区别于知识学习,凭借加班加点或者突击加强常常无法获得较佳的效果,必须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在学习与现实生活中了解文化、思考文化、领悟文化,才能获得一定成绩。在语言教学中,教育者在文化导入时,也应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应经过久久为功以及日月累积的韧劲培育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的感悟,唯有这样,才可使语言文化由教材迈进学习者的内心世界。

(三)开放性原则

语言文化涉及广泛且内涵丰富,仅借助语言教育课堂中的有限时间,难以助力学习者构建对语言文化的感觉以及培育其适应外语的能力。因此,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在文化导入中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不仅应保持平时教学对语言文化内容、背景的开放性,还应保持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在语言文化内容层面,学习者对于该语言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学、哲学、科技、艺术、历史以及政治等均应适当掌握。在教育模式层面,教育者可努力进行手段灵活与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呼吁学习者观看外文电影、歌曲、杂志期刊、收听广播以及和外籍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等。

四、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面临的困境

(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冲突

专业课教育应锻炼学生们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的基础语言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均投入大量时间锻炼学生们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特别对于地域性高校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学生群体语言基本功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音标还未熟练掌握。在此状况下,学生未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教育者不断强调文化导入,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们不知所措。教育者将大量教学时间用作培育学生们的语言基本技能,进而面临教育时间不足的严重问题。师生在过于注重语言教学或者学习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忽略本土语言与文化的累积,顾此失彼的教育、学习状况,对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平衡造成了反向影响。

(二)课程设置缺乏较强的文化性

纵观我国传统语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偏重语言所具备的工具性特点,欠缺人文精神,并将语言和文化置于对立地位。语言教学面向多元目标取向以及多元社会需要,培育高素质、厚基础以及强水准的高端人才,但以往的课程设置因被应试教育观念约束,依然存在诸多历史痕迹,在实际课程设置中欠缺学生群体素养及人格的培育。自改革开放后,外语领域倡导培育复合型语言人才,这一人才更多地标志着语言教学培育计划存在更强的职业导向特征。因此,商务英语及经贸英语由此诞生。伴随国家、社会的发展,我国文化走出国门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因而语言教学应增设以英语作为载体,传授中国文化的有关课程。

五、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策

猜你喜欢

文化导入语言教学创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文化导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析商务日语教学中日本企业文化的导入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