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肌筋膜触发点方面的应用进展
2020-02-17刘林陈建龙通信作者
刘林,陈建龙(通信作者)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 (重庆 404000)
肌筋膜触发点理论是在1942年由Travell 发现并提出。Travell 在对肌骨疼痛患者的骨骼肌膨大结节处进行针刺或缺血性按压时,可产生躯体局部疼痛或远处牵涉性疼痛[1]。近10年来,该理论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康复、疼痛治疗、运动疲劳恢复、慢性疾病预防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2]。既往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主要依靠有技巧的手法触诊。但相比手法触诊,红外热成像技术更为客观、精确,且因其无创的特点,大部分患者能够接受。现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肌筋膜触发点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1 肌筋膜触发点的临床特点
骨骼肌疼痛、关节功能受限、肌损伤或疲劳等与骨骼肌内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有关。从概念上来看,由于疼痛、肌肉活动的变化、关节活动能力的限制和自主表现,使其对触诊有高度敏感性。肌筋膜触发点是骨骼肌内大量高度敏感的触痛异常点[3]。在临床上,触发点可分为活动性触发点和潜伏性触发点两类。其中活动性触发点表现为自发疼痛、局部或远处牵涉性疼痛,而潜伏性触发点在临床上对于自发性疼痛是无感的,没有自发疼痛。在创伤、疲劳、营养物质缺乏、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原因刺激下潜伏性触发点可转化为活动性触发点,导致触发点疼痛区域的大面积疼痛[4]。
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发现在动物骨骼肌的肌筋膜触发点内有高频的自发电活动[5]。Simons[6]认为,这种高频的自发电活动是神经肌肉接头处在静息情况下乙酰胆碱外漏造成的,乙酰胆碱在终板处的漏出使终板处的肌细胞膜持续去极化,形成了局部的能量代谢危机和局部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及P 物质的释放,引发触发点疼痛、刺激交感神经产生局部肌肉活动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的变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疼痛发作时,常伴有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现象。与触发点疼痛有关的自主神经现象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或舒张、竖毛肌活动、皮肤滚动疼痛、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性、血流改变、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烧灼感及皮肤划痕症等。
既往临床诊断和定位肌筋膜触发点以主观诊断标准为依据,缺乏医疗设备加以客观确认,这导致了肌筋膜触发点定位信度较低[7]。目前,能够证实肌筋膜触发点存在的物理学检测方法包括测痛仪、肌电图、超声、磁共振及红外热像图等,其中测痛仪和红外热成像图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8]。
2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点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生物红外辐射能,通过现代物理科学技术形成的人体无创性的热成像技术。近年来,已证实红外热像图是一种检测骨骼肌疾病的实用且敏感的方法。医用红外热像技术能反映软组织损伤局部与血液循环、微循环、组织代谢密切相关的温度分布变化,被广泛用于软组织损伤与疼痛程度和范围评估方面,是软组织损伤范围和程度的可视化客观评估指标[9-10]。红外热像图主要特点包括:(1)非接触性测温,温度数据准确;(2)对人体无创伤,可重复性强;(3)测温快;(4)具有诊断疾病所需的全部信息,可以进行多点测温,提取矩形区域或任意区域平均温度,显示纵横像温度分布曲线和等温区域,进行图像的增强、滤波和动画演示等。经研究证实,红外热像图具有无创、灵敏、快速可重复性等优点,能反映组织代谢状态与程度[11]。红外热成像技术正在持续发展,是一种可行的肌筋膜疼痛点准确定位和疗效评估方法。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肌筋膜触发点方面的应用价值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增多。与常规诊断相比,红外热成像技术更为客观、精确。近年来,临床医师越来越多地采用红外热成像检查形成的热点并进行初步定位,同时联合查体结果明确激痛点的部位[12]。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肌筋膜触发点研究领域能起到肌筋膜触发点可视化、治疗靶向化、疗效评估客观化的作用。
肖少华[13]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22名受试者进行诊断,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部位和牵涉痛区域,结果发现,与肌筋膜触发点的常见区域吻合,并证实了与肌筋膜触发点有关的交感神经局部和外周的自主性变化。Dibai-Filho 等[14]对24名受试者的上斜方肌中活跃的肌筋膜触发点进行红外热成像分析,检查人员分别在一周前后对两个不同时期的红外图像的点、线和面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红外热成像图可靠性较高。高巍巍等[15]运用红外热定位优势对98名受试者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准确找出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针对该部位进行有效的冲击波治疗,结果显示,该疗法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治疗后红外热像图下肌筋膜触发点消失。朱田田等[16]在耳鸣患者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寻找肌筋膜触发点,对肌痛点进行针刺,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局部的温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肌筋膜触发点的温度差值与耳鸣严重程度积分差值均呈正相关。姜雪梅等[17]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微激光治疗13例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肌筋膜触发点,结果显示,多数患者在末次治疗后上背部红外热成像谱均较治疗前更加均匀,斑块状、片状温度不均的区域逐渐减少。朱冯荣等[18]运用铍针对背部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测定患者压痛区域的温度,结果显示,红外热成像仪的测定结果可准确客观地反映临床疗效。
4 小结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开始增多,各学科融合日趋深入。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对肌筋膜触发点进行准确定位。在肌筋膜触发点进行疗效评估方面,红外图像的分析方法显示了其可靠性,既可以绘制特定部位的皮肤温度图,又可以评估治疗对肌肉骨骼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Simons DG, Travell JG, Simons LS. Travell and Simons'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M]. Baltimore: Williams Wilkins, 1999: 71-72.
[2] Ge HY, Arendt-Nielsen L, Madeleine P. Accelerated muscle fatigability of laten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humans[J]. Pain Med, 2012, 13(7): 957-964.
[3] 黄强民,庄小强,谭树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2.
[4] 刘琳,黄强民,汤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6):7520-7527.
[5] Wiederholt WC. "End-plate noise" in electromyography[J].Neurology, 1970, 20(3): 214-224.
[6] Simons DJ.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yofascial pain caused by trigger points[J]. J Musculo Pain, 2010, 7(1-2): 111-120.
[7] 李真,檀秀香,吴金鹏,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6,39(6):382-387.
[8] 姜雪梅,钟会清,郭周义,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9):691-695.
[9] 吴士明.红外热像技术//吴士明.实用疼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6-235.
[10] 吴士明.红外热像技术//吴士明.神经病理性疼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8-112.
[11] 于如同,李祥.红外热像图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应用价值的评价[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23(5):410-413.
[12] 高巍巍,邹德生,王伍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6):455-458.
[13] 肖少华.肌筋膜触发点的热像图[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3,13(3):118-119.
[14] Dibai-Filho AV, Guirro EC, Ferreira VT, et al. Reliability of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of infrared image analysi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the upper trapezius muscle[J]. Braz J Phys Ther, 2015, 19(2): 122-128.
[15] 高巍巍,邹德生,王伍超,等.红外热像图定位冲击波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4):312-314,318.
[16] 朱田田,马重兵,盛雪燕,等.激痛点联合穴位针刺治疗主观性耳鸣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9):28-31.
[17] 姜雪梅,钟会清,杨辉,等.基于红外热成像探830 nm 微激光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16,25(5):398-405.
[18] 朱冯荣,王平,李炳奇,等.铍针减张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压痛仪和红外热成像仪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5,27(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