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及MR 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2020-02-16匡元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8期
关键词:骶骨肉芽肿颅骨

匡元丰

(嫩江市人民医院CT 室 黑龙江 嫩江 161400)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检查方式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CT 扫描、X 线平片、磁共振成像(MRI)等均为此病临床诊断中常用检查方式,但应用不同方式获得的诊断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分析CT 及MR 在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18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3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诊治资料保持完整;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伴有精神性疾病,无法良好配合相关检查的患者。患者性别:男18 例,女12 例;年龄:5 ~40 岁,平均(11.5±1.1)岁;病程:12d ~12 个月,平均(3.2±0.5)个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 扫描检查及MRI 检查。

CT 扫描检查应用仪器为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双源CT 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参设设置:螺距为1.375,层厚为1.25mm,重建间隔为0.625mm,以骨算法为根据行重建,同时行MPR、VR 图像处理。其中有4 例患者行增强扫描,使用欧苏作为对比剂,用量为1.5mmol/kg,流量为3 ~3.5mL/s。

MRI 检查应用仪器为飞利浦Achieva3.0T 多源磁共振扫描仪。扫描SE 序列为T1WI、TW2I,做横轴、矢状、冠状几个面扫描。7 例行增强扫描,马根维显作为对比剂,剂量使用0.1mmol/kg,流量为2.0mL/s。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CT、MRI 检查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基础特征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使用P<0.05 表示。计数数据通过百分率(%)形式进行描述,对比行χ2检验。

2 结果

诊断结果显示,在30 例受检者中,12 例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4 例为脊椎嗜酸性肉芽肿,2 例为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2 例为骶骨嗜酸性肉芽肿。

2.1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病灶影像学表现

CT 检查表现:有明显类圆形骨质破坏(直径在1.0 ~2.5cm),有清晰边界,但不光整,边缘无硬化,板障为病变起源处,向内外方向膨隆,同时累及内外板,邻近软组织有局部肿块影形成。

MRI 检查表现:病变以板障为中心,颅骨板受累以颅骨板为主,有软组织肿块形成,明显向颅内突入,有5 例同时向颅外突出,板障的受累范围超过软组织肿块、颅骨内外板的最长径,可将海燕征形成。相比脑灰质信号,病变T1WI、T2WI 分别表现为等或低信号、较高信号。

2.2 脊椎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

CT 检查表现:病灶表现为椎体类圆形骨质破坏,有清晰边界,周围存在硬化现象,部分表现为椎体边缘皮质中断,4 例显示椎管内或椎旁软组织存在肿块。

MRI 检查表现:与CT 比较,可更清晰观察到病变状况,椎体信号明显异常,T1WI、 T2WI 分别表现为略低、高信号,周边表现为低信号,邻近椎间盘表现为略微增厚。

2.3 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

CT 检查表现:破坏范围清晰显示,表现为斑片状溶骨性破坏,同时显示骨膜反应,周围的软组织有明显肿胀。

MRI 检查表现:髓腔明显扩大,且内部存在明显软组织信号,T1WI、T2WI 分别表现为稍低信号、高信号。实施增强扫描时,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与CT 检查相比,病变的显示范围明显更大。

2.4 骶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

CT 检查表现:骶骨表现为无规则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显示,周边未存在硬化现象,骶骨骨皮质破坏中断,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

MRI 检查表现:病灶T1 像、T2 像分别呈等信号等信号、高信号,清晰显示脂肪抑制像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进一步强化。

3 讨论

骨嗜酸性肉芽肿属于一种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组织细胞出现聚集增生是此病患者的主要特点[1]。CT 检查技术应用过程中,在骨皮质受侵犯程度、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范围显示方面均表现出较大价值。尤其是行CT 检查时,骨质破坏引起的死骨能够全面、清晰显示[2]。本研究中,CT 检查时,受检者骨皮质受侵犯程度均清晰显示,但与MRI 检查相比,软组织肿块显示欠佳。MRI 检查时,骨嗜酸性肉芽肿信号存在明显特征,T1 加权像通常表现为较低信号,这主要是因为病灶替代了脂肪组织[3]。T2 加权像表现通常为高信号,这可能是因病灶内部存在较多胆固醇酯、胆固醇及中性脂肪。病变在质子密度像中时,信号会出现较大变化,通常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时病灶一般表现出明显强化,表明病灶中存在丰富血供。

综上所述,CT 及MR 两种技术用于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诊断均可表现出良好应用价值,相比之下MRI 检查的应用价值更大。

猜你喜欢

骶骨肉芽肿颅骨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的99mTc-MDP SPECT/CT影像特征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骶骨衰竭骨折的18F-FDG PET/CT显像分析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4例的护理体会
吲哚美辛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中的应用
MRI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100 阳性不典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一例随访观察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