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规划,建筑业如何践行?

2020-02-17/

建筑 2020年22期
关键词:十四五基础设施战略

文 / 孟 楠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到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对新基建战略的重视程度持续加深,创新发展的步伐加快。“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是党中央立足现实、直面变局、着眼长远,深刻把握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新阶段,而这无疑给建筑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行业深度融合,智慧建造、智慧工地、全产业链互联网平台等技术的逐步推广,在智能、绿色、互通的建造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建筑业信息化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带来无限商机。

智能建造被寄予厚望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中,新基建作为顶层设计被明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次被提起的新基建战略更是被赋予了众多的使命和任务,而与之关联密切的智能建造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丁烈云院士指出,智能建造就是智能技术与工程建造系统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创新发展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中国将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并确立了“中国建造”的战略地位。而智能建造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启动,智能建造在这一过程中将起到先导和引领作用,需要在建筑业整体转型升级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使命。

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在解读《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集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发展智能建造我们不光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同时足够大的市场优势,也足以对智能建造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例如,在政策加持下,新型装配式建造技术正在全国呈现加速铺开的趋势。而在装配式建筑生产产品和施工过程中,已经有许多企业在应用BIM、物联网、云技术、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这些技术通过深化设计、材料管理、制造过程管控、构件进场出场管理、预拼装模拟施工、管理信息平台集成等形式,使装配式建筑在推进的过程中如虎添翼,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施工环节的效率,也提高了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管理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十四五”规划在科技方面更加突出了技术创新的方向感和重点行业的重要性。而智能建造作为跟科技密切相关的领域,将成为未来建造领域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实践是抓住机遇的钥匙

事实上,在新基建战略发布之后,如何将新基建所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基建的建造和管路融合,迎合新基建对于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要求,充分理解新基建的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发展动力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正当大家在摸着石头过河时,一些地区和企业伴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模式。

例如,2020 年4 月29 日,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 年)》,梳理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 个重大项目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 亿元。上海市新基建投资建设方向主要聚焦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网络”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核心的“新设施”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智慧政府、智慧医疗等为核心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充电桩、智慧道路等为核心的“新终端”建设等。上海市新基建的投资建设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为上海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

雄安新区作为一座新建城市,具有从零起步的后发优势,有条件实现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形成雄安的“双基建”模式。雄安的新基建外延广、覆盖全,不仅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还更加突出了虚拟空间建设,主要包括感知体系、数据融合和网络信息安全。雄安新区已将新基建作为必备的建设内容列入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求,在全部项目中进行适度超前部署建设。为了实现“双基建”的同步建设,雄安新区正努力实现四个同步:即智能基础设施与道路、构筑物建设同步,智能基础设施与各类数字基础设施部署同步,智能基础设施与感知体系、通信网络、计算设施建设同步,智能化应用与硬件设施建设同步。

在大数据中心方面,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实施“设计-施工-机电安装-设备调试-维护”一体化全过程服务模式,2004 年以来已经先后建设完成24座数据中心,典型业绩包括阿里云数据中心、腾讯华东云计算基地、大兴机场信息中心等,被誉为“中国IDC 领域全产业链最优总承包商”。

但正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那样,产业升级的关键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意义又在于通过加强在技术创新层面的贡献,带动了一大批生态伙伴共同参与到智能建造项目当中,在和生态伙伴携手共进的过程中,助推了产业的整体升级,在合作中,生态企业们通过互相学习,加深对智能建造的理解,推动自身能力的提升。

新基建战略下的智能建造有着非常强的指向性,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响应国家战略布局必须做出创新性政策部署;在内部需求上,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行业治理出发,对发展智能建造也有着非常强的内生动力。可见,未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大,但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靠过硬的技术来支撑。

并存的机遇和挑战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注度高、带动力强等特点,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质量效益上进一步提升。

工程建筑企业在全面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张立钧建议,工程建筑企业可以从机遇和挑战入手,从战略到落地一体化思考“十四五”规划的方向,推动业务增长。

首先,企业需要制定新基建业务发展战略,包括新基建发展机遇的外部分析、企业内部条件、领先玩家对标分析等,并制定战略规划路径。

其次,配合整体业务发展战略制定组织保障体系,帮助企业厘清管理层级和界面,优化集团公司各层级的管控定位和协助制定授权原则;制定新基建业务保障机制,包括考核目标、激励机制设定等。

围绕新基建战略发展和业务需求,从能力建设角度出发制定企业资源配置计划,并通过外部资源协助企业对接相关资源。

企业还要制定文化体系,并提供员工培训、文化推广支持;梳理企业内部数据管理现状和差距,厘清主要提升点,并根据业务设计有效的数据管理方案。

新兴事物发展,在初级阶段肯定都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从当前来看挑战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的挑战;二是打破原有体系形成新的协同和生态的挑战;三是政府治理能力的挑战。而要想在“十四五”时期突破这些挑战,就要分清主体责任,给企业最强的创新激励,通过开放应用的场景和市场,形成强劲的创新动力;其次对于共性基础技术,必须由国家来进行布局,通过联合相关部门,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或者创新中心来推动。

猜你喜欢

十四五基础设施战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战略
战略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