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反思
2020-02-18张岩
张岩
摘要:农村校长培训是国培项目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教育具有示范意义。农村校长培养工作的要点,在于针对农村校长 的特殊职业需求设计培训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力的全面提升,引导其投入学校管理改革的实践,在尊重其个性发展路径的前提下,促进其校长职业素养和学校面貌的改观。上述农村校长培训工作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助力校长职业素养提升的“吉林经验”。
关键词:校长培训;教师教育;国培项目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1.002
中图分类号:G6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1—0005—04
农村校长培训是国培项目的重要内容,对于教 师教育具有示范意义。农村校长培养工作的要点, 在于针对农村校长特殊职业需求设计培训内容,促 进其自主学习力的全面提升,引导其投入学校管理 改革的实践,在尊重其个性发展路径的前提下,促 进其校长职业素养和学校面貌的改观。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校长国培计划”——中 小学校长示范性培训项目“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 助力工程”(以下简称“农助工程”)。该项目是教育 部“校长国培计划”的组成部分,也是首个国家级示 范性农村校长培训项目,面向中西部地区国家级贫 困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 校长开展培训,主要包括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班、 农村小学校长培训班、农村中学校长培训班,目的是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解决办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
吉林省教育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是教育 部首批认定的“农助工程”承接单位。自项目启动以 来的七年间,中心相继获批了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 训的 13 个子项目(2013—2018 年每年 2 个子项目,2019 年一个子项目)。来自全国 22 个省级行政区、15 个民族的 649 名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先后在这里完成了专项研修任务。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国培计划”的任务,是中心孜孜以求的工作目标; 赢得参训校长学员的认可,是中心培训活动组织者用心经营和最为珍惜的“金字招牌”。2013 至 2018年,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每年对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采取承办单位自评、学员满意度调查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问卷调查、资料和成果分析等方法,从培训条件、经费使用、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培训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吉林省教育学院连续六年名列第一名。基于此项目,“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吉林模式课程构建与实践”这一教学成果荣获吉林省 2018 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校长培训独特的“助力”之举,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适需、导学、助行、尊重、促变。本文旨在梳理吉林省教育學院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近些年来在校长培 养工作领域的核心经验,以推动校长培训工作再上 新台阶。
一、适需:三阶段与五模块方案的连环设计
校长培训,属于成人非学历教育服务范畴。 培训首先要找准学员的受教育需求,中国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农村校长培训一定要满足农村学校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应当是“适需”的培训,是适应中国农村教育情境、满足农村校长个性成长需求的教育,只有“适需”,才能做好校长培训 “供给侧”的整体设计和教育产品的订单式生产。
经过认真调研,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最 为缺少的是通盘诊治学校发展问题的理论自觉。对 于办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他们很多时候面临着理 论选择上的困惑和实效取向模糊的行动困境。针对 这一问题,培训团队设计了“校长‘优化内部管理行动能力”等培训主题,积极秉承“适需性”立场的实践要素调研辨析,有效立足“外显逻辑递进”与 “内生驱动感召”相结合的培训路径设计原则,针对“农助工程”75 天的培训周期,设计了“三阶段五模 块”的适需性培训路径。基于“知、思、行”的逻辑递进关系 ,培训团队设置了“ 始于知 :集中学习阶段(10天)”“促于思:影子培训阶段(15 天)”“达于行:返岗实践阶段(50 天)”三段式的阶段培训路径。在此基础上,针对“学校内部管理改进”本质问题思考,培训团队适需设置了学校内部管理改进的行动价值诉求(为什么)、行动体验认知(是什么)、行动要素指南(做什么)、行动策略研究(怎么做)、行动落实指导(如何践行)等五个模块的培训任务内生链接路径。此外,培训团队考虑到参培校长“集中培训”阶段的研修疲劳问题,适需设置了“集中学习”“影子培训”交叉递进的培训推进落实路径。
“三阶段五模块”的适需性培训路径设计,不仅 彰显了项目培训设计的“解释性”高度和“感召性” 深度,更充分助推了参培农村校长有序、有效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改进的行动问题自省、行动体验自为、行动认知自信、行动研究自主、行动改进自觉。
二、导学: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的并重
对于农村校长而言,相对于“为什么”“是什么” 的专业引领课程,他们往往更迫切地关注“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实践导向课程。因而,以“导学”为根基的培训课程建构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农村校长优效培训“常态化”的必要支撑和重要载体。
我们依据校长学习的四种方式,即习得型学 习、应用型学习、反思型学习和交流型学习,将一线 优秀校长、专职教育培训师以实际问题为核心的案 例解析课程和高校资深基础教育研究学者以实践优化为重点的上位引领课程确定为习得型、应用型显性课程;将以问题本位、实效改进为中心的参训学员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活动课程确立为交流 型、反思型隐性课程。针对“集中学习”“影子培训” “返岗实践”等校长培训主流载体,培训团队对农村校长培训课程进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效整合与建构。 我们针对项目实施推进阶段的核心任务,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思考和行动探索,在集中学习阶段聚焦“始于知”的阶段性研修目标,在“案例教学分享”“专家专题授课”等常态化显性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建构了“问题调研汇谈”“世界咖啡研讨”“理论导师答疑指导”“实践导师经验指导”“双导师合作改进指导”等特色化隐性课程。我们还创新探索了以班主任分享交流为路径的“感悟教育——主题微培训”和以学员互动分享为主体的“ 我的学校 、我的心——主题微课程”,得到了参培校长学员的好评和充分认可。
三、助行:影子培训与返岗实践的双轨推进
“影子培训”又称“体验培训”“跟岗培训”,是为提升参训校长的教育实践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培训环节,参训校长深入实践基地学校,通过与基地学校的专家校长“如影随形”的近距离接触,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专家校长的日常领导与管理行为以及学校的主要工作,聚焦自身迫切需要解决的办学治校问题,采取“听、看、问、议、思、写”等方法,深度学习基地学校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积累办学治校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办学治校问题分析报告和学校改进方案。我们为防止“影子培训”可能出现的组织松散、内容随意,指导针对性、 任务驱动性薄弱的问题,设计了以“网状交叉编组综合案例研究”为载体的“影子培训”模式,具体建构了“网状交叉学员编组”“驻校跟岗全面观测”“案例研究重点观测”“体验认知研讨交流”“研究材料收集整理”“研究维度聚焦汇谈”“案例分析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主题论坛”等八个实践活动环节。这些举措切实保障了参训校长“影子基地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实现了“促于思”的阶段性研修目标。
“返岗实践阶段”的培训我们以校本文化建设 行动改进指导为中介,在为期 50 天的返岗实践研修阶段,聚焦“达于行”的阶段性研修目标,拓展建构了“基地校专家校长集中实地赴校指导”“专家校长远程视频指导”“网络平台专题拓展研修”“虚拟社区研讨汇谈”“专著研读远程沙龙”等五项实践活 动,助推参训校长立足校本实际,聚焦问题解决、实 践改进和经验提升,与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完善优化 学校改进方案,实施学校改进行动,完成返岗实践 报告,提高管理水平。
影子培训和返岗实践,立足“先体验、后理念、 再实践”的双轨推进行动学习模式,将理论学习、实 践体验、反思改进三者有机结合,帮助参训校长提 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理性约束与温情管理的结合
参加培训的校长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时难
免面临角色转化、情智融合困难的不适,这需要有 效的培训管理加以缓解。农村校长往往更需要理性规约制度与温情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这有助于充分发挥管理的契约精神,切实激发参训校长的自主参与热情,达到“思行自觉、内生改进” 的培训效果。
为充分保障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校长参训期间 的学习、生活质量与效能,我们举全院之力,组织、 协调学院各部门,明确分工、合作联动,系统建构了由“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执行团队+项目保障团 队”共同组成的“项目管理服务团队”。同时,我们还 明确了“三高+三精”的项目培训整体服务原则:“高 站位 + 精心设计”的培训服务筹备,“高标准+ 精细实施”的培训服务运行,“高效能+精诚合作”的培训服务保障,为项目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
我们的项目执行团队立足于根植学员的倾情服务态度,聚焦“尊重”的核心立场,践行了“专业而有温度”的培训管理工作,有效营造了“聚缘、惜缘、续缘”的和谐培训氛围,建构了“知行并重、情智共生” 的培训交流平台,助推参训校长生成“一次相聚、相识、相知,终身同学、同道、同行”的培训情意。为切实保障参培校长学员的学习生活质效,项目团队一方面制定了内容详实的“项目管理制度”“学员守则”“参训提示”等“理性”制度规约文本,切实基于契约精神,助推参训校长践行自主管理,另一方面,有效立足“三高”(高站位、高标准、高效能)和“三精”(精心设计、精细实施、精诚合作)的项目管理服务理念,开展实效与时效兼具的“温情”学员管理,设置了“研修校长地图”“研修情缘班徽”“学员续缘杯” “个性化小组桌签”“微笑出勤板”“教育名言书签” “温情班级药箱”“体育用品箱”等学习用品。人性化的培训氛围,使培训管理实质转化为培训服务,体现教育关怀的魅力与价值。
五、促变: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并重
“以培促变”是校长培训专业质效的显著表征 和重要内涵。基于“促变”立场,校长培训应具有“问 题欣赏”的科学导向与“行动留白”的艺术取向。“问 题欣赏”的科学导向,需要切实聚焦学校改进与发展的“共性问题”,有效透视参训校长的 “个体需求”,以“问题本位”的专业姿态,科学助推校长学员提升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留白”的艺术取向,需要参训校长立足“短期”的研修实效驱动,基于“长足”的自觉激发,促进参训校长的终身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考量,项目团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思考和实践探索。一方面,为了有效提升培训效能,项目全程采取“过程质性考评维度”和“结果量化考评维度”相结合的学员研修绩效综合考核,聚焦两个考评维度,根据学员参培研修的出勤度、参与度、改进度等三项主要考评指标,量化明确考评比重,质性建构考评内容、方法,指定考评人员,分阶段具体设置针对性、实效性突出的培训驱动任务,以评助长,保障参训校长研修成果的丰富生成性。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双导师”优质资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系统组织开展“理论导师—问题诊断 答疑指导”“实践导师—经验分享行动改进交流” “导师团队—分组座谈合作指导”“导师团队—主题 论坛点评指导”“导师团队—集中远程视频指导” “导师团队—集中实地赴校指导”等导师指导活动。 这些具有建设性启示和实效性引领的校本问题指 导活动,有效激发了参训校长的校本改进自觉,帮 扶参训校长解决了办学重点、难点问题。
经验源于实践,质量源于过程,吉林省教育学 院七年来对“农助工程”的理论思考、機制设计和实 践探寻,凝聚着一所参与国培计划的培训单位的情 意力量、智慧力量和行动力量。我们将在新起点上继续推进、抓好抓实农村校长培训工作,持续助力农村校长专业发展与素质提升,期盼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新时代的农村教育伟业添砖加瓦,成为助力农村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有效提升的“脚手架”、实现基层校长业务素养与时俱进的“加油站”和激发学术研究成果应用教育实践的“转换器”。
[参考文献]
[1]魏龙渝,姜利琼.校长专业化与中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2]王敏,凌云志.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三重维度[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01).
[3]杨虹,丘名实.学校诊断:一种有效的校长培训方式[J].现代 中小学教育,2018(11).
[4]杨文新.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要突出“四化”[J].福 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0).
[5]余吕明,陈伟平.农村小学校长“影子”模式培训的实践[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02).
Reflections to the Training for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asters
——A Case of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Masters Working for the Rural Schools in Remote and Poor Areas
ZHANG Yan
(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Abstract: As a critical part of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Chinese Teachers, training for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asters leaded the way. The key points based on the explanative practices included: setting the curricular plans according to the spe- cial and professional needs, improving the learning ability, inspiring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school management, re- specting the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route and consequently, endeavoring to making a new master and a new school. The above five points constructed the new contents of“Jilin Acquaintances”for the work of training school masters.
Key words: training for school master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Chinese teachers
[責任编辑:黄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