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苓白术散辨治耳鼻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2020-02-16张梦妮张慧敏和秋君张勤修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白扁豆砂仁参苓

张梦妮,张慧敏,黄 瑶,和秋君,张勤修

(1.成都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喉科,四川 成都 610072)

参苓白术散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组成,为健脾渗湿止泻之常用方。作者老师张勤修在治疗耳鼻喉脾虚湿盛诸疾时,从五脏一体观出发,着眼于官窍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治的整体性,在精准辨证下灵活运用参苓白术散,疗效颇佳。本研究列举张勤修教授临床运用参苓白术散治疗鼻炎的验案,以总结经验,与同道交流。

1 变应性鼻炎病案

杨某,男,43岁,2017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鼻痒、喷嚏、鼻塞、流清涕10+年,复发加重3天”。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内镜下检查示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双侧中、下鼻甲肥大,总鼻道及鼻咽部见大量水样分泌物。皮肤点刺试验提示尘户瞒(+++),临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处方:生晒参30 g,白术15 g,茯苓20 g,陈皮15 g,山药20 g,砂仁10 g,薏苡仁30 g,桔梗15 g,炙甘草6 g,麻黄10 g,乌梅10 g,辛夷10 g,路路通10 g。水煎服,1剂/d。服药6剂后,诸证好转,又照此方服药6剂,症状基本得以控制。

按:变应性鼻炎,又名过敏性鼻炎[1],属中医“鼻鼽”范畴。近几年来,对于鼻鼽病机的相关研究较多,按照中医证型分类,虚证以肺气虚寒、脾气虚弱型最多[2-4],体质分类中以气虚、阳虚居多[5];古代医家对此多有阐述,如《杂病源流犀浊·卷二十三鼻病源流》有言:“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也。”《素问·玉机真脏论》有言:“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关于肺脾之关系,《薛生白医案》有言:“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一方面,导致肺气失于充养,即土不生金;另一方面,水湿不运,湿浊内生,化痰成饮,上犯于肺,阻于鼻窍,涕流不止。故在治疗原则上,多以补益肺脾、通窍止涕为主[6],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培土生金、通窍化浊;若合并肾阳虚弱,可加白附片、淫羊藿、巴戟天等药;不过,对于肺经蕴热型鼻鼽不可采用此法。

2 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病案

陈某,女,26岁,2017年4月23日初诊,主诉“反复流脓涕、鼻塞9+月,复发加重5天”。患者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内镜下检查示鼻腔黏膜慢性充血、肿胀,双侧中鼻道见脓性分泌物流向鼻咽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处方:茯苓20 g,陈皮15 g,白扁豆20 g,莲子10 g,砂仁15 g,薏苡仁30 g,桔梗15 g,炙甘草6 g,藿香15 g,黄芩20 g,鱼腥草20 g,皂角刺15 g,辛夷15 g(包煎),厚朴15 g。水煎服,1剂/d,服药6天后复诊,患者流脓涕症状明显好转,量少、色白、质稀,鼻塞亦较前缓解;舌淡红,苔白,脉濡,处方:白术15 g,山药20 g,茯苓20 g,陈皮15 g,白扁豆15 g,砂仁15 g,薏苡仁30 g,桔梗15 g,炙甘草6 g,石菖蒲15 g,辛夷10 g。水煎服,1剂/d。服药5剂后,诸证好转,后在此方基础上加用生晒参20 g、黄芪20 g以补益肺脾,服药4剂,症状基本得以控制。

按:慢性鼻-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在此病急性发作期,急则治其标,本案患者慢性鼻-鼻窦炎急发,“湿热”之邪为其主要病邪,故治以清热化湿、排脓通窍,在参苓白术散基础上减人参、山药补益之品,加用藿香、黄芩、鱼腥草、皂角刺等以强化清热化湿排脓之效;缓则治其本,鼻渊反复发作,肺脾亏损,渐减清热之力,逐增健脾化湿之功,标本兼治。

3 分泌性中耳炎病案

王某,女,5岁,2016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双耳耳闷2+月,复发加重5+天”。刻下:耳闷,伴耳痛、鼻塞、清涕、咳嗽,纳差,无发热恶寒、咯痰。舌淡红,苔白略腻,脉浮。耳内镜:双侧外耳道通畅、深部充血,双侧鼓膜完整、充血,鼓室积液。鼻内镜:鼻腔黏膜色淡,水肿,总鼻道及鼻咽部见水样分泌物,腺样体约占后鼻孔2/3。纯音听阈检查:双耳传导性听力下降。声导抗图:负压型(C型)。临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处方:茯苓8 g,陈皮10 g,白扁豆8 g,砂仁8 g,薏苡仁10 g,桔梗6 g,炙甘草3 g,路路通8 g,石菖蒲8 g,紫苏叶8 g,防风8 g,荆芥8 g,辛夷8 g,焦山楂6 g,大枣10 g。水煎服,1剂/d,服药4天后复诊,患儿耳闷感稍减轻,鼻塞、清涕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偶有咳嗽,鼓室积液量稍减少。继服上述药3天,无明显鼻塞、清涕等外感之证,去紫苏叶、防风、荆芥,继服4天,复查听力较前大有提高。后随证加用生晒参、山药并逐步调整。

按: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耳胀”“耳闭”范畴,临床上往往虚实寒热夹杂,证型多变。此案患儿病程达8周以上,感风寒外邪发病,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急发,中医辨证属脾气虚弱兼有风邪外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为外邪侵袭,致肺气不利、耳窍痞塞;小儿“脾常不足”,外邪侵袭时常伴脾虚纳差之证,脾虚失运,湿浊困耳,故治以疏风散寒以祛邪,健脾渗湿以扶正,共奏化浊通窍之功,并且张勤修老师认为健脾渗湿化浊消除中耳积液为其关键,应贯穿整个治疗始终。因此,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健脾渗湿,加用路路通、石菖蒲化浊通窍,同时加紫苏叶、防风、荆芥、辛夷宣散风寒,焦山楂、大枣健脾消食。此方尤其适合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以中耳渗出液较多、鼓室积液明显、中医辨证脾气虚弱者,这与现代诸多相关报道不谋而合[7-9]。

4 慢性咳嗽病案

慢性咳嗽是指时间超过8周,且经X线胸片检查排除肺实质性疾病的一种症状[10]。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变应性咳嗽等[11]。根据临床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效果佳,现将其典型病案报道如下。

4.1 鼻后滴漏综合征病案

张某,男,45岁,2016年6月4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8+月”。刻下:咳嗽,伴鼻塞、涕倒流、咽部痰液附着感、频繁清嗓,无发热恶寒。舌淡胖,苔白,脉细弱。鼻内镜:鼻腔黏膜色淡、双侧中、下鼻甲肥大,鼻咽部见黏性分泌物附着,鼻咽部黏膜呈鹅卵石样观。患者既往于呼吸科多次诊治,并行X线胸片检查均未提示明显异常。患者存在“慢性鼻炎”病史,临床诊断为鼻后滴漏综合征,处方:生晒参20 g,茯苓20 g,陈皮15 g,白扁豆15 g,砂仁15 g,薏苡仁30 g,桔梗15 g,山药20 g,生甘草10 g。水煎服,1剂/d,服药6天后,症状明显缓解。续服6剂,咳嗽及鼻部症状痊愈。

按:鼻后滴漏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又称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 gh syndrome,UACS),是指因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咽部(鼻咽、口咽、喉咽),或反流至声门及气管,导致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2]。引起PNDs的常见疾病为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炎(变应性及非变应性)、腺样体肥大[13]。中医尚无对应病名,据其症状,应属中医“鼻窒”“鼻渊”“咳嗽”等范畴,对于小儿鼻后滴漏综合征,脾虚湿盛为其主要病机之一[14,15],脾土无力制约水湿,上犯鼻窍,发为此病;湿性黏滞,缠绵久羁,滞留鼻窍,致病情迁延难愈。故治疗上,选用参苓白术散健脾治本,除湿治标,而非见咳止咳;若鼻部症状较明显,可酌情加用辛夷、苍耳子、白芷、石菖蒲等。

5 胃食管反流病病案

王某,女,5岁,2017年8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反酸2+年,复发加重5天”。刻下:咳嗽发作频率较高,时有反酸,食后加重,伴食后腹胀。舌色淡,苔白,脉细弱。既往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 mg po qd可缓解症状,临床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处方:生晒参30 g,茯苓20 g,白术15 g,陈皮15 g,白扁豆15 g,山药20 g,砂仁15 g,薏苡仁30 g,桔梗15 g,炙甘草15 g,厚朴15 g,枳壳15 g,煅瓦楞子20 g,焦山楂15 g。水煎服,1剂/d,服药10天后诸证皆除。

按:胃食管反流病(GERD)除了有反酸、烧心的典型症状,还有咳嗽、咽喉部不适感[16],反流与慢性非特异性的咳嗽,其因果关系虽不能完全等同,但咳嗽病因与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相关文献报道,有21%~41%的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可能与反流相关[17]。在中医领域,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可归属于“胃咳”范畴,病变脏腑多与肺、脾、胃相关,肺失宣降,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而发为咳,应肺胃同治[18],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同时应兼顾理脾。脾胃虚弱,可被肝胆相乘,可内生痰湿,可郁而化热,选用参苓白术散灵活加减,在健脾祛湿的同时,兼顾理气、制酸、消食之法,咳则自止。

6 结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湿盛证,功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君,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用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山药、莲子助君药主以健脾,兼以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合为臣药;佐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气、调水道,同时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一味陈皮,故在健脾之时亦能祛湿、扶正祛邪,并有培土生金、肺脾兼治之特点。上述耳鼻喉诸疾,其病因病机,离不开以下藏象理论基础:肺主气、司呼吸,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为外邪侵袭,失于水上之源、宣发肃降之效,同时因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肺为涕。”故肺气作用失调,则出现鼻、喉之证。而脾属土,肺属金,二者为母子关系,一方面,若脾不运水谷,则无以充养肺脏,肺气虚弱;另一方面,脾不运水湿,则生湿邪痰饮,上犯于肺鼻,故治疗上可灵活加减,尤适用于耳鼻喉科分泌物渗出较多的疾病,又因此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对于发病人群以儿童为特点的常见慢性疾病不失为宜方。

此外,临床用方时应注意诊治思维。其一,中医整体观,体现在肺脾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如鼻与肺脾关系,《医学摘萃·杂症要诀·七窍病类》云:“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故治疗上采用肺脾通治、培土生金法。又如“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为痰饮湿邪,痰浊上乘,蕴贮于肺脏,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其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应用异病同治思维,参苓白术散本为治疗脾虚泄泻之方,现将此方用以治疗耳鼻喉相关疾病,如鼻鼽、鼻渊、耳闭、咳嗽,虽为不同疾病,但究其证机,则为脾虚水湿不运、痰浊内生,上犯鼻窍、耳窍、喉,脾虚水谷不运,不能充养肺气,肺气虚弱,不耐外邪侵袭,易于发病。故将此方用于耳鼻喉科以肺脾虚弱为病机、以湿邪痰饮病理产物为特点的疾患。虚实夹杂之证,其证候表现多样,如出现鼻涕、鼓室积液等,治疗原则为补肺健脾,化湿降浊,扶正祛邪,并随证加减。此方药性相对平和,耳鼻喉科患病人群中儿童人群较多,考虑到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脾常不足,以及脏器清灵,易趋康复,故权衡利弊,选用此方加减治疗耳鼻喉相关疾病。

猜你喜欢

白扁豆砂仁参苓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健脾祛湿白扁豆
白扁豆粥清热解暑
《红楼梦》中的人为何饭后喜嚼砂仁
基于“碳源”研究参苓白术散中药多糖对二株肠道拟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阳春春砂仁年产值超16亿元
参苓白术散治疗泄泻40例
识别真假白扁豆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脂肪肝36例
白扁豆解毒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