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与对策
2020-02-16刘蔚
[摘要]文化自信是激发改革的内生动力。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发展维度来看,文化自信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资源失衡、自我认同缺失、文化积淀匮乏、办学导向偏差影响了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开启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鉴于此,文章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注重文化发展视域,持续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积极适应改革新形势,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入手,找准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切入点;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发展成就和未来预期,增强群体自豪感;依托合作教学的特长和优势,增强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特异性;加强国际交流,拓展高职教育文化自信建设的平台。
[关键词]文化自信;职教改革;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刘蔚(1982- ),女,江苏徐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1-0034-06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的发布,开启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背景审视:“职教20条”对高职教育的重大影响
1.从更高战略格局上定义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职教20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的科学判断,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独立教育序列,充分认可职业教育的独立教学地位;明确“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论断,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定位,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其中明确提出的“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新增劳动力资源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
2.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了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将“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注重推动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坚持开放办学,提出“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共享高等教育资源,提出“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等措施。同时,“职教20条”还坚持新发展理念,形成了涉及物质环境、思想文化、制度体系等多方面的完备框架,既是指引高职教育全面改革的行动方案,也是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指引。
3.构成了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诉求。“职教20条”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纲,指出了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另一方面构建和验证了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必然性。同时,就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以及涉及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对问题的分析与针对性目标的明确,是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而一系列改革措施则形成了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二者是紧密联系与统一的,构成了课题研究的基本导向。以职业教育改革为背景,分析和论证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意义和路径,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历史传承、现实引领与发展导向,为推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精神指引和思想保障。
二、价值评估:文化自信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1.从历史维度看,高职教育改革根植于历史传承,文化自信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源泉。在我国历史上,以“师徒制”为代表的技艺传承方式,已经有职业教育的雏形。如果以清朝末期开办的“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作为近代高职教育的开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由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年毕业人数最多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就业人口中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巨大成就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充分印证和说明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蘊和文化底蕴。近150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发展史,丰富了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内涵,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不竭精神源泉,要深入挖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积极构筑支撑高职教育全面改革的文化自觉。
2.从现实维度看,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化自信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入,经济结构面临着深度调整,一方面是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产业间具体行业的结构性调整,由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由人员密集型的低端服务业向智力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调整。在这一调整和发展过程中,对高端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职教20条”提出,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在改革发展中寻找自身的文化本源,大力强化职业精神培养,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在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育人成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将这种文化自信转化为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驱动力。
3.从发展维度看,高职教育改革服务于教育现代化,文化自信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价值引领。文化自信既是一种集体认知,也是个人发展的意识引领,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注重集体发展与个人进步的统一。从高职教育的行业发展来看,“职教20条”使高职教育发展更有底气了。高职教育应充分把握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传承技术技能的客观需求和发展导向,不断提升行业发展自信,实现高质量发展,补齐教育现代化短板。从个体发展看,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最终着力点在于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发展,按照“职教20条”部署,高职教育的招考制度将进行全面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这必将给当前以普通高中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职教育带来巨大影响。高职教育应当坚持文化自信引领,客观分析生源构成新形势,充分挖掘和激发高职教育的历史传承、现实特色、发展潜力,提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学生通过高职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掌握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本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有志青年成长为能工巧匠,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困境分析:影响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
1.高职教育发展资源失衡,客观上约束了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从教育的行业间发展看,当前高职教育院校无论在办学规模、教学条件、生均投入等硬件环境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教风学风等软件环境上,对比本科教育院校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区域发展上看,高职教育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尤为突出,根据《2019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年度报告》发布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名单,东部地区有33所院校,占全部排名院校的62%,黑龙江、贵州、宁夏、青海、内蒙古、西藏、新疆无院校入围;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看,高职教育还存在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够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缺少类似美国社区大学、德国“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品牌。
2.高职教育自我认同的缺失,构成了制约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内在因素。一是在高职教育的录取方式上,当前主要采取统一考试、分档录取方式,造成“成绩差”才去上高职院校的客观现状。一方面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难以形成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更难以形成自信;另一方面导致有意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无门,其因认可职业教育而天然具有的文化自信也难以传导至职业教育领域。二是从接受高职教育人员的就业领域和方向上看,主要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不高、职业发展潜力有限的行业,社会大众对相关行业的认可度不高,从而在社会环境上对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3.高职教育文化积淀的匮乏,形成了高职教育文化自信建设的“浅表化”。在找寻历史文化自信上,我国高职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实现了快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或者是通过合并升格方式实现层级提升,学校、专业的历史沿革短,文化积淀不足;从发挥现实文化自信上看,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问题,往往形成“只建大楼不见大师”的现象;从文化自信的发展引领上看,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4.高职教育办学导向的偏差,弱化了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传承功能。长期以来,内外部环境对高职教育具有的“教育性”和文化自信传承功能重视不够。外部认知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各界对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传承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高职教育容易成为文化传承盲区。同时,高职教育对自身的文化价值以及担负的文化自信传承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文化发展与融合、创新与传承的问题上呈现出自卑与盲从的双重状态。高职教育文化自信传承的弱化还表现在其文化自信建设没有与企业文化、产业文化结合起来,没有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缺乏在传承中的创新发展。
四、策略选择: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路径分析
1.兼顾效率与公平,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必须按照“职教20条”部署,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按照“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安排,大力支持大型企业兴建高职教育机构,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结合实际与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接受顶岗实训等校企合作项目,并严格落实相关“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及人才待遇等组合式激励措施,持续增强高职教育办学实力,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在行业企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政策,以及鼓励东中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职教联盟和职教集团等措施,提升高职教育行业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特别要注重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尽可能多的新增农村劳动力、下岗待就业人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消除“零就业家庭”,巩固和扩大基层脱貧攻坚成果。通过制度化、体系化的安排,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现既有亮点突破又有全面提升的现代化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扭转和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误区。总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是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核心举措。
2.注重文化发展视域,持续推进高职教育改革。“职教20条”指出了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应当注重从文化发展视域,持续推进高职教育改革。文化发展视域涉及对高职教育改革更深层次的思考,要不断审视和探寻其制度体系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并以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为导向,探寻落实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路径和措施。要从更深层次强化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自我认同度和自我价值肯定,提升高职教育的自主发展能力,以文化内涵为引领,形成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行动共识、行业共识和社会共识。在改革的具体落实上,要注重文化价值集聚和提升发展动力,从文化发展视域探索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坚持以文化传承发展为宗旨做好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安排。
3.積极适应改革新形势,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入手,找准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切入点。物质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文化自信的现实直观来源和实体形态,要按照“职教20条”要求,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在校园物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中要统一设计、融入职教文化元素,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校园文化环境设施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用性,将有形的物质文化载体与学校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切身体验紧密结合;要注重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职教核心资源的文化韵味,让学生能够通过最直观的感受,体验到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魅力和底蕴。精神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内在导向和根本要义,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发挥职业教育特长,通过实践教学等方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职业信仰,从个人内在思想和认识根源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制度文化是保障和促进改革持续深入、优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对高职教育来讲,就是要全面承接“职教20条”,构建以学校(学院)章程为核心,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具体化的办学制度体系,持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积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厚植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4.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发展成就和未来预期,增强群体自豪感。文化自信的提升离不开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开设1000多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职业教育年均向社会输送1000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由2004年的119.49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366.47万人,涨幅超过200%。高职教育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工作满意度达90%,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92%,收入结构呈优化态势,高收入群体有所增加,低收入群体有所下降。高职教育为实现家庭层面高等教育零的突破、缩小地区贫富差距、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公民接受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时间,与个体就业几率、年均收入呈现正相关,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犯罪几率呈现负相关。展望未来发展,在“职教20条”发布后不久,《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出台,专门就高职教育发展进行了进一步部署,提出在质量为先、以点带面的原则上,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充分展示了高职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正确认知和评价高职教育发展成就和前景,将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自豪感,也必将激励他们将精力和才智融入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在高职文化传承中创造新的更高水平的文化自信。
5.依托合作教学的特长和优势,增强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特异性。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点,依托彰显特色、传承创新的文化建设,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区分度和特性,更好发挥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职教20条”提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一方面,借鉴和运用企业文化建设成果,从整体与个体两个角度,增强高职教育文化自信:推动校企文化融合,彰显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职业性”和文化个性;助力学生更好熟悉企业文化、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更好、更迅速地融入企业发展,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发展自信。另一方面,发挥文化自信的包容性,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学徒制等措施,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精准契合与深入融合,实现广平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不断扩大企业与学校的文化“公约数”,进而推动实现更长周期和更高水平的高职教育文化自信。同时,应当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通过灵活的专业设置和授课方式,结合地域特色,突出技能传承,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在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中体现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担当。
6.加强国际交流,拓展高职教育文化自信建设的平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推进高职教育改革,既要充满信心,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世界先进职教模式,又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交流我国的高职教育资源和经验,提升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自信,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一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的普遍做法,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职教育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加强高职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和保障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要注重“走出去”。结合我国优势产业的全球布局,将我国高职教育的价值理念,以及国内优秀、特色高职教育资源、文化传播出去,全面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全球影响力。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招收国(境)外留学生1.7万人,比2017年增长近50%,是2016年的2.4倍。但是,相较于高职教育的总体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结合人文交流的深入,注重吸引高职教育国际留学生。在高职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只有秉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理念,不断拓展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文化视野,才能更加坚定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沙蕙.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J].红旗文稿,2017(13):23-26.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19-09-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翟帆.这5年,职业教育升级换代[N].中国教育报,2017-10-24(9).
[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座谈会[EB/OL].(2019-03-18)[2019-09-12].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6]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EB/OL].(2019-07-24)[2019-09-1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