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药理论对哮喘论治的学术探讨

2020-02-16蓝凰齐李克明唐汉庆黄小珊张世田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壮医医药气道

蓝凰齐,李克明,唐汉庆*,黄小珊,张世田

(1.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asthma),哮喘的发病与地域、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份关于河南省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地区哮喘整体的患病率为1.11%,儿童为0.7%,成年人为0.82%,近年整体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哮喘作为常见的慢性病和顽固性疾病之一,被归入疑难杂症,在民间素有“良医不治哮,治喘找难堪”的说法。因此,对哮喘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找到效价比更佳的治疗方式或药物。

民族医药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或顽固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特色优势,壮医药理论是壮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凝练总结而成。壮医药理论对于一些疾病的认识和防治也有其特点。例如,壮医药对于哮喘的病因病机、具体的治疗原则、治疗方式方法均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总结整理,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加以运用,为拓宽对哮喘的理论认识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并降低治疗费用探索新的途径。

1 壮医药对哮喘的理论总结

壮医药在广西壮族群众中应用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壮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许多内容依靠口耳相传,经过诸多学者医家对壮医药知识的系统整理工作,构建了壮医的基础理论。壮医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一,“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壮医整体观;二,“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巧坞主神明(壮语‘巧坞’即‘头脑’)”的壮医生理病理观;三,“毒、虚致百病”的病因说;四,“调气、解毒、补虚” 的治疗原则[2-4]。

壮医有朴素的阴阳观念,阴阳观念渗入壮族日常生活,认为自然的变化是阴阳变化的反映和结果。人体分为上部天、中部人、下部地三部,天、地、人三部之气相互感应,三气同步运行,与外部的自然变化适应,达到阴阳协调、平衡,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三道两路” 指“水道”“谷道”“气道”“龙路”和“火路”。“水道” 相当于人体的泌尿系统,是汗液、尿液的排出通道;“谷道”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排出食物残渣的通道;“气道”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的通道;“龙路”相当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火路”相当于神经系统。天、地、人三部之气与脏腑骨肉通过“三道两路”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因此,“三道两路”必须保持通畅,以“通”为核心,如果其中某一道路出现壅塞,就会影响天、地、人三部之气的同步运行,阴阳失衡,整体水平被割裂,人体则处于疾病状态。

壮医认为毒、虚是致病之因。哮喘发病的原因,一是各种毒邪侵犯;二是人体正气虚弱。“气道”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的通路,相当于呼吸系统,与气管和肺关系最紧密。各种毒邪既包括自然界的“风邪”“湿毒”“热毒”“暑毒”“火毒”等组成的外来邪毒,也包括人体代谢产生的内生之毒[5],无论是哪种毒邪,若侵犯“气道”,就有可能引起“气道”阻塞,呼吸系统功能受损,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壮医称为“埃病”),如果此时人体正气虚弱,则毒邪难以祛除,正邪之争呈胶着态势,使咳嗽、气喘等症状长期存在,这也是为何哮喘呈现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状态的原因所在。因此,外界各种毒邪的侵犯,机体正气的虚弱是哮喘的病因,“气道”阻塞,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失去协调联系、不能同步是哮喘发病的基本病机。

2 壮医药对哮喘治疗指导原则的概述

壮医将哮喘归入“气道病”范畴,哮喘由于毒、虚致病,病机为“气道”阻塞不通。因此,依照壮医“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并针对哮喘毒、虚致病之因和发病的病机,相应采用具有通调气道、疏风清热解毒、补益肺气功效的药物或医技疗法。对于运用药物治疗哮喘,壮医发展了调气药、解毒药、通三道药、通两路药、补虚药;对于运用外治疗法治疗哮喘,壮医也发展了针挑疗法、药线点灸疗法、刺血疗法等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外治法。

3 壮医药对哮喘的治疗探讨

3.1 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哮喘的非急性发作期,采用通调气道、疏风清热解毒、补益肺气功效的药物,常用的有穿心莲叶、鱼腥草、枇杷叶、木姜子、忍冬藤等,这些药物合用,具有清热毒、通气道、解痉镇挛和止咳平喘的功效,此外,常用药物也有黄荆子、矮地茶、紫苏子,为增强补益肺气之功,灵芝和核桃也属常用之品。常用的方剂有川贝茅根枇杷汤、川贝百部汤、大海蝉蜕饮[6]。

壮医治疗非急性发作期哮喘用药体现了“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选用的药物中,调气药能促进气的运行而疏通气道;解毒药促进体内“风邪”“湿毒”“热毒”“暑毒”“火毒”等的转化;通三道药促进各种毒排出体外,使之“邪有出路”;通两路药刺激“龙路”和“火路”,相当于促进血液运行和提高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综合功能;补虚药则增强人体内在正气或培植人体元气,使机体恢复健康。壮医治疗哮喘,基本上围绕这些用药思路进行选用,需要指出的是,应用的药物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整理。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发作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参与其中,每种因素或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打破机体的平衡状态导致疾病发生。壮医对哮喘的治疗原则也是针对多个因素和环节,采用的药物在不同的层面上起效,着眼于调整平衡,恢复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在这点上,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壮医药理论看法有相似之处。

3.2 外治疗法

有报道采用壮医针挑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将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壮医针挑组、西药组、壮医针挑加西药组。针挑组采用壮医针挑疗法治疗,西药组应用常规西药抗炎、解痉平喘并应用激素治疗,观察治疗后肺功能、哮喘症状、体征改善程度,结果表明壮医针挑联合西药共同应用,疗效优于单纯针挑及西药治疗,壮医针挑疗法具有简、便、廉、验、易于操作的特点,为哮喘患者提供了一种民族医技疗法的选择[7]。

另有报道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肺虚哮喘,将肺虚哮喘患者分为壮医药线点灸组和针灸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免疫球蛋白和C3补体含量、肺功能变化、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壮医药线点灸可明显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和咳嗽症状、提高免疫球蛋白和C3补体含量,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8]。民间也用壮医刺血疗法解除哮喘痉挛、缓解喘息症状,或通过壮医手法和针挑疗法联用,使哮喘治疗的远期效果和巩固率得到提高。

壮医针挑疗法是指用大号缝衣针或瓷片等工具,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取相应的部位或穴位,运用轻手法、中手法、重手法不同手法挑破其浅层皮肤或挑出皮下纤维或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壮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壮医药线点灸是指采用经过多种药物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再熄灭明火,将明火熄灭后的火星珠直接点灼在患者的体表部位或穴位对疾病进行治疗,也是壮医特色疗法之一。壮医刺血疗法是使用一次性注射针头或消毒的三棱针,针刺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刺之处少量出血,祛邪排毒,使邪去而不伤正,也属于壮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针挑、药线点灸、刺血的穴位选取,基本原则有“以环为穴”的取穴方法、“天圆地方”观的配穴原则,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肺俞、肾俞、肝俞、睥俞、风门、天突、定喘、足三里等,《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国壮医针刺学》对此有很好的指导作用[9-10]。

对于外治疗法治疗哮喘的机理,报道认为壮医针挑疗法通过刺激龙路、火路的体表网络,疏通经隧阻滞,鼓舞正气,逐毒外出,同时,通过调理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恢复天、地、人三气的同步运行[11]。

壮医药线点灸和刺血疗法通过点灸、针刺出血的温热效应、良性神经刺激效应以及无菌性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在整体上进行调整,最终达到疏通三道两路,恢复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

4结语

壮医药作为民族医药的组成部分,其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一些慢性病或疑难杂症,壮医药理论有独到的看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知识,发展了具有特色的药物治法或外治法,这些方法比较简便、安全、实用,也容易为患者所接受。除了本文提到的部分治法,还有更多的医技疗法尚待发掘和总结,相信通过学界同仁的不断努力,壮医治疗学的内容必将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壮医医药气道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不同气道内湿化对气道切开患者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