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毒性脑炎患儿继发低颅压综合征致头痛1例

2020-02-17苏华玫林森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7期
关键词:颅压滴速甘露醇

苏华玫 林森林

1 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 362000; 2 厦门市中医院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12岁9个月,49kg,以“头痛发热3d”为主诉于2019年4月13日入院。入院时以发热、阵发性头痛为主,颈部抵抗阳性,伴恶寒、寒战,恶风,鼻塞,流涕,结合脑脊液检查,考虑病毒性脑炎可能性大,西药给予阿昔洛韦、奥司他韦抗病毒,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中医辨证外感风寒头痛,予川芎茶调散3剂(川芎10g、荆芥8g、防风8g、细辛3g、白芷6g、薄荷8g、羌活8g、甘草3g)疏风散寒止痛。根据头痛程度及神经系统检查等调整甘露醇剂量,根据临床表现及舌脉象等辨证使用中药。4月13日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滴速约30滴/min,阵发性头痛,颈部抵抗阳性,予甘露醇(福州海王福药制药,国药准字H35020496)250ml,q6h。中医辨证外感风寒头痛,给予川芎茶调散3剂疏风散寒止痛。4月15日发热、恶寒等症状消失,仍有头痛,但精神较前好转,甘露醇降为q8h。

4月16日查体颈部抵抗约2横指,头痛加重,以两侧太阳穴阵发性刺痛、胀痛为主,痛处固定,痛时心情烦躁,又恰值经期,右脉弦长,左脉滑细,考虑表邪未解,辨证为风寒湿束表兼血虚证,给予桂枝加葛根汤合四物汤加减2剂(葛根10g、桂枝10g、白芍10g、川芎10g、当归10g、熟地黄10g、柴胡8g、苍术5g、甘草5g)。17日出现欲呕,夜间及坐立位时头痛明显。18日甘露醇增至q6h,此时舌质红,少苔,脉沉迟,右脉鼓动似有阻力,头痛时会口渴。19日症状无缓解,痛苦面容,行腰椎穿刺,脑脊液不易流出,诉静滴甘露醇时头痛症状加剧,予停用甘露醇,配合头部按摩。20日头痛较前缓解,颈部抵抗约1横指。21日颈部抵抗阴性,头痛消失。此时舌质嫩红,少苔,脉弦细。26日复查脑脊液,滴速约28滴/min。次日痊愈出院。

2 讨论

患儿以发热、头痛为主,颈抵抗阳性,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滴速约30滴/min,脑脊液白细胞数54×106/L,余无明显异常,考虑病毒性脑炎,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脑炎常可引起脑水肿造成颅高压,从而引起头痛。参照正常成年人脑脊液滴速(40~60滴/min),该患儿脑脊液滴速约30滴/min提示颅内压不高,说明颅高压不是此时患儿头痛的主要原因。

颅内压不高则无使用脱水剂的指征。甘露醇为渗透性脱水剂,能将脑组织中的水分吸收到血管中,使颅压降低40%~60%[1]。正常颅内压使用后易造成低颅压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或体位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平卧时症状减轻或缓解,坐位或站位时可突发加重甚至晕厥。头痛部位主要在项部,一般在24h或数天缓解。低颅压综合征临床上时有发生,与临床医生掌握运用脱水剂的指征、剂量及疗程不当有直接关系[2]。

该患儿在应用甘露醇后头痛症状一直未有明显缓解,入院第4天(用甘露醇第4天)出现头痛加剧,体位性头痛,入院第6天(用甘露醇第6天)甘露醇加量,述静滴时头痛更剧烈,次日行腰椎穿刺,脑脊液不易流出。临床表现符合低颅压综合征,说明低颅压是此时患儿头痛加剧的主要原因,无指征用药是造成该患儿低颅压的原因。

有报道,20%甘露醇0.5~1g/(kg·次),q8h,用于病毒性脑炎,年龄5~13岁,头痛曾一度缓解,分别在使用甘露醇后的第3~7天出现低颅内压反应,输入甘露醇后加重。在停用甘露醇或减量,同时增加输液量、补充电解质、维生素等,均在治疗1周内低颅压症状缓解,预后良好。之后均采用小剂量甘露醇静滴(根据腰穿时脑脊液压力,每次给予0.3~0.5g/kg,q8~12h)并及时减量,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低颅内压的出现[3]。提示甘露醇的剂量及疗程是发生低颅内压的重要因素。

该患儿停用甘露醇后第3日头痛及颈抵抗消失,符合低颅压综合征在24h或数日内缓解的规律。进一步证实甘露醇造成该患儿低颅压的猜测。无指征使用甘露醇,以及甘露醇剂量、疗程是该患儿发生低颅压的关键因素。

从中医的角度,该患儿因淋雨而出现发热、恶寒等表证,头痛明显,辨证为外感风寒头痛,给予川芎茶调散疏风散寒止痛。此方为外感风邪头痛之常用方。3剂后患儿发热恶寒等症状消失,头痛则无明显改善。医师考虑表邪未解,又正值经期,恐兼有血虚,给予桂枝加葛根汤合四物汤加减以解肌散寒、养血调血,2剂后头痛仍无明显改善。追问得知,患儿头痛一直以太阳穴刺痛、胀痛为主,痛处固定,夜间疼痛更甚,无拘急收紧感。16日脉弦细,18日脉沉迟,鼓动似有阻力,痛时口渴。以上症状均提示该患儿为瘀血头痛[4]。头颅CTA检查提示永存镰状窦存在,提示脑部存在血管畸形,易形成血瘀。患儿述19日配合头部按摩可显著缓解头痛,20日已明显改善,21日头痛消失。头部按摩在此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瘀散则疼痛缓解。回顾该患儿的诊疗经过,发现中医四诊先于辅助检查更早提示该患儿头痛为瘀血型头痛。提醒我们重视中医四诊。

无指征使用甘露醇以及甘露醇剂量、疗程均是发生低颅内压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建议临床严格把握甘露醇的使用指征,使用时采用小剂量甘露醇静滴并根据症状及时减量,以避免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发生。重视中医四诊,尽早介入中医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颅压滴速甘露醇
记性越来越差就是老年痴呆吗
脑积水这种失智可治疗
戴明环法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滴速准确率中的作用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医用智能输液报警器的设计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挂盐水滴速有讲究
原发性低颅压头痛24例临床探讨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
低颅压综合征1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