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审视: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维度*
2020-02-16陈小平孙相如严暄暄何清湖
陈小平 孙相如 严暄暄 何清湖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有保养生命以延年益寿的不懈追求。然而,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民族风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明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采用了风格迥异的养生手段和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生思想。
1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是在中医药理论和中国传统健康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有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的思想认识。它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与自然、社会相适应所呈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养生是指根据生命运动规律调养身心以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所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的代表部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不仅沉淀着中华民族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而且蕴含着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丰富的方法手段,代表中华民族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中医药学显著的特色优势,是滋养中医药学发展的文化沃土,对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天人相应”是中医健康养生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涵盖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致中和”以及恒动观念等深邃的哲学内涵[1]。其中,老子尊崇以道为本、道法自然,这种思想指导中医形成了因循时势、三因制宜的思维特征和治疗方法,由此中医健康养生亦表现出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强化食品”、“缺啥补啥”的保健形式而更注重整体调理。同时,与西方崇尚“保、活、转、参、睡、调、听”的健康养生理念不同,《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基本养生方法。
1.2 “中庸”是中医健康养生的行为准则
儒家的中庸思想和《周易》的“损益理论”是中医健康养生的行为准则。其中,中医的“动态平衡”理念恰恰体现的就是中庸思想以和为贵、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主张;同时,中医极为重视“度”的把握,“和于术数”强调要遵照适宜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并掌握度;养性之道于行“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于食“莫强食、莫强酒”;于情志“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大笑”,亦为度。
1.3 “和”是中医健康养生的最高目标
中医健康养生的最高目标为“和”。“和”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观、病理观、诊断观、治疗观、养生观五个方面:“和”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发生乃为“失和”,因此治病养生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据此衍生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何以所宜”、“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法、治则[2]。
正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濡养,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法于阴阳、顺势而养”,“动静结合、神形共养”,“中和适度、不偏不过”等基本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生发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本质必然联系,同时还具有自身内在的建构逻辑。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3]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只有对客观事物演化的历史有深刻把握,才会形成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基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审视,可以深刻认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本质并积极促进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型。
2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历史考察
中国健康养生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通过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总体流变和分期大约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滥觞与生成时期、深化与充盈时期、系统与规范时期。
2.1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滥觞与生成
自中华民族起源之日始,我们的先祖就为了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养生理念和方法。尽管这些理念和方法都是自发的、零星的、散在的、不成体系的民间行为,但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健康观。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健康养生理论在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指导下得以逐步形成。其中,《庄子·内篇》最早出现“养生”一词。之后,先秦两汉哲学家们对养生理论展开了系统论述:《道德经》有“善摄生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记载;《吕氏春秋》有云:“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道教认为养性炼心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涵养道德,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养生防病和治疗康复医疗实践,赋予了养性积德以新的内容[4]。由此可以看出,论及养生学学术渊源,相比于医学,可能与先秦哲学关系更密切[5]。当然,“究天人之际”乃古代哲人思考的重点,亦是医家防治疾病的前提[4]。其中,《黄帝内经》对养生学说进行了系统阐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所有这些均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健康养生领域中的体现。尽管其中很多理念都不涉及具体医学知识,但却关乎健康的社会人文素养[6]。由此,《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基本框架,标志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
2.2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深化与充盈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发展态势,医学的发展则是对前朝的医学理论进行了集成[7]。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这一时期不断深化。其间诸多养生理念和方法就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还有一股力量极大充盈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佛教。尽管佛教的传入有其他目的,但不可否认,对于中国医学而言,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健康养生观不断丰富,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也由庞大驳杂的体系转而成为精准专一的认识。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哲学并未如西方哲学一般从自然哲学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但全面的学术总结促使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内容蔚为大观。
然而,受限于朴素的哲学观,中国古代医学只能依托直观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天才的思辨,采取诸如黑箱法、取象比类法等推断人体规律和特性。如此,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所蕴含的认识论、方法论及思维模式等很难形成标准,更难广为普及,以致在新时期面对百姓更高的健康需求,其短板势必造成发展的藩篱。尤其是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也因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诟病和制约。
2.3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规范与系统架构
中医健康养生理念深入民心,“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等谚语广为流传,充分彰显出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然而,《易传》有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目前,由于普通百姓对于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和知识缺乏系统学习,使得中医健康养生多停留在理念和方法层面,且大多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层面进行理解,真正能从治未病和提升生命、生活水平视角理解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微乎其微,因而出现“日用而不知”的局面;此外,由于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内容繁多、范围庞大、方法迥异,所以尽管现如今中医健康养生热一浪高过一浪,但因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行业规范而导致中医健康养生文化陷入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尴尬境地[8]。因此,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系统规范,构建成体系的,可操作、可检验、可广为流传的科学的行为模式,实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从“理论变革”到“大众实践”再到“知行合一”,使之真正达到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于心,外化中医健康养生实践于行就成为了当前紧迫而重大的课题,这也是中医药学现代发展的重要一环及必由之路。
3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自身固有的逻辑。深刻认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规律是中医药振兴的客体性要求。纵观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3.1 实现易理、哲理与医理的有机融合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架构深刻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并广泛地渗透到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各个分支、各个方面[9]。尽管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偏重,具体范畴也不断丰富变化,但以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却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人本、中和、自然”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控制着中医文化传承不断,维护着中医文化认同”[10]。因此,一旦传承基础包括思维模式和核心价值观得以确立,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中医健康养生思想都能得到始终如一、连绵不断的发展。
3.2 发展中呈现“多样交流、多元融合、差异发展”的传承规律
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千百年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驱动下,充分融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元素,使之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革新、不断积累,并在其动态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多样交流、多元融合、差异发展”的传承规律。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吸收了大量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得以不断成熟和完善。
3.3 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必要张力规律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必要张力,这种张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易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态环境等多种体制机制的影响。其中,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越发展,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社会的政治生活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影响则突出表现在社会的政治决策、大政方针,特别是和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有关的政策措施的实施,能够直接推动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也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的反哺和启示作用,二者互促共进。
4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型是中医药学振兴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4.1 夯实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价值实现当代转型的理论基础
目前,中医药学科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知识碎片化和思维西化[11],导致中医药的发展创新往往缺乏由博返约、厚积薄发的后劲。因此,现阶段亟需总结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经验、探索学科发展规律以夯实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实现价值转型的理论基础。
一是要系统、深入发掘、总结并梳理传统中医药健康养生理论、方法和经验,探寻普遍规律与特色经验,为现代养生提供历史借鉴与依据。二是要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尤其是结合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对中医健康养生文献典籍进行挖掘和整理,建立文献数据库, 以大数据为基础推动中医健康养生经验和理论研究。三是要加大力度建设中医养生领域的标准体系。重点从机构管理、服务内容、人员资质、服务管理、技术产品等不同方面进行规范[11]。四是要系统构建完整的中医健康养生学科体系。重点在加强学科系统内部交流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以及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
4.2 探索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当代价值转型的现实路径
继承和发展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应践行雅俗共赏、知行合一的路径,找准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与时代的对接点,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协调,将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12]。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加强中医健康养生的社会化引导与机制建设,使中医养生从个体行为转化成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日常行为融入生活。具体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传播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开展主题宣传,普及中医健康养生理念、知识和方法。二是要切实加强中医健康养生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有效引导社会大众养成充分体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三是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卫生健康、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等相关领域紧密结合,形成跨部门协同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4.3 挖掘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当代价值转型的全新动力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价值转型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要求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密切吻合市场经济规律,融合多维实践,促进养生理念与健康产业的有机融合,在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其当代价值转型。
一是坚持以中医药特色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产业,推进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与养老、旅游、文化、扶贫等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开发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产品,包括融合中医药、教育、娱乐、网络元素的影视、动漫、游戏等在内的文化娱乐产品,融合中医药元素、体现健康养生主题的休闲食品、休闲服装、休闲生活用品等各类文化休闲产品,以及融合中医药元素、反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和体现中医药健康养生主题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等。三是积极创作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作品,鼓励创作以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和知识方法等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内涵的各类文化作品。
4.4 展示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21世纪是人类文化大融合的世纪。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必须要能够旗帜鲜明地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本原性与当代主体性,始终坚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高度自信,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造福世界人民的历史使命。
首先,要切实加强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国内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交流发展格局。其次,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不同文化圈的不同受众等,制作不同的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产品,建立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传播语料库,让广大民众在体验和审美过程中认识中医药、喜爱中医药。最后,要积极促进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他民族健康文化的互学互鉴,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健康养生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保障人类健康作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贡献。
总之,实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型不仅需要深入地、彻底地对中医药宝库进行发掘与整理;更需要结合时代特色、百姓需求、社会境况、健康趋势进行与时俱进的创造、创新;同时还需要开拓视野,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整体布局。只有坚定地不忘本来、开放地吸取外来、大胆地面向未来,中医健康养生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与优势之路。