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需求管理政策思考
2020-02-18邵源
邵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亟需构建适应交通强国建设要求的城市交通现代化治理体系。交通治理是中国各城市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超大城市中尤为突出。超大城市每天承载超过千万次的机动化出行,普遍面临交通拥堵、环境质量、社会公平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宜居性、生活品质和居民的幸福感。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从现状的约60%上升至70%以上,城镇人口进一步向超大城市集聚。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实施,推动交通方式结构优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任务。
交通治理现代化视野下需求管理政策的内涵,包含了政策协同、科技驱动、社会共治等核心要义。战略与政策安排上,应注重交通与用地的协同以及各类交通政策在调控目标上的协同,并强化全周期管理意识。调控手段方面,抢抓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在科学支持重大交通政策决策方面的作用。治理模式上,通过制度设计与过程管控,强化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过程参与的协作关系。
新的发展形势下,围绕源头减量、闭环管控、数据驱动、主动调控、社会治理五方面,展望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需求管理政策。
一是源头减量,健全土地交通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服务水平,围绕公共交通站点锚固城市空间格局和组织城市功能,降低私人机动化出行需求,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二是闭环管控,实现从单一政策到全生命周期闭环和组合政策协同的转变。构建面向小汽车拥有、使用、停放、淘汰的全周期全成本管控体系。在此基础上,从限制小客车转向多方式统筹协调,重新审视和协调共享交通等各类出行需求和交通方式定位,形成更“广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体系。
三是数据驱动,以大数据的开放共享为基础,通过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在感知层面实现全对象、全时空、全出行链需求特征的精准把握。基于精细化和高频次的监测评估,为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效益的动态评估和政策力度调节触发机制的建立提供支撑。
四是主动调控,促进市民意识提升和价值观转变。完善主动需求管理政策体系,通过自愿停驶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措施,培养市民绿色出行意识,逐步转变交通出行观念。持续完善员工出行管理政策,探索企业层面的公交补贴、错峰出行等管理措施。
五是社会治理,搭建多方参与的协作平台和对话机制。以社会治理为基础构建交通综治治理制度框架,搭建多方参与的协作平台和对话机制,为交通需求管理等敏感、关键交通政策的实施争取最大程度支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面向未来,超大城市需求管理政策将承载更加多元的价值,将更加关注公共资源配置效益与社会民生福祉。政策的调控目标也将从单纯的关注道路运行车速,转向时间更可控的出行服务、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交通方式结构、更公平的社会空间资源和财政资源分配机制。超大城市需求管理政策的实施,需要以非常之决心、行非常之事,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体系、精细的调控措施、科学的实施路径,持续迈向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