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淀底蕴 提升素养

2020-02-16董智钰董智星董智丽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国学经典人文素养

董智钰 董智星 董智丽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也包含了诸多的人生哲理,这些内容在当下的教育领域仍拥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接着重点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人文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编号:GS〔2018〕GHB3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相关教育工作者将最适合中学生的国学经典编入语文教材中,让学生对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有一个确切的认知,用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在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经典文章进行朗诵、阅读,在整个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扩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是教学的重难点,这些文章中涵盖了许多深奥的知识,如若学生的基础薄弱,他们在理解文章主旨的时候,会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次诵读,让他们遵循“书读百遍”的理念,了解文章的本质,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有助于发散他们的思维。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结构,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人文素养。

2.陶冶学生的情操

要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学语文课堂中,完成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就需避免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文章,掌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其次,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整个壮观的景色,让其感受赤壁的魅力;最后,对整篇文言文的词风、情怀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其中的语句来强化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苏轼的豪迈,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真正从整体的层面去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国学经典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做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示范作用,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鼓励、点拨学生去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语文教师要充分借助实践课程的优势,结合教材,注重国学经典部分的教学,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让学生在自主性的课堂上找到學习的快乐。教师应以中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按照每位学生的差异性,以个性发展为基础,确保他们可以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在《伤仲永》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和后天教育等,理解“其”“之”等字词的具体含义。在学生诵读时,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使其注重“伤”的三层含义,读完整篇文章以后,学生便可感受到作者对一个神童的惋惜之情。学生在阅读时,要采用“浅入深出”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完一遍就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中,学生也能掌握诵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对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2.积极举办一些校园主题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实际上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一种补充和说明,因此,开展一些校园主题活动,对中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务处和年级组要定期组织师生一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研讨会、课件演示、学生吟诵、主题征文等,让师生一同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外活动的开展,尽量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确定活动的时间、主题和参与人员等,评出最优秀的组织和个人,实行表彰。例如,为了迎接新中国70华诞,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二中决定利用这一机会,面向全校师生举办了读书活动。学校根据教师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诵读、学习和工作等多种方法开展活动,让师生深刻感悟70年中祖国所取得的成就。而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感知其中的爱国情怀,体会国家的富强,明白这才是人们幸福生活得以延续的根本,让中国梦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进行国学经典竞赛的时候,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进行改编,通过诵读国学,结合舞蹈、音乐去演绎传统文化,体会到其中的魅力;最后按照比赛的情况,设置一等、二等和三等奖,用于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这种有计划、有策略、有方案的主题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能了解到国学经典,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借助信息技术,创建虚拟的第三课堂

信息化时代下,教师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应用优势,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国学,构建一个虚拟的第三课堂。第一,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资源,推陈出新,及时更新一些图文、影像,上传高质量的国学经典视频和微课等。这些视频的时间尽量控制在3~5分钟,一篇文章尽量只讲述一个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这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二,保证网络技术的高效应用,在借助网络资源的时候,应该保证学习软件简明、流畅,实行网络媒介传输和微博、微信等App进行关联,实现多渠道访问。同时,开设在线应答和信息沟通渠道时,教师要及时对网站上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绑定自己的联系方式,及时推送信息,让他们可以随时进行下载。第三,教师在上传了高质量的国学经典微视频以后,还要做好后续的各项服务。首先,实行注册学习,让学生绑定账号,用于发送消息。其次,采用“签到制+游戏制”的方法,当学生进入学习软件以后,通过答题的方式去升级,一步一步引导他们答题。最后,设置一些奖品,吸引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达到相应的要求以后要及时兑换奖品,这样才能真正将“要学习”转变成“我要学”。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国学经典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要知道,这不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作。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诵读教材中的国学文章,使其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校园主题活动,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多层次的文化思想,从而为提高其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蕾. 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 华夏教师,2018(11):17-18.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国学经典人文素养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