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动脉的影像显示方法与临床应用
2020-02-16通讯作者
李 儒,冯 庆,郭 兴(通讯作者)
(柳州市工人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西 柳州 545005)
正常脊髓动脉细小,如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ASA)管径约0.2 ~0.8mm,大前根髓动脉(Adamkievicz artery,AKA)管径约0.5 ~1.5mm[1]。临床病种多样,治疗前对其解剖结构的了解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脊髓动脉的重要解剖,综述脊髓动脉的影像显示方法及临床应用。
1 脊髓动脉的重要解剖
脊髓动脉主要有脊髓前、后动脉和根动脉。脊髓前、后动脉均起自椎动脉V4 段,前动脉往下走行于脊髓前正中裂,后动脉侧走行于脊髓后外侧沟。根动脉起自颈、胸、腰各部的节段性分支,分为前、后根动脉。位于颈5 ~胸6 节较大的一支前根动脉称颈膨大动脉,供应颈l ~胸6节脊髓,而位于胸8 ~腰1 节较大的另一支前根动脉侧称大前根动脉(AKA),供应胸7 以下脊髓。
2 脊髓动脉的影像显示方法
DSA 由于分辨率高,可清晰真实的显示病变及周边血管代偿情况,仍然是评估脊髓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DSA是一种有创检查,费用较高,同时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小,且存在短暂低位轻瘫、一过性脑缺血及腹膜后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难以常规应用。
MRA 显示脊髓动脉,优点是骨骼对沿其边缘走行的细小血管影响不大,受检者无需接受电离辐射。缺点是扫描范围有限、无法展示脊髓动脉与超出视野的侧支血管的角剖关系、扫描时间较长等,而钆对比剂亦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的肾脏纤维化[2,3]。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CTA)拥有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加上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楚显示脊髓动脉及其与周边血管的解剖关系,患者痛苦少,分辨率较MRA 有所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贴近骨骼边缘走行的血管难以清晰显示,检查辐射剂量较高,注射对比剂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双源CT 是一种通过两套X 射线球管系统和两套探测器系统同时采集人体图像的CT 装置,扫描速度更快,辐射剂量较常规CT 降低约50%[4],通过能量成像可以分离组织结构,而且后处理得出一系列衍生图像,可以更好的显示脊髓动脉的细微解剖结构、发现病灶,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无论是多层螺旋CT 还是双源CT,只有运用合理的参数扫描,才能清晰的显示脊髓主要供血动脉及解剖细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扫描参数,经大多数学者证实,较高的对比剂浓度、较快的对比剂注射速度、适当的触发阈值及延迟时间,是获得高质量影像的关键。
3 脊髓动脉影像学的临床应用
3.1 颈段脊髓前动脉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和(或)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5]。外科手术解除椎管内对脊髓的压迫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治疗[6]。临床所见的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主要由ASA 或前根动脉损伤造成。当ASA 受压狭窄或闭塞,脊髓缺血,可引起病变水平以下中枢性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7]。因此,对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首先得影像学了解ASA 的血供情况。
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脊髓血管畸形10%~20%。对于ASA 供血的血管畸形,手术非常困难,可能必须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8,9]。此时必须明确ASA 与畸形血管病变上下方的血管有无吻合及ASA 有无狭窄。因此,影像学显示畸形类型及周围血管关系,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相当重要。
3.2 大前根动脉
腹主动脉瘤患者,原则上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或支架植入术,以缓解临床症状及预防动脉瘤破裂,但存在术中脊髓缺血及术后截瘫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影像学显示脊髓的血供,特别是对AKA 的准确定位及其管腔情况的评估,可以指导临床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术中和术后尽可能的维持脊髓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并发症[10]。
4 总结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CTA)扫描方便、快捷、准确性高、立体结构清晰、无创,双源CT 则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更高、辐射剂量更低、图像后处理更强大,两者都能够清楚显示ASA、AKA 及其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可以作为无创性评估脊髓动脉的优选影像学方法。它们将会指导临床在颈椎病、脊髓血管病变及腹主动脉瘤等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减少术中脊髓缺血性损害和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