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期间眼科仪器设备感染防控与管理*
2020-02-16黄小琼HUANGXiaoqiong瞿佳QUJia陈燕燕CHENYanyan张佩华ZHANGPeihua陈华蓉CHENHuarong夏伟丹XIAWeidan姜红晓JIANGHongxiao
□黄小琼 HUANG Xiao-qiong 瞿佳 QU Jia 陈燕燕 CHEN Yan-yan 张佩华 ZHANG Pei-hua 陈华蓉 CHEN Hua-rong夏伟丹 XIA Wei-dan 姜红晓 JIANG Hong-xiao
2019 年12 月武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1]感染的肺炎,传染源主要是COVID-19 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1]。2020 年1 月20日国家卫健委已将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1]。眼科设备与患者的眼睛直接接触,若消毒管理措施不当,极易造成患者的交叉感染,引发眼科患者传染病的局部流行,甚至有给患者造成失明的危险[2]。在新冠病毒防控期间,避免因设备检查及操作接触导致传染,是目前眼科同仁关注的热点;如何防控,更是眼科同仁当前关注的重点。
眼科检查设备和仪器使用现状及防控隐患
1.眼科检查设备仪器是提供眼科医疗服务的关键,据2015年全国医院眼科能力资源调查显示,全国县医院眼科设备配置中眼压计占89.62%,直接检眼镜占84.15%,眼科A/B 超、角膜曲率计、综合验光仪等分别占75.96%、62.23%、55.65%[3]。这仅是县级医院数据,省市级眼科医院眼科检查设备和仪器配置虽然没有调查数据,却远远高出这个比例。
2.临床人员防控意识薄弱。眼科专科医院检查设备配置较多,要做好日常维护、登记、存放、检修和评价等环节的管理,使用人员的态度、方法及操作技术等均会对管理实效造成影响。疫情期间临床使用人员防控意识薄弱,当大量患者检查时,次数频繁,易疏忽一人一室一消毒,存在防控隐患。
3.眼科检查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眼结膜传染可能成为SARS-CoV-2 传染途径。眼科各项检查多数是近距离面对面检查,部分检查必须在密闭的暗室里进行,眼科检查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感染。据多家医院报道,眼科医院感染中主要以急性结膜炎为主,占眼科医院感染的47.3%,也不断有细菌性结膜炎医院感染暴发的报道[4-7],王美蓉等[8]报道遮眼板及电子验光仪的操控手柄细菌无法计数,也有非接触眼压计测压头前表面污染而引起感染播散的报道[9]。近期有报道提示,2019-nCoV 可能引起结膜炎[10]。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第六版COVID-19 肺炎诊疗方案中提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1]。人的眼表黏膜上皮组织暴露于环境中,与鼻腔呼吸道黏膜相连,存在被感染及作为传播途径的风险[11]。
4.眼科疾病老年患者居多,感染病毒后重症及死亡率高。根据WHO 官网提供的数据:全球视力损伤人数约2.53 亿,81%的盲或中重度视力损伤者年龄在50 岁及以上[12]。眼科患者以老人居多,老人除其具有生理特点外,多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是新冠肺炎的易感和高危人群。
眼科常见检查仪器设备消毒与感染防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提出,SARS-CoV-2 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传播速度快,但SARS-CoV-2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洗必泰)不能有效灭活病毒[1]。眼科检查仪器和设备精密复杂,根据不同分类介绍如下:
1.非接触类眼科检查设备。包括裂隙灯、非接触眼压计、综合验光仪、OCT、视野机、角膜地形图等,使用前后均应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擦拭额托、下颌托、测量口表面,仪器台面用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彻底消毒后再开始下一个患者的测量。
1.1 裂隙灯。裂隙灯是眼科医师检查患者眼部状况最基本和最直观医疗设备,能够观察眼角结膜、眼前节、玻璃体、视网膜等组织部位,在眼科检查手段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做好以下防控措施:(1)制作适合检查仪器的挡板,安装显微镜隔离板(可用CT 或X 线胶片制作),在裂隙灯目镜和裂隙灯支撑架之间安装透明隔离板,隔离板两边宽度以目镜为中心左右大致为18cm。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呼吸道飞沫溅至检查者,造成交叉感染。(2)隔离板的两面每天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裂隙灯每次检查使用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额托、下颌托,裂隙灯底座可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检查室地面用1000mg/L 含氯消毒液拖拭,每天早、中、晚均用动态消毒机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1.2 非接触眼压计。眼压测量是青光眼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目前临床上有多种眼压计可供使用,以Goldmann 压平眼压计和非接触式NCT 眼压计应用较多[13]。据研究表明[14]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的瞬间,空气流压平角膜,眼表泪液在气压冲击下,会形成气溶胶粒子,随着测量次数持续增加,测量口附近浓度增加,存在交叉感染风险,非接触眼压计并非是无菌测量,所以理论上,每测量一个病人都应该消毒一次,还得减少测量频次,防止气溶胶浓度越来越大,导致感染[1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提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1]。因此,疫情期间对疑似病毒性结膜炎的患者诊疗应注意:(1)应尽量避免进行眼压测定,如必须进行,测量完毕后操作者必须清洁消毒机器的可能污染区及患者接触区。(2)非接触眼压计置于通风处,减少测量次数,延长使用间隔时间,在通风处风吹散了测量头与眼之间的空气,使飞沫稀释测量口周围气溶胶粒子的含量[16]。(3)为减少眼压测量时飞沫传播,在非接触式眼压计目镜和额托架之间放置透明隔离板,露出目镜,有效起到隔离作用,防止交叉感染。(4)眼压计表面、底座、隔离板两面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一次,下颌托、额托、目镜保护套表面可以用75%酒精棉球擦拭;终末消毒处理时将目镜保护套旋下,用乙醚擦拭镜头,待乙醚挥发后再旋上保护套。(5)每天早、中、晚用动态消毒机或紫外线消毒。
1.3 综合验光仪。综合验光仪可以用于屈光不正的检查,还可以检查视功能,是眼科视觉工作者的基本检查工具,其作用无可替代。综合验光仪在使用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有额托和鼻托部位,每人次检查后均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综合仪全身每天用动态消毒机或紫外线消毒。
2.接触类眼科检查器具。包括Goldmann 压平眼压计、前房角镜、三面镜、眼部A 超探头等。眼科检查时这些器具均直接接触患者的眼表和泪液。消毒方法:(1)如果检查器具数量允许,可以将器械或探头装袋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室统一清洗处理,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后再使用;(2)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先在器具表面涂抹肥皂水,再在流动水下清洗去除表面污渍,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后方可使用[10]。
2.1 直接检眼镜。特殊时期建议尽量减少直接检眼镜的使用,可采用间接眼底镜或者眼底照相替代近距离接触的直接检眼镜检查。如果必须使用,患者应戴口罩,医务人员需按一级防护穿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直接检眼镜头端用75%酒精擦拭消毒、手柄端可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2.2 遮眼板。眼科患者在就诊前均需测视力,临床测视力时会采用遮眼板来遮盖单侧眼,遮眼板直接与患者皮肤接触。(1)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将遮眼板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室集中清洗后,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半小时;(2)或用75%酒精棉球擦拭遮眼板;(3)也可以在遮眼板表面套上一次性包装袋,使用后更换新的包装袋。从而避免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仪器和设备使用及操作的防控策略
1.做好近距离防护措施
1.1 保持距离。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至少1 米距离,但在眼科检查和治疗操作过程中,多数检查医患、护患间的距离只有30 ~50cm,要保证操作到位且防止交叉感染,须规范使用防护用具,尽量使用隔板。
1.2 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和检眼镜检查时,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严格落实以下防护措施[10]:(1)做到一人一诊一室一消毒,佩戴口罩,在充分通风的房间里操作,即每个患者的空气流量至少为160 升/秒的自然通风房间或每小时至少换气12 次且使用机械通风时可以控制空气流动方向的负压房间[17]。(2)医护人员佩戴外科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特殊情况下需穿防护服。(3)制作适合检查仪器的挡板,如裂隙灯要安装显微镜隔离板。检查时双方避免讲话,检查完毕,执行裂隙灯和检眼镜消毒规范。(4)为尽量避免进行眼表接触检查和有创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眼科影像学设备。
1.3 进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等专科检查或进行穿刺、注射等直接接触患者的操作时应加戴防护面罩/护目镜以及手套;手术时有专家建议采取三级防护[18]。
1.4 检查操作使用眼罩/面罩,建议颜面部防护必备用具为口罩和眼罩/面罩。为更好提供参考,作者对戴眼罩或面罩的检查和操作进行了实践和总结。(1)面罩不可作为主要的防护工具单独使用[14],眼罩可以。(2)作者发现面罩因弧度原因,若戴眼罩加面罩,在检查和操作时透过护目镜看到患者的眼睛会失真,视野范围缩小,限制周边的视野,尤其在裂隙灯下执行角结膜拆线,角结膜异物剔除等精准操作,护目镜加面罩叠加防护会影响操作,难以保证操作精准度,增加操作风险,因此裂隙灯下各项操作不建议戴护目镜加面罩叠加防护。(3)在裂隙灯下操作,医护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具为手术帽、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自制文中介绍的隔离挡板。(4)非裂隙灯操作,在肉眼下能进行的眼科治疗操作,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时佩戴护目镜和面罩,防止患者冲洗液飞溅或体液污染。总之,在有创外科手术或治疗中同时佩戴防护面罩和护目镜,可能会影响视觉清晰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周边视野,使用时应加以考虑。
2.替代检查法。眼科医师可以更多地使用如全视网膜眼底彩照、光相干断层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测手段代替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眼底镜等检查方法。
3.延缓眼科检查。疫情期间,眼科医护人员是需要防护的高危人群。除做好防护外,医疗诊疗除常规心电图、血常规、胸部X 线摄片以及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外,还需尽早行胸部CT检查,及时排查无症状型或轻症型NCP。对伴有发热或任何全身症状(干咳、发热、肌痛、腹泻、呕吐)的患者应暂时延缓眼科检查项目而先期完成完整的医学评估。
SARS-CoV-2 发现至今,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传播与蔓延。现阶段全面复工在即,眼科也会迎来开诊和就诊高峰,急需进一步提高眼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为杜绝疫情扩散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