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支架练语言

2020-02-18钱树凯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整体把握

钱树凯

[摘要]语用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我们不能生硬地练、机械地练,而需要结合课文内容选择适切的支架,让学生练有抓手,练有梯度,练有根基。结合《枫树上的喜鹊》一文,教师分别从选择支架、搭建支架、扣准支架、筑牢支架四个维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扎实的语言实践平台,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整体把握;扣准支架;训练语言;练有梯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68-02

最有效的語文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言语智能的生长,形成全新的体验。教师需要利用言语支架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高效发展。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对言语的关注并不少见,但学生言语能力还是停滞不前,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支架的运用还不到位。笔者就以统编教材《枫树上的喜鹊》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整体把握,在细读中选择言语训练的支架

所谓言语支架,就是文本语言中最具有典型价值的语言范式和结构,有的贯穿于文本的内在框架之中,有的散落在文本表达的细节之中。要想精准而快速地提炼出言语训练的支架,就需要引领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整体把握、甄别对比。

就以这篇《枫树上的喜鹊》为例,课文中就蕴藏着两处较为经典的言语范式:第一处是运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第二处是喜鹊阿姨与喜鹊弟弟的两次对话。之所以选择这两处典型句式作为这篇课文语言训练的重点语段,主要在于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在正式文本阅读时首次接触的,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陌生感。其中,第一个句式采用了并列关系,且是三个“一会儿”的连续运用,对二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训练价值;第二个句式主要是人物对话,也是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能力缺失之处。

教师紧扣课文自身所裹挟的言语训练价值资源,并融合学生原始的语言经验,开掘出适切的言语训练支架,引领学生从教材文本扩展到实际生活,逐步学会独立表达,从而构建出以文本典型句式为支架的语用训练课堂,为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拓展转移,在模仿中搭建言语训练的支架

言语训练本身就是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操练。如果说言语训练的终极目标是铸造学生的语言大厦,那么引领学生一步步去完成的方法和路径就是建筑这座大厦的施T图纸。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独立表达具有较大难度,教师要从典型的言语形式人手,搭建支架,让学生借助言语支架不断攀登。

教学《枫树上的喜鹊》时,教师就进行了这样的支架搭建:对于第一处训练点,首先指导学生先锁定语段,然后在多次朗读中聚焦核心语句,并圈画出三个“一会儿”,提炼出语段的句式框架;随后,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省略号,拓展梳理出“搭窝、飞行和捉虫”等活动,并相机组织学生围绕着“喜鹊弟弟还会学些什么”这个问题,进行拓展性说话练习。对于第二处训练点,教师先进行过渡:“小喜鹊学得很认真,时间匆匆而过,月亮婆婆来到了夜空,此时它会怎么认识月亮呢?”再引领学生紧扣课文中的语段进行拓展性训练:“喜鹊阿姨一开始‘鹊!鹊鹊鹊!是什么意思?喜鹊弟弟快乐回答‘鹊!鹊鹊!鹊鹊鹊!代表了怎样的意思呢?”利用课文中的语境和格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性想象说话。

从这一板块的教学来看,言语支架的搭建和运用,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感知品味语言、内化悦纳语言、表达倾吐语言的过程。当教材中文本语言的内在形式被不断强化的时候,学生个体的表达习惯、表达意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从而生发出全新的语言范式。

三、角色置换,在体验中扣准言语训练的支架

言语支架是根据作者的表达意图搭建起来的方法支架,能够给学生提供精准的写作知识和实用的方法,让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建构联系。言语支架的训练指向一旦不同,就会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方向也完全不同。

如教学课文中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拼音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8自然段;然后师生对演朗读,并相机邀请两名学生模仿喜鹊弟弟,模仿“鹊!鹊!鹊!”的声音;之后,教师追问拓展:“除了课文中的a、o、e之外,他们还可能会学到什么呢?”学生尝试以发散性思维的方式进行想象:如果喜鹊阿姨是在教学数学,这声音可能是_________;如果喜鹊阿姨是在教英语,这声音可能是___________;如果喜鹊阿姨是在教音乐,这声音可能是____。这样搭建支架,内容好像是拓展了,学生的内在思维好像也被激活了,但文本语言内在节奏和主体性意蕴却被完全破坏了,言语支架也完全成了一种摆设。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修改。

自主找找:看看喜鹊阿姨是怎么教喜鹊弟弟学拼音的。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寻找相关语段。

角色对对:邀请学生来做喜鹊弟弟,再现课文中的内容,将角色所传递的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

巧妙变变:改变喜鹊阿姨教的方法,比如:“鹊!鹊!鹊!鹊!鹊!鹊!”教师先读得极富节奏感,铿锵有力。“如果你是喜鹊弟弟,你会怎样来学习呢?”教师再让学生轻轻地、柔柔地朗读。

这样的修改,不仅借助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了语言范式的感知与训练,同时为学生自主性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可见,言语支架的创设必须要充分落实文本载体的价值意蕴,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学情调整,在转化中筑牢言语训练的支架

言语训练支架的构建不仅仅需要紧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同时还需要聚力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积极协调语言运用和表达思维之间的共性发展,真正为提升学生内在的表达素养奠基。如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的想象写话“喂虫子”,也是借助支架推动学生言语训练的版块,旨在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并学会与感叹号合用来表达情感。

教师可进行语言渲染:“小喜鹊美美地睡了一觉之后,第二天发生了什么呢?原来喜鹊阿姨找到一条虫子并带了回来。站立在窝边上,喜鹊弟弟一直‘鹊,鹊,鹊鹊鹊鹊!”地叫个不停,这是在表达什么呢?当喜鹊阿姨将虫子放在喜鹊弟弟的嘴巴里时,它叫起来‘鹊,鹊,鹊……义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呢?”这一部分的教学,笔者采取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适度引导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三个惊叹句,在文本朗读的过程中,猜测喜鹊弟弟在看到虫子时的心情,并组织学生尝试以自己猜测到的着急、兴奋之情来朗读文本。紧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究喜鹊弟弟内心的想法,即着急的内心活动、兴奋之情具体是怎样的。教师先不让学生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将这些想法所包含的意思再次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层次的朗读就不仅仅是展现内心的一种符号或者方向,而是由具体的认知体验来具化角色的内心世界。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将内心的体验撰写在横线的空档处,进行交流反馈,并从想象合理、书写工整、标点正确的角度进行评价。

在这段文字中,惊叹号的使用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在这篇课文语境的感知下,学生认识到文中的惊叹号表达的是着急的心情,这就给中下水平学生的写话指引了方向。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也有着迥异的思维方式。经历上述板块的教学,学生获取的不再仅仅是言语形式和结构轮廓,更获得了自主性认知体验的广阔天空。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但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枯燥生硬的训练上,而需要合理地运用言语训练支架,促进学生言语智能在表达实践中快速生长,从而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整体把握
以故事促进学生乐学数学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
谈平衡教学法在中职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神马都是浮云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分析
以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让阅读教学走向有效
如何结合课文进行段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