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教育

2020-02-17白发堂

学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摘 要:渗透,是通过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渗透的教育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对学生德育课的开设,还是学生德育培养的相关力度都不尽如人意,而对于学校德育教育渗透的状况更是不能令人满意。文章就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05-006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5.055

据了解,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最少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较多的是行为习惯教育;教师对渗透德育教育不够重视,且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新意。那么,如何在学生中间提高德育教育渗透的水平,发挥渗透育人功能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优化语文学科教学渗透,使其纳入德育教育的轨道

学科教学渗透是通过各科教学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之一。教师可以从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待自己的学科教学,把德育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从钻研教材、备课到课堂教学,都能像传授知识一样,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水平,使教育教学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拿语文课来说,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汉代文学家扬雄曾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句话指出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往往都有着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仔细体会,用心领悟。

目前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显而易见,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师守纪、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内容,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首先,采用“设身处地”的方法。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演讲、板报、设计制作、课外劳动、调查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建立校内与校外、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去学习、理解,完善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二、加强对教育活动的强化渗透,以其定位未来,立足现实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活动渗透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育目的的需要,设计各种符合学生特点的校内外教育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育人的目的。广大教师可紧密结合地方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深入开展“珍惜家乡荣誉,弘扬家乡精神,为家乡增光添彩”主题活动,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抓住重大事件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

三、重视德育工作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进一步发挥德育教育的综合功能

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搞好各科的教育。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深深地认识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一要求深刻的含义,因为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学科都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可制定一系列的教学常规,并组织教师、学生给每个教师进行德育情况评议打分,学校领导坚持听课,既听知识的传授,又听德育的渗透。各科教师都可以结合教材备“两纲”,找准文化知识,并结合劳动、体育等,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勇敢、進取的精神。

总而言之,通过对各科的渗透,学生的德育素质可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小学课程中,各学科《教学大纲》都把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通过重视校园文化渗透,进一步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德育教育不仅要渗透到学校,而且要渗透到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另外,还要注意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育人环境,使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层面上,有效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当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仅凭以上所述的几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待于社会的配合、家庭的关心。学校、社会、家庭融为一体,互相配合,携起手来,一定能够造就一代跨世纪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梁永丰主编.思·教师论文集[C].广东: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

[2]李玉光主编.德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白发堂(1984.10—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德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42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