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小拱棚栽培羊肚菌比较试验
2020-02-18崔文浩洪金良郑江程
崔文浩 洪金良 张 婷 郑江程*
(1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衢州324000;2常山县天乐食用菌研究所,浙江衢州324000)
羊肚菌是近年来受市场热捧的一种食药兼备的食用菌品种。目前羊肚菌的栽培设施大体上可分为简易遮阳网大棚和钢架大棚两种[1],棚高要求2 m以上,搭建成本较高。若要与水稻等作物轮作,搭棚拆棚费时费工。为此笔者比较不同小拱棚设施栽培羊肚菌效果,旨在选出成本低廉适宜栽培羊肚菌小拱棚。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栽培种及营养袋
栽培种选择六妹羊肚(Morchella sextelata),由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菌种瓶容量350 mL。
营养袋配方为小麦79%,龙糠20%,石膏1%,料含水量60%。其中小麦需要提前3 d用1%石灰水浸泡预湿。营养袋规格为14 cm×30 cm×0.004 cm聚丙烯袋。
1.2 整畦及播种方法
试验用地为多年栽培作物的田块,土壤含水量足。按50 kg/667 m2撒生石灰,用翻耕机深耕,再用开沟机开沟做畦,畦面宽1 m,沟宽0.5 m,沟深0.16 m。浇水调整土壤水分。将羊肚菌栽培种盛于容器中搅拌预湿,按1瓶/m2用种量均匀撒播在畦面上,撒播后用铁耙将菌种与土层混合均匀。
1.3 小拱棚搭建及处理
在畦面上搭建圆顶小拱棚,棚宽1 m,长15 m。选用长2 m,宽3.5 cm的毛竹片,竹片间隔1 m,棚顶距离畦面0.45 m。共搭建小拱棚12个,每个处理设置3个随机重复。
处理1:小拱棚内覆2 m宽棚膜,外覆2 m宽的3针规格遮阳网;
处理2:小拱棚内覆1.5 m宽棚膜,两侧棚膜与畦面之间留出约10 cm空隙用于通气,外覆2 m宽的3针规格遮阳网;
处理3:小拱棚覆2 m宽的3针遮阳网(无需棚膜),播种后在畦面上覆1 m宽的黑色地膜,出菇前15 d同外源营养袋一起撤掉;
处理4:拱棚内覆1.5 m不透光黑膜,外覆2 m宽的3针规格遮阳网;
对照组:钢架栽培大棚,规格为长30 m,宽8 m,棚肩高度1.5 m,顶高3 m,外层覆3针规格遮阳网,内层覆棚膜。
1.4 栽培管理
当畦面出现菌霜后放置营养袋(图1b),按4袋/m2密度摆放,放置2个月即可撤去。出菇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催菇和育菇管理措施,保持土壤含水量20%~28%、空气相对湿度80%~95%,棚内温度12~20 ℃[2]。
1.5 羊肚菌性状测定及数据分析
子囊果棱纹展开、蜂窝状凹陷基本展开时采收,用小刀齐土割下菌柄基部。总产量、子实体单重,子囊果菌盖、菌柄的长度及直径的测定参考文献[3]。试验于12月13日播种盖膜,将温度计放置于棚内畦面上(处理3放置于黑膜下),记录大棚内每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数据用SPA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羊肚菌产量
图1 小拱棚栽培羊肚菌不同时期
试验采收期为2018年2月18日至3月18日,其中对照组原基产生最早,处理3原基形成最晚(图1c),而处理4未能出菇。不同处理的单位产量和单菇重上有显著差异(表1)(P<0.05)。对照组的平均产量最高,达到316 g/m2,显著高于处理1和处理2,而与处理3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平均单菇重最高为17.87 g,显著高于处理2,与处理1和处理3平均单重(图1d)没有显著差异。
表1 不同处理羊肚菌平均产量及单菇重比较(P<0.05)
2.2 不同处理羊肚菌子囊果经济性状比较分析
由表2可见,除菌柄直径外,子囊盖长度、直径和菌柄长度均差异显著(图2a、b)(P<0.05)。处理1、处理3和对照子囊盖长度大于69 mm;处理3和对照组子囊盖直径大于41 mm,而处理3菌柄长度最长,大于36 mm,且与处理1差异显著。
2.3 不同处理棚内温度变化
统计每月平均最高温和平均最低温,如表3所示,对照组的月平均最高温高于其他处理;而处理3在1月和2月的平均最低温为3.60℃和6.00℃,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地膜覆盖在夜间能较好保持畦面温度。对应处理3和对照组的出菇情况(表1),推测菌丝阶段的环境温度对羊肚菌原基形成时间、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
表2 羊肚菌子囊果经济性状的比较分析(P<0.05)
表3 不同处理棚内月平均最高温和平均最低温
图2 处理3和对照组采收前羊肚菌子实体
3 小结
试验设计4种小拱棚栽培羊肚菌。结果处理4(拱棚内覆1.5 m不透光黑膜,外覆2 m宽的3针规格遮阳网)未能正常出菇,原因为小拱棚覆盖黑膜导致羊肚菌在原基形成阶段缺乏散射光刺激。其余处理中,处理3(小拱棚覆2 m宽的3针遮阳网,无需棚膜,播种后在畦面上覆1 m宽的黑色地膜)虽出菇时间最晚,但羊肚菌产量、单菇重、品质等要优于其他处理小拱棚,与钢架大棚(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处理3小拱棚可应用在羊肚菌-瓜菜轮作模式以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