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2020-02-16颜刚威崔亚娟
颜刚威 崔亚娟
[摘 要] 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与我国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这类群体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比,他们心智方面更为成熟稳定,但与社会上的在职人士来比,则显得不够老练沉稳,尤其是个人能力方面,容易出现不正确的判断。透过邓宁-克鲁格效应的视角,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浅谈基本概念、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受效的负面影响以及避免方法。
[关键词] 邓宁-克鲁格效应;达克效应;大学生;认知偏差;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B8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1-0049-03
不论是在中小学校园,还是在大学里,相信不少的学生都曾经为自己某科的成绩,进行预计和评估分数。学生们大多数会根据考卷的内容、自身知识、评分老师的态度等多个因素之下,大胆地作出不具有理性的判断,当然有的时候这种判断是相对正确的,但是有的时候则会显得大错特错,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使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虽然步入成年人的阶段,但是他们在心灵成长方面,还是需要更多的磨炼。
一 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又称为达克效应,由美国大卫·邓宁与贾斯丁·克鲁格两位社会心理学家教授所提出。透过实验证实能力较低的人群,会因为自身错误的认知,导致对自我评价过高或对事物有所误解。实验内容大致如下:他们邀请了一群学生,给予一定难度的题材,让他们接受测试和考核,最后按學生们所得的成绩分数,划分出四个等级阶段;其后向每个受试者进行访谈,对于上述题材的测试进行自我评估,并尝试估计自己大概所得的分数在哪一等级上;其预测的结果是相当出乎意料的,因为较低分数阶段的学生,大多数会认为自己是在中等水平以上,甚至个体人士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是相当满足的;相反成绩较高的学生往往会低估了自己的水平,会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表现只是普通而已。经反复多次测试,均得出相近结果,从而印证效应的存在,证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足,个体抱着过度主观和天真的态度去面对难题,最后又因高估了个人的能力,缺乏足够的客观评价,导致结果难以接受。
总结而言,人们会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之下,其内心会产生一种虚无的卓越性,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足够,继而影响主体正确判断,使得不能合理地自我评价。因此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采取合适方式评价自我,才能够有效地阻止效应的出现,避免过度地自我认知偏差。
二 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特征
当代的大学生与过去大学生相比,明显地出现诸多不同的特点。尤其是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使得大学生群体普遍会有以下的情形和现况:沉迷于手机、专业知识的缺乏、心理承受力不足、自尊心高、人际关系紧张。
(一)过度沉迷于手机的使用
我国现今的社会,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型手机,轻轻一划便能从网上接受大量的信息,有助个体进一步与外界保持联系,无时无刻与外地相隔千里的友人进行沟通,其便利性是无可争议。手机容易使到自控能力较差的人士上瘾,根据王家琦等学者的研究[1],全国多省的大学生群体,约有38.3%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时间长达四小时以上。原本大学生应当在大学校园用功读书,为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或是热衷于大学社团活动,与更多师生相互交流认识,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为将来做好机遇的发展。如果一整天都沉沦于手机世界,甚至终日沉迷游戏,成为电子游戏成瘾者[2],严重影响学业成绩。
(二)接受全新的专业知识
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后便要学习与接触全新的专业知识。由于大学生普遍要经历高考,才能踏上大学,其身心都想放松一下,容易出现个体学习动力低下,导致大学早期科目考试成绩不理想。尤其是中学成绩优秀的大学生,纵使在过去成绩卓越表现良好,但到大学后仅能依靠一些基础知识去应对考试,同时还要学习专业的新知识,其负担相当之重,不容易接受新环境所带来的陌生感。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所选的专业是与高中时期相近的科目,如汉语教育、商务英语、应用物理,或是从小都感兴趣的专业,个体都比较容易去接受,对全新的知识,抱着感兴趣的心态积极学习。相反,其专业不是自己所选择,则容易产生抗拒。
(三)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问题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所产生相应的应激模式也不尽相似;部分人士能够处之泰然坦然面对,另一部分则会畏惧不敢前进。每位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尤其是从未经历过挫败的学生,当在考试成绩里所得到分数是不理想的,甚至因此而挂科重修,则容易对个体内心产生重大的打击,一时无法接受失败的自己。至于有过留守儿童经历或家庭极度贫困的大学生,他们所承担的心理压力更是苦不堪言,绝不是与一般大学生可相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大学校园里心理辅导是相当重要的,协助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接受挫折,积极地完成学业。
(四)大学生的自尊心问题
恰当的自尊心是有助学生迈向成功道路[3];相反自尊心过强或过低,则不利他们的全面发现,使到个体心理发育不够完善,甚至在行为上也受到影响,不敢于挑战难度过高的事情。如何合理塑造大学生的自尊心是相当重要,其高低也与成绩有关,它对于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性,如果个体的自尊心不足,是不利于提高学习的动力,也易引起消极的情感。当个体自尊受挫时,不容易重新调整原来的状况和保持平稳的情绪,所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值得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避免大学生因自尊问题而诱发负面情绪。
(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不论是刚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在校生,都必然会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宿舍关系、班级关系、社团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合理地处理困境,适当地解决纷争,有助建立与他人良好关系。根据周鹏生学者的研究[4],在我国某省低年级的大学生,约有56.47%的学生存在着人际困扰,其中更有16.95%是严重程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会影响心理健康,需要协助他们融入人群。
三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
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不成熟的,在面对大学校园内的各种难题,就会显得自己是处于弱势,但又不甘心自我否定,继而产生认知上的偏差,缺乏客观评价和自我审视,过度高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形成了达克效应。
(一)高估考试成绩
新生在高考上获得不俗的成绩才能进入校门,也对个人的学习能力是认可,基于过往的高中成绩与表现去判断未来在大学阶级的成绩,似乎不完全正确。经历高考后的自我放纵、暑假玩乐和大一新生军训后,个体的学习动力自然会下降。虽然绝大部分的大学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以基础课程为主,与中学时期课程相关性较高,但是有少部分的课程是与专业相关;换言之,大学生们是从来没接触到该科目的,其课程内容是需要用心学习。新生在没有充分温习的准备,面对大学的第一次考试,基础科目可能会因中学时期的知识足够而幸运通过,而专业课程的成绩则不理想。这种情况,新生很容易出现达克效应,明明自己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没有客观分析,便轻易地认为自己所考取的分数是优良,绝不至于不合格。基于自己在中学时期成绩名列前茅,在大学期间也应是中上阶层。结果是不如符合理想,无法接受残忍现实,严重打击个体的自尊,增加对大学的厌学情绪[5]。
至于大学生自觉做好足够的温习量,每天会认真自修数小时,在面对考试的题目时也非常有信心,但所得的成绩分数未如理想,可能仅仅是合格分数线而已。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归因于大学生对自己过于有信心,即使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做好足够的温习,但是一门课程绝不像过去中学阶段那么容易彻底掌握,很多的考点更是在于把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要经过仔细思考和推敲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二)高估个人能力
大一新生,他们刚脱离了高三艰苦的学习经历,便会热衷参加社团活动,譬如说,校园歌唱活动、舞蹈比赛、体育类竞技;或者是担任学生会里的成员干事。大学生想透过活动和比赛,积极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大家注视到自己,但是大学校园内人才众多,自己的个人表现并不够突出,不能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人物,继而对自我产生疑惑,甚至于是否定的负面情感,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原来在中学时间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还会懂得一门乐器,也考取了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但是鉴于最近缺乏足够的练习,导致表演时错乱百出;另一部分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任何组织活动的经验,便错误地认为自己成绩与组织能力有绝对的关联,自感个人的领导、号召和决策能力是相当优良,最终他们所协办的活动是不理想的,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大学生对于自我能力评价过高,尤其是毫无经验的学生,其内心被无知所蒙蔽。
(三)高估个体的适应性
对于跨省求学的新生,很有可能会面对语言沟通、社会环境、人民风俗,遭受到不安全感,难以融入当地城市和校园。学生在选择外地大学,如果只顾及学校名气、办学理念和师资人才,而忽视自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没有考虑到自己从未去过当地城市,也没体验过群体宿舍生活模式。这都是个体自我认知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一个高水平的预估,导致大学生真正去接触校园,产生难以适应的现象。
即使是高年级的大学生,也存在校园适应性的问题,如宿舍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在第二学年开学前,部分的同学可能因性格不合、宿舍气氛、环境清洁等因素,出现调换宿舍,或干脆搬离校园。大学生在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后,搬到新环境里能迅速适应;而部分的学生,对于自我适应能力评价过高,尤其是离校居住者,要面对水电费、通信网络费、租金中介费等,使得生活变得繁琐,生活成本也节节上升。这种由于个体对自身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评价过高,没有客观地评估自己,面对未来的社会环境抱着过度乐观的态度,在无知的状况下依然感到充足的自信心,但当个体在实际接触后,才发现自己的适应能力并非那么强大。
四 如何防止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的产生
由于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而且它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不利于大学生们的心理卫生状况;容易打击他们自信心、自尊感,加重了其心理压力,有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受效应影响的严重者,会引起退学和精神情绪疾病等不良事件发生。故此,学校和老师应当注意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尽量避免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节以下从教导学生要懂得虚心学习、正视自己的问题和提升个人的承受力三个方向,讨论防止效应的出现。
(一)虚心学习的态度
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是明显比较有自信心。这种自信来源于过去中小学时段,他们在班级内考取较优秀的成绩分数,个体便轻信这套学习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大学当中,甚至依靠在课堂上的知识去应付考试。因此要彻底改变大学生们的认知方式,告知他们即将要面对的专业知识,是与过去中学时期的知识没有任何联系,必须要重新刻苦学习。大学期间内的科目考试,不仅仅是书面的笔试,更会有实验操作的考核,要懂得把专业知识运用至职业上。让大学生体验到大学校园环境与中学时期有极大的区别,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性质,更多的是个人主动积极地学习;抱着虚心态度提问,理解消化专业内容;不应一时因某科成绩优势,而产生过度自大和自负;学习本应该是按部就班的,方可吸收更多基础理论,综合个人的恰当见解,继而合理地对题目做出深入的分析。当大学生经历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后,深入探讨和分析学术,便会发现自己其实所懂得的知识是非常渺小,最终刻苦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和技术。
(二)正视自己的缺点
在大学校园内人才济济,特别是担任课程的导师,他们大多数的学历和经验是相當丰富的,甚至是该学术领域的佼佼者。大学生是必须要理解到这种差距,不是单单个人能力上的问题,而是漫长经验的积累和时间上的训练。认清个人能力不足的事实,要知道达到伟大成就绝没有其他捷径,要一点一滴艰苦学习,与相同领域学者交流探讨,合力创造全新知识。大一新生对于自我能力容易产生高度评价,忽视了自身的缺点存在;并由于自尊心强不服输,不愿意面对失败,漠视群体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往往是招致失败。学习和理解每个人的缺点是必然存在,尝试把个人缺点之处改善,放下过度的自尊和自信,与同学合力解决问题;同时个体要承认其他同学优秀的一面,明白和尊重其他人。
(三)提升个体心理承受力
在面对挫败,人们必定感到伤心和痛苦,适当地抒发个人情绪是正确,但同时要学习失败中再次站起来的精神。大学生要明白即使某科考试不合格,出现了挂科后,要掌握好个人情绪控制,不必因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譬如说,大学生已经用心学习某科专业课程,但其成绩是大失所望;这个时候可以稍微释放出个人负面的情绪,不必强装坚毅,但在情绪过后要保持理智与清晰的判断力,及时找出错误,自我反省和反思是否学习过程当中不够认真和学习动机不足。当个体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够合理地面对失败的出现,鼓起勇气给自己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
五 讨论
达克效应不仅是在本科大学生才会出现,在中小学生与研究生也会呈现相似的效应。中小学生普遍心智尝未成熟,特别喜欢与同学们对比分数高低。老师应要及早劝告他们,学习本来是享受快乐的过程,也是一种自主和开放学习的状态,其成绩结果绝非是最重要的,不必过度在意成绩的高低,而有伤个体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至于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是巨大无比,一方面既受到社会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因父母和教授的群众压力,使到个体心理健康情况普遍较差。同时他们是高端人才,自然会对自己的期望较大,对于成绩和论文,都抱着过高的期望,导致达克效应的产生。
六 总结
正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做学问需要踏实求学的态度,虚心地请教成功人士,才能与成功拉近一步。大学生因对课程没有足够认识,以为通过简单的方法,便期望可轻松通过,这种想法更显得无知,因为每一门课程都是足以让该领域学者研究一辈子。正是大学生对于自我学习评价过高,容易造成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要洞察出个人自身能力的不足,才可以进一步学习不懂的地方,避免自我认知偏差。如果在专业学者指引下,个体能更容易对自我有适当的评价,可以准确地发现不足,并听从教授的教诲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家琦,翟玥,刘泽豫,等.大学生电子产品使用与视疲劳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8(1):65-68.
[2]颜刚威.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31-135.
[3]颜刚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3.
[4]周鵬生.低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7(2):271-273.
[5]颜刚威.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探讨[J].林区教学,2019(5):111-112.(责任编辑: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