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辅助手段介入时机的把握浅探
2020-02-18王苏兰
王苏兰
[摘要]在阅读课堂上,当学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或思维出现卡壳时,需要教学辅助手段介入,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学习。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辅助手段介入时机,可以在预习时、解读时、鉴赏时、训练时进行介入,以帮助学生深潜文本,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课堂;辅助手段;解读文本;语言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42-02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进入文本,或者无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时,教师常常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多媒体、白板、挂图、实物、网络等,都可能成为教学辅助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意整合辅助资源,而且要对辅助手段介入的时机进行考量,以提升辅助教学的效率。那怎样选择辅助手段介入的时机呢?
一、预习时介入,激活学生预期心理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在文本学习之前,教师可利用多种媒介,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这样能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一定的冲击,激活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视频、动画、音频等材料,或者投放思考问题,或者是展示学习材料,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利用多种媒介引导学生展开预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预习阶段,选择何种教辅手段,教师要进行具体的考量。学生大多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预习任务,这样才能引导他们自主预习。为提升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及时利用教辅手段,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在预习时,教师拿出一沓黄色的树叶,让学生展开细致观察:“这些树叶是秋风刮落的。认真观察树叶,你会有哪些发现呢?结合课文阅读,说说这些树叶都像什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展开梳理性阅读,准备课堂朗读展示。”拿到树叶后,学生主动地展开观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就是课文之中说的‘金色巴掌。”也有的学生说:“这些树叶在空中飘舞,很像是一些花蝴蝶,也像一些风筝。”
案例中,在预习时,教师借助树叶进行教学调度,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观察机会,启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为文本阅读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是恰当的。
二、解读时介入,接轨学生认知基础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进行引导,让学生产生形象的认知。在讲解文本的抽象内容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运用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就能给学生带来最为直观的感受,这样的辅助手段运用无疑是适当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基础,这是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清楚的情况。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使用辅助手段,以接轨学生认知,形成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在文本阅读时,学生常常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不妨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教师先和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内容,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对课文有直观的感知。同时,教师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这些图片是对文本内容的直观展示。仔细观察图片内容,看看你能够从图片中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很快就有了发现。有的学生说:“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获得了果酱的营养,开始了疯长。这个情节设计太精巧了。看图片中,这根胡子越来越长,人们利用这根长胡子做很多事情。课文用省略号来表示长胡子还有其他作用。在图片中,我们看到有人用这根胡子跳绳,有人用这根胡子做鞋带,还有人用这根胡子做井绳打水。”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出示图片,成功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从学生的交流可以看出,图片内容更为丰富,给学生的阅读带来更多的精彩。图片信息与学生生活认知的高度對接,这是图片介入的成功之处。教师利用图片展开教学引导,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认知进行接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
三、鉴赏时介入,突破学生思维瓶颈
语言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感知语言的重要手段。在鉴赏中,教师可利用媒体手段展开引导,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感知。如,在对比阅读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多媒体手段具有直观性,往往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提升语言鉴赏的品质。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对课文中的风声、水声和动物叫声进行梳理;然后提出鉴赏学习任务:“找出课文中最为经典的描写片段,说说这个片段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行动,很快就找到一些描写片段。如:“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学生对这段话进行鉴赏:“狂风的声音是巨大的,而且有很强的威慑力,让人心里产生恐惧。作者利用比喻的方法,将狂风比作雄伟的乐曲,形象地再现狂风的威猛。”教师对学生的鉴赏进行肯定评价,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亲身感受狂风暴雨的惊骇力量。
案例中,教师在学生鉴赏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多媒体视频对学生视觉、听觉都形成冲击,对学生的心里触动可想而知。多媒体是教师最常用辅助手段。教学中,如果将这段视频提前播放,学生鉴赏感知就没有这样深刻。只有在学生思维出现瓶颈时,用多媒体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认识上一个台阶。
四、训练时介入,促进学生产生灵感
在课堂训练时,一些教师喜欢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展开,这样的训练带有机械性,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为激发学生主动训练的热情,教师不妨借助媒体手段,为学生设置一些动态的、立体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训练中形成学习认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适时介入,给教师训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让学生进行电子作业,这样新鲜的形式,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的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海滨小城》一文,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训练任务:“《海滨小城》一文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小城画面,我们仿佛是在导游的带领下对小城进行了详细的参观。请大家借助这个写法,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并以音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听到这一任务,学生面露难色。于是,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先确立参观路线,再对重要的景点进行文字说明,以确保解说不出现卡壳的现象。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和体验,教师播放两段导游视频,让学生找到完成作业的方法,顺利进入训练环节。学生先对家乡的景点进行梳理;然后画出导游路线,重要景点写好导游词;最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录制导游音频。教师让学生将电子作业传到班级互动平台。教师挑选有特色的解说在班级内展示,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师布置电子作业任务,而且运用多媒体进行示范点拨,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感知体验的机会。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形式充满探究的欲望,确保了电子作业的顺利完成。在完成作业时,学生不仅利用了媒体手段,而且和家长一起完成,密切了亲子关系,获得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科学合理地运用辅助手段展开教学活动,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辅助手段介入的时机上,教师要进行教情和学情的调查,以便在最佳的时机介入,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教学增长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